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诗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是由声音与音节所构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诗都是可供朗诵的。在我国,历来就有“吟诗”的说法。但由于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不同,造成有的诗只适用于这一场合,而不适用于另一个场合。比如说,有不押韵(但有节奏或旋律)的诗,放在阅览室里供人眼看或一个人关在房中默读、吟唱就较合适,而对  相似文献   

2.
中国诗味论与西方符号学体现的是两种思维方式。中国诗味论与西方符号学对文学艺术审美特性和读者接受方面的认识有一致性。它们二者都认为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就在于蕴藏着更多的意义,不是简单浅显的;读者对文学艺术的接受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差异性。尽管中国诗味论与西方符号学对文学艺术特性的认识有相同之处,但对读者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看法却是不同的。中国诗味论强调“体味”,体味就是体会和品味。西方符号学强调语言符号分析,通过对语言符号结构的把握以求得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伯恩斯坦作为语言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美国语言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他的诗之结构看似凌乱,语言表达也很支离破碎,这便使得他的诗歌难度很大,让不少读者拿起他的诗不知所云;有的读者因此甚至认为他的诗歌是语言垃圾。然而,若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思维视角对伯恩斯坦的语言诗进行探讨,用形而上学的基本方法去展示其诗歌的意义世界,则可以看到另一番景象。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有关古典小说鉴赏的专著或辞典陆续问世,这方面的内容已屡见不鲜。但1992年出版的周先慎先生的《古典小说鉴赏》却别具特色,表现在: ①所选篇目,除考虑它的代表性外,尚照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发展,读后能具体了解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大致脉络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基本特点。②著者在评介古典小说时,往往能带领读者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从中引导读者去体味、品评、思索,进而使读者获得艺术鉴赏的愉悦。③对所选的名篇佳作,只抓住其突出的特点,或侧重思想,或侧重艺术进行剖析,不求全,并力图有新的发现,故而不落俗套。④标题凝练、生动,常常是本篇思想主题的概  相似文献   

5.
《咏怀诗》的研究者和诠释者,多把其充满张力,难以索解的特点归结于当时的社会原因。而笔者通过文本的阅读和分析,逐渐认识到,是阮籍那种音逸调远的文学语言,使《咏怀诗》获得了空前的张力。本文主要从语义学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本文认为在阮籍的《咏怀诗》中,词语的联想意义使其获得了“意在言外”的效果,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咏怀诗》充满张力  相似文献   

6.
《孔雀东南飞》被清代诗学家沈德潜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2 0世纪的学者对《孔雀东南飞》的产生年代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或主汉末 ,或主六朝。但他们多从诗歌本身的语言和名物入手进行考辨 ,结论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因为《孔雀东南飞》这样的乐府诗歌在流传过程中语言、诗韵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流变 ,而诗歌本身所表现出的文化气息和人物所处的文化氛围却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从诗歌中我们能体会到汉代察举制度、儒学和礼教等汉代特有的文化对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因此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典型的产生于汉末建安时期的乐府诗。  相似文献   

7.
敬爱的郭老,以他革命家的胸怀,诗人的激情,科学家的气质,用诗般的语言,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作了具有诗人独特风格的热情洋溢的讲话——《科学的春天》。 这篇讲活,篇幅不长,只有一千八百来字;它的内容却那样的充买,语言词汇却那样的丰富;表达的思想感情却那样的完美;分段、谋篇却那样的清晰、严密,而《科学的春天》这个题目,又是如此的生动形象、富有诗意。“科学的春天”这五个字高度概括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它既描绘了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战胜“四人帮”摧残科学的严冬之后,我国的科学界满园春色的大好形势,又隐寓着对科学崭新成果的期待;既是我  相似文献   

8.
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 ,以“功能对等”原则为理论基础 ,提出“译诗为诗”的原则。诗歌翻译是在两种语言、文化中进行选择和取舍 ,即在内容和形式上 ,以语言、文化为标准进行取舍 ,以求达到原诗和译诗的平衡和对等。译诗以原诗为依据 ,但并不等同于原诗。因此 ,诗歌翻译是在译与不译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最恰当地传达原诗的意旨。  相似文献   

9.
味外之旨 标举“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最突出的特点。《与李生论诗书》云:“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把是否能“辨味”作为能否言诗的首要条件。不仅如此,在辨味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诗歌主张:标举“味外之旨”。对此,他作了个生动的比喻:“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鹹也,止于鹹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与李生论诗书》)概括起来,就是“韵外之致”。“致”,指情致、情趣。“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味外之味”。这种观点一直贯串在他的整个文论中。 “味”之应用于文坛,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被称为我同第一部美学著作的《乐记》云:“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这还只是就音乐言。魏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才第一次把“味”这个概念引进文论:“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  相似文献   

10.
隐喻的意义     
思想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但语言能否真正表达思想,这在思想家那里始终是一个问题.然而,思想家虽怀疑语言,却又用以言说和书写.这说明思想本身又离不开语言.本文就思想与语言这一论题展开论述,旨在阐明:通过语言来丢开语言,通过书写来拒绝书写这一要旨.从而在语言与思想的思辨张力间,力图廓清“语言”允诺“思想”过往的“隐喻”空间.正是语言的隐喻形象,才使思想本身绽示在了语言当中.  相似文献   

