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壮族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其先民就与中原人民有了交流。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壮族文化一直受到先进的中原文化的影响、挑战和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壮族没有象楚等民族那样被完全地同化在汉族之中,这当然与壮族所处的岭南地区相对封闭有关,但也体现了壮文化的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先进的中原文化的长期影响却使壮族社会按特殊的轨迹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岭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是稻作文明类型,这里的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的先民适应岭南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创造了稻作农业,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总之,岭南早期文化是由这里的原住民族的先民创造的.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后,是壮族开始在中央王朝的统一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生存和发展的时期.但是,从秦到清中期,岭南壮族及其先民的人口一直占绝大多数,因此, 这一时期我们仍然把岭南视为壮族或壮族先民地区.清中期后直到民国时期岭南汉族人口增多,我们才将岭南的一部分壮族人口比例较大的地区称为壮族地区,并以此为依据来了解和研究壮族经济.一个纯粹的壮族经济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春节,原是汉族的隆重节日,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许多民族受汉族的影响,也过春节。现在,春节成了我国许多民族共同的隆重节日。壮族也过春节,而且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在壮族的春节习俗中,有许多与汉族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族接受汉文化的反映。据历史记载。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就与中原汉族有文化交往。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汉文化的影响更逐步深入壮族民间。但是,壮族在接受汉文化时,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壮族蜂鼓和瑶族长鼓渊源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蜂鼓和瑶族长鼓,都是两头大、中间小、两面可击的鼓。它们与中原同类型鼓一脉相承,体现着中原文化对岭南壮、瑶文化的影响,闪耀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光彩。  相似文献   

5.
对岭南文化形成的探讨,应从既包括儒家学术文化,也包括土著民俗文化的大文化观出发.岭南原始文化出现雏形当于母系氏族社会;但渐趋成熟则在夏商周,全面确立在春秋战国时,比中原稍晚.秦统一中国后,岭南土著民族文化出现雏形;赵佗主南越国,岭南汉族地域文化出现雏形.此后,随着中原文化不断向岭南传播,岭南汉族地域文化与土著民族文化交替演进,至唐代以后岭南文化渐趋成熟,明代全面确立.  相似文献   

6.
壮族及其先民创建的干栏式建筑和从中原传入的汉式硬山搁檩式建筑,是广西地区流行的两大民居建筑类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西各少数民族不断学习和吸收汉族的建筑技术及其文化,建造硬山搁檩式房屋;汉族也学习和吸收了壮族的干栏式建筑工艺,建造了具有广西地方特点的硬山搁檩式建筑,形成了各民族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既丰富了我国建筑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广西民族建筑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古国到方国--壮族文明起源的新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文献史料和考古学资料,论证了壮族古代社会曾经历过古国、方国阶段.最早的古国是苍梧古国,与中原华夏集团的尧、舜、禹等古国同时并存,并且有了文化交往乃至战争.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石峡文化和石铲文化等,应是古国的文化遗存.壮族古代的方国产生于商代,它们与商周王朝有纳贡关系,是小国与大国的关系.壮族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向北流动,岭北文化向南传播,这种互动的文化交流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前就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邵阳(南路)地区与稻作有关的语词与壮语的对比研究认为, 壮族的“那”文化即稻作文化在我国南北交往的长期历史中,吸收了中原汉族的旱作文化;另一 方面,“那”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江南汉族稻作文化的形成,成为江南汉族稻作文化的有机组成 部分。湖南邵阳(宝庆)南路地区,曾经是壮汉两族及其先民共同生活和劳动的地方,可以说, “那”文化深深地融进了这里的汉族稻作文化,成为它的筋骨和血液,邵阳(南路)话中的壮语 成分就是证明。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瓯骆文化的影响李乃贤关于先秦时期中原汉族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壮族古代文化的影响问题,覃彩銮同志已有专文论述(详见《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本文拟通过考古学及文献资料,对秦汉时期中原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土著巨骆文化的影响等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嘉道不拘骈散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岭南壮族文人郑献甫也提出了自己骈散融合的骈文理论。在骈散关系问题上,他提出骈散无优劣下的不拘骈散观;在探讨骈文的弊病时,他从文体自身出发,提出了骈文的"三弊"、"四弊";在骈文史观上,他在尊重当代骈文创作的基础上描述了骈文发展演变的大致轮廓。郑献甫骈文理论的出现,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也体现了岭南壮族文人对中原文化的主动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