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诗韵体——中国小说的重要形式构成自唐始,小说发展大体出现两种路数:一路是继承《搜神记》等六朝志怪小说的传统,专以猎异搜奇、谈狐说鬼为职志的笔记体小说.这类小说保留了六朝志怪的基本特征:文言体语言,民间怪异传闻名人轶事内  相似文献   

2.
引言《搜神记》是我国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古小说①形成、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作品,本文从研究《搜神记》的故事题材及叙述手法入手,探求它与巫文化及史传文学的关系,由此探讨它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和以《世说》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后世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论述了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的特征、来历、发展、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大盛,其中写情爱的作品数量颇多,仅干宝《搜神记》就有三十余篇,其它如《汉武故事》、《列异传》、《搜神后记》、《幽明录》、《异苑》、《甄异记》、《续齐谐记》等皆有脍炙人口的情爱故事为后世所艳称.它们奠定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以志怪写情爱的结构模式,中经唐代传奇炳耀异彩,到《聊斋志异》则充分地展现出其艺术的魅力.本文拟从历史的观照中,探讨这类文言小说的美学特征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搜神记》是东晋初年干宝撰写的一部笔记小说,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派小说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曾经大放异彩。可惜这部小说在唐代以后就散佚了。到了明代,胡震亨把《搜神记》佚文辑录成二十卷,使得这部小说以较为完整的面目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汪绍楹先生的校注本《搜神记》,对原书的真伪、故事的源流、文字的脱误等做了大量的考订工作。1991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涤明先生的《搜神记全译》,该书在汪校本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浅出的通俗读本。笔者近来在使用《搜神记全译》时,发现…  相似文献   

6.
《搜神后记》的作者是陶潜吗?白广明《搜神后记》是一部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志怪小说,它的作者,旧题为晋·陶潜。陶潜,即陶渊明。将《后记》作者署为陶潜,见于《隋志》,其后两《唐志》、《宋志》等均未著录。早于《隋志》的梁·慧皎《高僧传叙录》有陶渊明作《搜神...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古典小说渊源流长,从先秦两汉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到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酝酿萌生阶段。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虽对小说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严格说来,毕竟还标不上真正的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大多属宗教说教,充满了离奇荒诞的色彩;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只是记叙轶事琐闻,囿于真人真事。这些作品,充其量只能说是小说的雏形。小说“至唐代而一变”。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它反映社会现实,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  相似文献   

8.
一从小说演变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初多半是以志怪故事的形式出现的。我国汉魏六朝时期,小说只是“粗陈梗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但是已经开始作为一种新的文体登上了文学的殿堂。这时,文人作家、编辑工作者,也着手大量采集民间的“街谈巷语”、稗史逸闻,“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干宝《搜神记序》),编撰成小说专集。一时间,志怪故事,风起云涌,繁衍孳蔓,蔚为大观。可惜许多作品久已亡佚。鲁迅先生据唐宋类书引辑志怪小说故事凡三十六集,计一千四百三十九则,编成《古小说钩沈》一书,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现有材料看,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除了一些确属无稽之谈与封建糟粕之外,就主流说,清新、自然、质朴、奇特,是中国小说史发轫时期的作品。尤其那些采自民间的故事传说,在汗漫的志怪小说丛林中,闪烁着夺目  相似文献   

9.
张永刚 《兰州学刊》2005,1(5):304-305,296
<搜神记>通常是以"志怪小说"的名目为人们所接受,但事实上在<晋书>、<隋书>、<旧唐书>中都被列为史部"杂传"一类.由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出发追溯其为"杂传"之因由,并通过探讨干宝之经史观,认为<搜神记>足可为当时社会世相的实录.  相似文献   

10.
《搜神记》是东晋干宝撰写的一部志怪小说,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广泛搜集语例,对该书中的九个称谓词语加以考释,同时修正了大型辞书和古籍校注中与此相关的失误。  相似文献   

11.
<正> 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有很大一部分所写的主人公或其他人物,是动物、植物、鬼物、神物,偶尔也会是矿物.通常是由物化成的人,偶尔也会是由人化成的物.这个突出的特点,也是一种特异的构思或手法,其作用、效果相当复杂,是研究古代文言小说时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尤以动物形象为错综纷纭.文言小说中的动物形象,最早出现的纯属异闻,简短而荒诞,为志怪书本色.干宝的《搜神记》、传为陶潜作的《搜神后记》中都不乏其例.如《搜神记》中的《狗作人言》:"永嘉五年,吴郡嘉兴张林家,有狗忽作人言云:'天下人俱饿死.'于是果有二胡之乱,天下饥荒焉."此类之作,既不表现动物的生活习性,又无深刻的寓意,是文言小说动物形象中浅薄无聊的一类;严格地说,还不足称小说,也没有深入研究的价值.较有研究价值的是具有生活细节而记叙  相似文献   

