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张小平 《社区》2011,(32):21-21
1956年,萧乾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无论对作者还是读者,他都非常热忱、认真。有一次,《文艺副刊》发表了杨绛的作品,到发稿费时萧乾才得知,杨绛已随丈夫钱钟书去英国深造了。  相似文献   

2.
略说“京派”与“京派作家”萧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人们把“京派”作为现代文学的一个流派研究时,多半是把萧乾归入其中的。但有趣的是,萧乾本人却并不领这个情。笔者曾同萧乾先生作过一次长谈,就“京派作家”等问题向他请教,他不但否认自己同习惯上所说的“京派”有很多联系,甚至认为把“京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来研究“本身就不很科学”(详见《京师访萧乾》,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四期。以下所引萧乾言论,未注出处者,均见此文)。这是颇耐寻味的。注意到萧乾如是说“京派”,再细察他创作的主要倾向,这位作家的流派归属问题的确是值得重新讨论的。  相似文献   

3.
乔治·奥威尔曾发表赛珍珠《大地》的书评和萧乾英文著作《龙须与蓝图》的书评,国内赛珍珠和萧乾研究界对这两则重要书评尚不知晓,现特将此译成中文并加以相关注解。  相似文献   

4.
萧乾小说具有明显的诗性特征.萧乾小说独特的人性视角和善恶并存的生命意识,给小说带来了既忧郁又悲壮的诗化情调.萧乾小说在反基督教的表层叙事结构下隐含着从伦理价值建构方面向基督教文化寻求文化资源的价值取向.基督教文化和<圣经>文学,带给萧乾小说抒情方式间接性、暗示性的形式美感.  相似文献   

5.
通过细读文本并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的"梦的改装"理论,来阐释萧乾小说中的田园之梦特有的内涵。从成人"移置"为儿童的独特视角,让我们领略到了萧乾小说的单纯之美。诗意意象的创造和感性语言的运用,使萧乾的小说洋溢着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6.
通过细读文本并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的"梦的改装"理论,来阐释萧乾小说中的田园之梦特有的内涵。从成人"移置"为儿童的独特视角,让我们领略到了萧乾小说的单纯之美。诗意意象的创造和感性语言的运用,使萧乾的小说洋溢着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7.
萧乾幼年的经历奠定了他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此后发展成为"不带地图"的文学与新闻实践观.在萧乾那里,新闻自由思想是贯穿始终的,虽然因人生的跌宕而时或隐显.萧乾将新闻自由与媒体的信誉、生存联系在一起.关于新闻记者的素养,萧乾认为,新闻记者应具有"明显的意图"即爱国心和正义感,要有人文关怀意识;要担负起"哨兵"与"侦察兵"的职责;要有多方面修养,成为"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8.
低贱出身和民族身份,使生长于京都的萧乾在成年时渐成一种文化上的自卑,并内在地认同于京派作家的文化倾向——乡村人文精神。他笔下的都市下层人物的生命形成是由乡村塑造的,具有健康活泼的生命强力和人类的各种优秀品质,以此构成了与都市“文明”、“讲究”的对峙。因此,京派作家乡村与城市对立的共有主题在萧乾那里变衍成都市下层与都市中上层的对立,从而使其作品在京派文学的共性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个性  相似文献   

9.
从萧乾个人的流浪经历、乡愁以及爱情等角度具体分析贯穿其小说创作始终的家园想象与小说诗意生成的内在机制。萧乾的小说创作持续时间不长,数量也不多,但在中国现代文坛却有着持续而重要的影响。萧乾本人被视为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长篇小说《梦之谷》在刊发之初就被巴金、靳以等人看好,后来又被文学史家称为"五四"以来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萧乾的小说之所以成功,其关键因素在于充斥在字里行间的浓郁的诗意。  相似文献   

