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网络时代青年群体在网络上建构的情感景观,如“喷喷群”与“夸夸群”等,其机制一是通过情感符号,达成情感的表层通约;二是通过情感剧场,投入沉浸式情感体验;三是通过情感消费,演绎“快感逻辑”。其本质却是一场“孤独的欢愉”。情感本体论认为情感不仅是以往认识论上与理性相区分的感性,而且是哲学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一种世界观,即情感是个体存在于世的最初方式。以情感本体论的新视域,有助于洞悉网络时代青年群体“孤独的欢愉”的本真性:情感是个体介入世界的一种见解与态度,“孤独”是个体化时代人的“原子式”生存境遇的呈现;情感是一种与他人发生关联的交往实践活动,“欢愉”既是倦怠社会的反面,也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连接性不足在虚拟空间得到有效补偿的方式;情感是个体应对世界的一种生存策略,“孤独的欢愉”便是对竞争与规训的现有体制的逃避与抵抗。不过,我们必须明晰青年群体网络上建构的情感连结终究难以真正克服个体在现实世界的孤独。因此,青年必须积极克服“群体性孤独”,建构“关系式生存”,从而达至在现实世界中真正的“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文学——对孤独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超群卓绝的人,对手天才,高傲的孤独是必要的。——雨果文学作为文学家的特殊生存方式,本质上是表现心灵、张扬情感的。人的心灵无限浩瀚深邃,人的情感无限丰富复杂,文学也就由此获得了难以穷尽的底蕴。我们先意也无力全方位地破解文学之谜,而仅仅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出发,将文学理解为对孤独的挑战——它的起点是孤独,终极指向则是摆脱孤独,文学作品的动态生成,就是作家走出自我,回归整体,重建精神家园的悲壮历程。本文拟描述这一心灵轨迹并怀着崇高的敬意谨献给那些在孤独中默默创造的人们。  相似文献   

3.
屈原作品的孤独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记得有人说过:伟人都是孤独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就是唱着孤独之歌步入中华诗坛的。孤独,不是一种生存方式,而是一种情绪体验和内心感受。离群索居的人不一定有孤独感,而表面看来异常“合群”的人却常常独自咀嚼内心的极度孤独。只有向往合群、渴望被理解、与别人沟通而又不得不把一切内心体验深深埋入心底的人,才会产生浓重的孤独感。而伟大的作家、诗人,他们天生就是些情感特别丰富、被理解和沟通的渴求特别强烈,而个性又特别独特怪僻的人。因其渴求被理解与沟通之强烈,他们最怕孤独;复因其个性的  相似文献   

4.
整个20世纪,由于人类物质家园的毁坏和精神家园的失落,孤独几乎成了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一个主题。作为众多关注、探讨孤独主题的作家之一,王安忆小说中的孤独是对普遍生态的感悟,其中饱含着理解与悲悯,在孤独的表现和探讨中对人的生存环境、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批判,对人性本质作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思考。以王安忆的几部作品为例,从"生存的孤独"、"情感的孤独"和"困惑中的探索"三个方面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可以体会出其中传达的孤独感以及作者为摆脱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所作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享有“一代才女”的盛誉。她有着渊博的学识,显赫的家世,美满的家庭,比起同时代的许多女作家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但是,从她的诗歌中却能读出浓厚的“孤独”情感,这种孤独的情感包括成长中的孤独、爱情中的孤独和病痛中的孤独。  相似文献   

6.
鲁迅和卡夫卡都曾是一个时代的“特异者”,与所处环境的不相容,使得他们拥有了一种内省的力量——孤独,由此揭开了他们生存状态的相通之处。《过客》和《城堡》即可看为这种生存状态的一种阐释。这两位20世纪伟大作家精神存在的相似处便以“孤独”为关键词,从对外态度、拒绝方式和存在状态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写出真情实感,要创设情感氛围。"氛围"是指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作文中的氛围是指笼罩着文章的一种韵味、一种情调,是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这种氛围的创设,可以给文章蒙上一层特殊的面纱,给读者以品味、咀嚼的空间,赢得心灵的共鸣。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如何创设文章的情感氛围呢?  相似文献   

8.
孤独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它主要来源于社会接触不足或人际关系缺陷。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能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孤独现象不仅存在,而且甚为严重,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大学生孤独心理必须正视,必须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排除孤独感。  相似文献   

9.
体验孤独     
当一个人选择了离群索居时,他大抵便选择了孤独。孤独令他远离人类族群,也由此远离了诸如喧嚣、争斗、名利、荣辱,以及其它人类劣根性赖以滋生的渊薮。当一个人身居闹市时,他未必就不孤独。孤独与拥挤的身体无关,它源自灵魂深处对同气相求的呼唤。所谓"欲把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于是那无人聆听的弹奏便成了心灵的独语。孤独...  相似文献   