12.
历代编志工作者,都注重把广泛流传民间的异闻逸事收集起来,经过加工改制,编入方志,以供统治者察民情,观风俗,惩得失,兴教化的需要。这些异闻逸事,有的类似《搜神记》中的“志怪小说”,有的近似《世说新语》里的“志人小说”,也有的象《唐人传奇》之类的“世情小说”。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智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相似文献   

13.
《隋志》著录《世说新语》于子部小说类,而把《搜神记》著录于史部杂传类,这一方面说明二者在文体上存在差异,同时也表明了不同历史时期小说观念的演变《。世说新语》不同于《搜神记》的文体特征可归纳为一个“小”字,一是体制小,即篇幅短小,不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二是功用小,即缺乏宏大主题,远实用而近娱乐。《隋志》于小说类著录《世说新语》而弃《搜神记》,表明《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正切合《隋志》所持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14.
唐前志怪小说中,干宝《搜神记·斑狐书生》对精怪的描写是较为出色的。本文从书写意图、叙事结构及精怪形象三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解读,以期对该文本有深入系统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魏晋六朝朴素的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和变文、话本等市井文学共同孕育了明清神魔小说,形成了由文言志怪小说至白话神魔小说的演变体系。从题材来源看,神魔小说更多的是取自神话、宗教民间传说以及宗教化了的历史传说,产生了《西游记》、《封神演义》、《西洋记》等一大批作品,因而它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背景。可以说,神魔小说是明清两代在“三教同源”、“三教圆融”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以神魔怪异传说为题材,以宗教幻想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性格塑造的成功是小说进入成熟的标志。性格塑造的渐具规模,则标志着小说的走向成熟。我国的文言短篇小说,几乎一开始就注意到性格塑造了,虽然那是简括的、粗糙的,单线条的,带着明显的草创痕迹。早期的志怪小说如《搜神记》,在某些篇中已作着这种可喜的尝试,《李寄斩蛇》所塑造的少女李寄的性格就已十分鲜明。在九女已入蛇口之后,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李寄不顾父母的反对,应募冒死前往,表现了其性格中勇的—面;当深入险地,诱蛇出洞,铲除元凶,又表现了其性格中智的一面,同时也进一步表现了勇.继而见九女髑髅,叹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更表现了一个强者的感喟。至此,一个光辉性格的塑造达于完成.在志怪小说中,这是常常被  相似文献   

17.
《搜神记》不只对我国魏晋六朝之后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而且它可能远在公元891年之前已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文学艺术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可在日本的“物语”、“说话”中得到印证。在日本历史上,有五次我国移民大规模迁居日本成为“归化人”的记载,不同国度、民族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及宗教传播是民族间文学交流的载体。自《搜神记》传入日本以来,一直成为日本佛教故事、怪异小说的滥觞,日本近代新译本的问世,更扩大了《搜神记》在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山海经》在中国知识体系的构架中几经迁移,由数术略形法家移植到史部地理类,转而又与“小说”这个类目建构了亲缘关系。《山海经》与“小说”完成对接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它叙述“遗事”的体例特征,怪、异的美学风格,以及诞、幻、虚的成书性质。《山海经》还与《穆天子传》《搜神记》等聚合成为知识统一体,这成为《山海经》与“小说”形成亲缘关系的外缘推助力。《山海经》演化成为中国“小说”的源头,这实是承续、顺应了它在中国本土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归类逻辑,以及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19.
张亚南 《兰州学刊》2010,(5):202-204
干宝以史学家的身份写《搜神记》,使得小说与历史互相掺杂,增强了《搜神记》的真实性,同时《搜神记》一书也真实地保存了当时民间的一些古代礼仪习俗的资料,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作品的社会背景与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0.
尚奇猎异是一种人类的审美需求。受时代风气影响,六朝志怪小说大量产生,并体现和追求着奇异之风。作为六朝时期“拾遗”体志怪的代表作,《拾遗记》的神奇性审美追求更典型。笔者经过对《拾遗记》文本的细致分析、归纳和论证,认为《拾遗记》的神奇化审美特征体现为神异性和奇异性两大类。在具体内容上则通过大量、生动的神奇的人、事、物乃至异域的记叙描写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