10.
萧乾是以作家和记者一身二任的独异格调驰誉现代中国文坛的。他的带有独特“京派”味的小说已多为人们称道,那么,他的作为记者生涯“副产品”的散文和特写呢?本文想就此略作探讨,因限于篇幅,只谈前期。到1939年9月出国为止,萧乾在致力小说创作的同时,写了数量相当可观的散文和特写。已经结集出版的有《小树叶》(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见闻》(1936年桂林烽火  相似文献   

11.
文学创作是童年经验的重塑和变形。通过对萧乾童年时代的生活贫穷、民族歧视和宗教压迫等因素的分析,发现童年经验对萧乾小说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我仰慕萧乾,既仰其才,更仰其魄,只恨无缘目睹其书生烈士之伟容。 去年夏暑的一个下午,来并考察的萧乾在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华而实陪同下,来馆座谈。想象中,我觉得萧乾应是个怒目金刚式的铁汉,谁知,迎面而来的竟是个低矮、敦实、微胖且笑眯乐呵的老人……。  相似文献   

13.
吆喝声声     
作家萧乾的一篇《吆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旧北京城胡同里的吆喝声,充满了情趣,勾起了我对旧北京城各色美食的无限向往,也勾起了我对家乡吆喝声的一丝怀念。  相似文献   

14.
京派作家萧乾的小说,都包含着"城中的两个世界"他的早期小说凭着一个城市中的"乡下人"的身份,明显地表现了对乡土的依怀和对都市的疏离,小说带有很强的自传色彩,都是"忧郁者的自白"。萧乾后期的小说逐渐走出个人狭小的圈子,加强了批判社会的力度,投入了广大的人生。但是,从萧乾的小说创作看,他无意流露的忧郁给他的作品带来了诗意,使作品呈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而他刻意追求的广大人生,虽然拓展了他的创作视野,却阻碍了他在艺术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语法的欧化,可说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笔者选取萧乾独立翻译的《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和其原创小说《萧乾文集》小说卷作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次探索萧乾翻译小说的欧化现象。试图探究其汉语译文词法和句法受英语语言结构影响所产生的变异,认为如果欧化翻译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不仅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萧乾与基督教呈现出某种内在的精神紧张,他以民族主义的思维眼光和历史时代的特殊语境消解了基督教的世俗权力:教会、教徒以及宗教性礼仪,同时又对基督教的神性意义和艺术特性保持着沉默与诱惑。基督思想与汉语叙事方式在萧乾那里转化为文化主体性与民族性力量的审美建构,实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反帝反殖民意义功能。  相似文献   

17.
1994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萧乾、文洁若译本,人民出版社金陧译本和2004年燕山出版社的刘象愚《尤利西斯》十个章节的选译构成《尤利西斯》的三个译本。以第二章的七首诗歌(或童谣、谜语等)为例,考察三个译本对文学作品艺术特征(尤其是语音修辞)的个性化处理,指出三个译本基本达到了各自预设的翻译目标,只是在采取的具体翻译策略上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一新闻"两栖写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一种特殊的写作现象,萧乾便是这个特殊群体中的典型代表。独特的生活经历、编辑记者的职业素养和那个时代急剧变化的历史风云,使萧乾的人生和创作道路殊异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通过分析萧乾职业与心理成长的多元语境以及从文学到新闻的创作流变,考察其"新闻一文学"两栖写作思想的建构过程及其对两种身份的认同,对当前重读其兼具文学性与新闻性的作品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浏览报刊上有关名人的一些文章,名人身上的那些可贵"亮点"让我震撼,让我难忘。从萧乾的墓志铭中,让我感受到的是"良知"的拥有和高贵。萧乾先生在生前为自己拟就的墓志铭中这样评价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相似文献   

20.
许地山萧乾的文学创作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文学观念上,他们力图通过对基督人格精神的认同和推崇,改造民族性格,唤起民族情感.在文学精神上,许地山散播着基督爱的人格和人道主义精神,而萧乾更侧重宗教道德批判.在文学实践上,他们(尤其是萧乾)将反对基督教纳入到了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实践中,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