11.
李白与李清照诗歌的共通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李白以诗擅名一世;南北两宋间的李清照主要以词的成就为人们所称道,她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但却更能面向广阔的社会现实,雄放宏大,“奇气横溢”①,也不可小觑。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和李清照这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异性作家,在诗歌创作的领域里,却有着惊人的共通处。本文试就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姜夔的《诗说》,全文才一千多字,但在中国诗话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江西诗论风靡到《沧浪诗话》问世这一段时间的诗论代表作。文中不涉记事,考证,也不评析具体作品,内容全是诗学理论和写诗技巧。由于作者能诗善词,所以他的诗学理论不是空泛的道理,而是他的经验之谈。 姜夔论诗,注重“诗法”,在《诗说》中就多次说到“诗法”或“法度”:“守法度曰诗”。“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而法度不可乱”。那么,“诗法”到底指什么呢?它有些什么内容呢?无论你把《诗说》这一千多字捋上多少遍,你也无法从文字上找到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写景是小学阶段习作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写景呢?我国宋代文学家苏轼评唐代诗画家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王维,字摩詰)其中“诗中有画”道出了写景的玄机,即写景贵在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绘”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在读者的眼前。下面,笔者试从三方面谈一些写景习作的浅见。  相似文献   

14.
孔子虽然很少专门论述名学,但名学却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始终。孔子是从法权的角度去谈政治实践的问题,而不是从 “名实”关系的角度去谈认识论的问题。孔子的名学思想反映了伦理共同体中语言的实践功能,而“名实”关系则反映了伦理共 同体发生分离时语言的认识论功能。在此,我们将用马克思的实践语言观去分析孔子名学思想所反映的特殊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5.
箴言诗,英文名称gnomes(或称gnomic poetry),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意谓一种措词简洁、表现某个普通真理的短诗.这个定义与谚语(Proverbs)并无二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箴言诗是从谚语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样式.它的作者通常都有借用谚语的创作成果的倾向.但谚词是属于民间创作的,具有集体性的基本特征,而箴言诗虽然吸收了民间谚语的养份,却并不必然属于集体创作.形式上,谚语采取“语”的形式(有时押韵)往往只有一二句;箴言诗采取“诗”的形式,且有一定的篇幅.  相似文献   

16.
创作“空白”论程国安在创作实践中,有些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不是直接地以情节、形象、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是用“兴在象外”的方式在作品中留下空白,使读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以再创造的机会对留下的空白进行填补。因为作品表面直接显示出来的思想是有...  相似文献   

17.
思想必须借助于语言才能表达,也必须借助于语言的外壳才能流通.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那些停留在大脑皮层,尚未被思想者表达出来的思想,旁人怎能知晓?思想的岩浆在脑海里左冲右突,寻找突破口,可要将它们付诸言辞,准确地表达出来却非易事.人们发现自己的语言库存常常捉襟见肘.纵使最杰出语言大师也会有拙于表达或辞不达意的时候.实际上,要想用语言百分之百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不是表达者无能,而是因为语词是有限的,而思想却是无限的.有限的词汇怎能容纳得下无限的思想呢?还有,思想虽然被赋予了可供交流的语言形式,但能否为他人完全理解或理解多少却很难确定.表达不能被人理解并接受,那么思想仍处于被遮敝状态,很难流通.可以说,对于任何思想家、文学家来说,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表达困难,以及因表达不畅而给读者(或听者)带来的理解困难——亦即本文  相似文献   

18.
读徐志摩的诗总让人觉得在飘逸的背后,有一股流动着的情绪,缓缓地走进我们的内心深处。开阔我们的思绪,启发我们的性灵。使我们同由作品的节奏和旋律所显示出的“情绪的自然消涨”产生共鸣。当然,“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再深入到读者的“性灵暖处”,这用欣赏的理论去解释是再自然不过了。这里,值得我们提出的是徐志摩诗的音乐美,在共鸣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所起的突出作用。人们知道,徐诗的思想价值从总的倾向上看,并不很高,甚至有些无聊的和反动的。因此,徐诗在思想意义方面,除了少数诗外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他的诗  相似文献   

19.
白红雪作为诗人,在“隐匿”与“呈现”、现实与超现实、体验与超验、灵性与智性之间均形成了既平衡又有张力的结构关系。其诗歌,主题上主要表达“爱及缺失(错 位)”,充满精神性诉求,将情感与思想、感性与理性较好结合;艺术构成上坚持隐喻,同时也注重现实指向、文化根基和情感的“有感而发”;语言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既 没有失去诗味,也没有“语言的自循环”,在语言意识上高度自觉。白红雪凭借长期的“隐匿者”的经历和自省,在隐匿与呈现之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诗歌作为“情感语言”的最高形式,其情感表现是通过词的情感意义而实现的,而词的情感意义则全因说话者和受话者主观意念的不同而出现差异。一首诗是一些词的有秩序排列,其文法和逻辑意义是相对稳定的,但其联想意义却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对同一读者来说,也可以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如此便出现了审美多元化和诗文多义性的问题。 在教学中,为了真正解决一些传统诗田阅读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除了研究教材以外,更重要的是研究教法。 一、要重视阅读的直觉性 由于诗词里“情感语言”非真亦非假,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表达,因而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