10.
孤独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心理层面的问题,它与人的现代性进程紧密相关。孤独意识是人的基本意识,而现代性孤独是孤独意识的现代性表达,是现代人对孤独意识把握的产物。现代性孤独问题产生于人的自我意识的构建过程,它是一种文化想象物。正确认识现代性孤独是自我意识构建的关键课题之一,对现代性的进程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鲁迅先生,在对中西方文化怀有一种双重的忧患疑惧意识当中,不断表达着他作为孤独的思想先行者所感受到的精神的放逐———一种前所未有的尖锐性与深刻性的孤独体验。如果说,《呐喊》和《彷徨》中,鲁迅还怀着毁坏铁屋子的希望、更多记取着“为别人”和给社会人看的启蒙目的的话,那么,更为深刻的个体孤独寂寞与生命存在虚无的体验,则被情感满溢、内心无法平静的鲁迅以独特的艺术想象力衍化生成一丛独特的“野草”———《野草》是鲁迅写给自己的文字,也成为他那孤独心灵的深层写照。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不少媒体刊登类似《中国空巢青年催生"孤独经济",可望超日本》、《中国"佛系"青年喜欢独来独往催生孤独经济》、《养蛙游戏霸屏,背后是"孤独经济"的兴起》的社会报道。报道指出,目前国内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孤独寂寞"感,正在催生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孤独经济",许多商家正试图利用"空巢青年"的生活方式赚钱。这种"空巢青年",有着怎样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今年1月份,一家职场社交平台发布的一份《孤独经济》  相似文献   

13.
雪似乎是美好的,但这种美好是人类逃避现实的一种心理映射,是一种掩盖式的虚幻的美好,柳宗元的《江雪》所表达的主题与人类逃避现实的心理产生共鸣。孤独是与人类共生存的情愫,《江雪》展现了一幅把人吞噬的可怕的天地间的孤独,可怜的渔翁是孤独的构成要素,他使这种孤独更显孤独。这种孤独的情境是人类千百年来孤独的生存状况的缩影。这种孤独的直白恰恰又表达出人类不甘孤独压迫的抗争精神。《江雪》的生命信息在于那轻轻一抹的垂钓的渔翁。这位倔强的渔翁正是人类顽强抗争、奋发向上精神的写照。这正是《江雪》的生命信息。这种不屈的生命的顽强是对人所处的似乎把人吞噬的孤独与死亡的反讽。  相似文献   

14.
论鲁迅小说人爱情感的展现雨箫人爱情感是指人与人之间爱的情感,它不仅包括情人的爱,而且还包括父母和儿女的爱,亲朋之间的爱,甚至陌生人之间的爱等等。它是人世间一种最美好的情感,它能把人类、种族、社会、家庭维系在一起,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积极力量。因此,它是文...  相似文献   

15.
刘亮程的散文中有一个并非全部"人化"的孤独者谱系,他们是作者与世界的纠葛关系中体验最为真切、自然和随性的那类孤独感受的具化形象。孤独者最终体验的向度是死亡。在作者的心目中,不仅生者的灵魂是孤独的,甚至连死者的灵魂也是孤独的。对自然生存的思索,契合着刘亮程心灵中关于反抗孤独的主题。刘亮程散文以"注定孤独"的理路和"反抗孤独"的意识凸显了其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6.
华兹华斯的孤独书写包含了诗人在自然中孤独徜徉的审美体验,也包含了他对于孤独乡村人的审美透视。诗人以一种审美的视角,体味孤独的自然与人生,发现其中蕴含的崇高和美丽,把人们带入到一个超越孤独的美学境界。华兹华斯的孤独书写,是其对于近代工业化社会给人性带来破坏性影响的一种回应。他期求通过一种审美教育,重塑人们的审美敏感性,恢复人性的完整。华兹华斯的孤独书写启发我们对待人生的孤独应采取一种审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享受孤独     
《北方人》2008,(5)
孤独是皓月当空时,登高望远,遥望一份思念;孤独是灯红酒绿的喧嚣中,独守一分心灵净土;孤独是在追名逐利的纷争中置身事外,权作一个逍遥的旁观者;孤独是寡居一室,面对孤灯,心无旁骛地思索人生。  相似文献   

18.
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被文学评论家誉为"孤独诗人",情感与写作手法的完美结合成就了华氏诗歌孤独诗学的无穷魅力。从情感角度看,诗人对孤独持有与众不同的积极态度,即大自然中的孤独是欢愉的体验,灵魂在其中能够得以沉淀;从写作角度看,华兹华斯采用时态切换的独特法将孤独这种个人情感非个人化、永恒化,即故事的过去性与语言书写的现在性的流畅切换之处自然融合。  相似文献   

19.
《黑暗的心脏》中的“孤独”主题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洛去寻求“黑暗的心脏”,而库尔茨正处在“黑暗的心脏”,他们都有着一颗孤独的心灵,他们的孤独透露出康拉德的孤独。  相似文献   

20.
在契诃夫创造的“沉闷”人物系列中,导致他们“沉闷”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思想意识的超时代性他们在自我存在方式中首先领略到了20世纪的人才普遍领略到的孤独感。他们的孤独一是表现在他们与其所生活的世界格格不入;二是表现在他们的思想意识的超卓拔群;三是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沟通。而归根到底,这一切都是作者孤独的心灵观照世界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