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的发展与民族精神的凝聚息息相关,而在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公共精神"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共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实现公民社会,提高公民意识,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公民的公共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国家的文明情况,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切实培育我国公民的公共精神。本文从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入手,系统地阐述了公共精神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发展方向,更引领着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力量与动力。现如今,社会主义价值观对各高校的志愿精神培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两者不仅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而且还具有高度一致性。因为在社会主义精神中也包括了志愿精神,因此二者在现实诉求、价值内涵、理念渊源上是一致的。本文将重点探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志愿精神的一致性,以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如何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志愿精神。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向世人展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当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现时代,高校如何在大学生中培育、弘扬、传承志愿精神是要关注的课题。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调研.有助于了解当前高校志愿精神培育和弘扬情况。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就要重视发挥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志愿服务组织和管理机制,创新培养和弘扬志愿精神的载体和形式,提升志愿服务组织者的专业水平,完善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志愿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体现了志愿者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大学生是当前志愿者队伍的主要力量,也是今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对其进行志愿精神的培育是鼓励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社会价值的内在要求。针对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所存在的难以内化、难以保持等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寻求对策,不断强化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着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志愿精神的匮乏,使得我国大学志愿服务的内在动力不足,大学志愿服务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探讨志愿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从我国大学没有真正理解志愿精神、缺乏自觉性、志愿者组织行政化、缺乏激励机制等方面,对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给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结构由深刻变革的阶段走向一个逐渐趋于稳定、逐渐定型化的过渡时期.新旧信仰体系交替时期出现了真空期,随之也出现了青年信仰危机与信仰缺失的现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更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志愿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为社会和他人提供了帮助,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思想境界得以升华与发展。志愿精神的培育是帮助青年走出信仰危机、提升自我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组织志愿精英社团,打造志愿精品项目;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引领志愿时尚;丰富志愿精神培育方法,完善培育措施,积极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  相似文献   

8.
模范公民需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公民的公共理性精神。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亟须加强对大学生公共理性精神的培育。公民的公共理性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塑造良好社会心态的桥梁,是培养社会主义模范公民的基础。由此,大学生公共理性精神的培育内容应该包括体现正义感和公共伦理的公共精神、强调"向善、价值理念的道德素质、呈现理性思考与判断这一可贵品格的理智能力和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因此,要从创新理论解读机制、创新价值内化机制、创新实践强化机制三个路径入手开展大学生公共理性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具有特定的内涵,凸显为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久久为功的坚韧精神。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对历史传承、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必须以课堂教学厚植理想信念、以校园文化涵养奋斗底蕴、以榜样示范引领奋斗风尚、以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从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质效。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与核心任务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倡导大学生公共精神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部分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加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准确把握和深刻体认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所面临的障碍性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志愿服务没有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运行模式趋于行政化,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足。因此,深刻理解并广泛推广志愿精神的现代涵义、尊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一般规律、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专业化管理以及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志愿精神之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精神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和谐社会注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两者在本质上有着诸多共通之处。本文通过对志愿精神四个方面的分析,论述了志愿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精神的提炼和培育不仅是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同时凸显出城市文化悠远、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文明程度。文中在讨论了城市精神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后,详细讲述了秦皇岛城市所特有的长城、海洋、山脉文化及精神,结合秦皇岛的历史、人文、风俗,提炼了秦皇岛城市精神表述语。  相似文献   

14.
志愿精神--NGO的精神内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性是NGO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也是其独特的生命力与价值所在。NGO的志愿性不仅体现在它的主要推动者是志愿的,它的一般性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也是志愿的,或者可以说,它在一切资源动员上都是志愿的。为什么人们可以无偿地奉献自己的精力、金钱乃至生命,为另一些不相识的人工作?在背后支撑着他们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动力?也许我们完全可以将之堂皇地上升到道德的高度,然而道德不能解释一切。在现代社会,志愿行为的维系和坚持,在于它为普通人建立了一种成就观和价值观——被人尊重、被人需要、被人喜爱和感激,这反过来又会激发人对自我生命的愉悦、欣赏与肯定。这样的“成功”相对于千百万人过独木桥去角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要容易达成,因为按照后一种定义,成功者必然是少数,失意的则将是多数人。而人生价值的实现,其实还有广阔得多的空间,诸如人际的亲密关系、个性的展现、道德理想的实现、宗教关怀的寄托等等。志愿行为无意去否定财富、权力和声望等外在的人生成就,而意在开辟所有人只要有心志、有行动就可以成就的对生命内在价值的肯定之途。志愿精神的实质,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公共意识、关怀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之上的自觉努力。可以说,以志愿精神为内核的NGO精神是现代文明精神最好的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世界,志愿活动广泛存在于全球各个领域,志愿者也一度活跃于各种公益事业中,他们有着宝贵的志愿精神,并且自愿为社会作出贡献,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人们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毋庸置疑,强有力的志愿精神推动了志愿服务的不断发展。要使志愿服务等公益事业良性发展,必须明确志愿精神的动力所在,以及怎样培养和塑造志愿精神。因此,本文对自我实现视域下志愿精神的培育进行了研究,最终落脚到志愿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的必然要求、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与现实经验的科学总结.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依托、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桥梁.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一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城市精神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灵魂,它包括城市的公德精神,城市的公民精神,城市的时代精神,城市的人文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注重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不断提升城市文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社区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企业志愿者……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群体进入公众视野,他们实践着自愿、不取报酬、公益利他的志愿行动,传播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同时,也正以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吸引着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但是,志愿服务是不是仅仅等同于学雷锋做好事,个体的志愿行为如何获得良好效果,志愿者领袖如何才能带领好团队,志愿服务项目如何开发和管理,志愿者组织怎样进行能力建设?这些问题往往困扰着实务工作者。本栏目特别邀请到具有丰富培训经验的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志愿者培训部主管白晶,与读者分享解开上述困惑的理论和实务经验。  相似文献   

19.
对战斗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和培育方法两个方面。目前,战斗精神缺乏准确统一的概念界定,内涵外延较为宽泛,不利于进一步量化研究,也使得培育方法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量化研究和多视角研究是战斗精神研究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张琼  宁波 《公关世界》2023,(3):49-51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与有效途径,因此红旗渠精神与乡村振兴之间在逻辑上具有相通性,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基本内涵的红旗渠精神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精神引领、鲜活教材和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