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意义的历史及其追问或回溯,是胡塞尔在《几何学的起源》中关注的核心问题。它既涉及到意义的起源及其普遍性问题,又涉及到我们是否具有理性的能力,并通过现象学的还原,即回溯或追问的方式来通达源初意义的问题。因而,意义的历史性、理性的能力、现象学回溯方式,以及生活世界,不但构成了后期胡塞尔现象学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解读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梅罗-庞蒂在各个时期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读解,力图揭示他是如何走出胡塞尔有关"他我"(l'alter ego)的困境,而把主体间的世界界定为"肉体"(la chair),其中我与他人相互开放、相互交织;这对于理解他的知觉现象学和肉体本体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再现危机"(crisis of representation)是胡塞尔现象学对实证科学的批判延伸出来的一个具体领域,人类学再现"转危为机"的根本路径是返回胡塞尔的现象学,从他对整个实证科学的批判脉络里寻找重新点燃人类学生机与活力的哲学支点——观自在者。观自在者可区分为"学理观自在者"和"文化观自在者"两个层次,通过"现象学悬搁"(phenomenological epoché),我们即可超越"实证人类学",抵达学理观自在者。通向文化观自在者必须回到人类学自身的根基——民族志,并对民族志进行"版本升级",升级为兼容实证人类学的"现象学民族志"。现象学民族志的终极指向是文化观自在者。按现象学民族志理路,我们依然承袭实证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路径,即参与观察、访谈对话等,但我们的期待不再是田野对象的客观性再现的终极版本,而是在此田野工作过程中随着"自我·我思"(ego cogito)如其所是的展开,启迪参与者,探寻跃入文化观自在者境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就是明见性,它意味着现象学不预设任何前提,力求回到事情本身,或者说让事情自身显现。但在本文看来,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事情的自身显现与事情的向意识的显现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张力。为了消除这种张力,胡塞尔开启了现象学的先验转向,将事情的自身显现还原为事情向意识的显现,并且最终还原为意识的自身显现。这样一来,现象学的明见性原则就同主体性原则合二为一。不仅如此,胡塞尔后期还引入了发生现象学的维度,希望通过对内在时间意识的发生学描述,最终化解明见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张力。但是,胡塞尔最终仍然没有能够成功地化解这种张力。  相似文献   

5.
让-皮埃尔·里夏尔是法国当代一位充满活力的文学批评家,其批评的理论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强调对文本的"直观"和"体验",着重探讨个别现象,而不是普遍的范畴.他还继承了加斯东·巴什拉的主题批评,从文本的表层"现象"(主题)分析入手,努力寻找文本深层的主题网络.读者(批评家)在文本这个客体中与作者相遇,在感觉和意识世界中进行两个主体间的互动和交流,由此把握作者的意识或想象世界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构造”概念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它被用来刻画意义如何向我们显现。索科拉夫斯基认为,胡塞尔分别在静态现象学和发生现象学阶段采取了“静态构造”的形式-质料图式和“发生构造”的一元论图式。笔者将指出,随着后期胡塞尔现象学的推进,构造的含义将更加复杂,它同时指示了自我在世界视域之中的横向结构,以及绝对时间意识支持着世界经验、并与其相互交织的纵向结构。笔者也将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三种构造图式。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的概念,将科学世界包含于其中,是生长着、发展着的世界,它的对立面是笛卡尔的物理主义的世界.伽达默尔的"生活世界"则排除了科学世界,它以科学世界作为批判对象以论证生活世界的"直接有效性",认为生活世界是不可"悬置"、不可反思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具有批判性,但更具有建设性,它是真理的广阔而深厚的基础.伽达默尔只关注生活世界概念的批判性而漠视其建设性,他将生活世界的历史性和相对性绝对化,认为其中不存在一致性的真理,暴露了其思想的内在不协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史论结合的方式论述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想,尤其着力于将之与柏拉图、笛卡儿、康德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现象学与西方哲学传统的关系。胡塞尔强调哲学是一门普遍科学、总体科学、严格科学,强调从哲学的理性出发,追求终极的存在和真理,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文章重点剖析了胡塞尔现象学中最具特色的先验意识理论和生活世界的概念。认为胡塞尔是西方哲学传统的继承者,又是突破传统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9.
米歇尔·亨利首次提出"有多少Schein(显现、假象),就有多少Sein(存在、是)"是现象学的"第一条原则",并将其解释为:研究Scheinen(显现)的现象学相对于传统Ontologie(是态学)具有优先性。由而这一原则也被亨利理解为:"只有有多少Schein,才有多少Sein"。然而实质上,亨利在诸多方面误解了这一原则的原初含义,也就使得这一原则所蕴含的丰富的现象学含义迄今并未得到充分展现。实际上,这一原则是理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现象学的一把钥匙。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里,"第一条原则"一直被解释为:"只要有多少Schein,就有多少Sein",它不仅完全没有如亨利所说,与其他现象学原则"回到事情本身"和作为"原则中的原则"的直观相冲突,反而一方面可以纲领性地指导人们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真"概念以及现象学直观与还原思想之精髓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人们理解海德格尔如何借助这一公式,完成了从胡塞尔"一般体验学说"的意识现象学向是态学的现象学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论胡塞尔现象学明见性领域及其实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胡塞尔的最初设想 ,现象学的主要研究范围或者说服务领域是知识领域。而知识领域只能是一种具有明见性的领域。具体来说 ,就明见性领域而言 ,存在着从意向领域到生活世界的转向 ;就其实现方式而言 ,则存在着从多重直观到发生解释的过渡。这一方面体现出胡塞尔的现象学所经历的由早期静态现象学即本质的、描述的现象学向发生现象学即构造的、解释的现象学的特殊转换之内在要求 ,一方面也标识着 ,在其多重的自身给予方式方面 ,“明见性”对胡塞尔来说已成为一个开放性问题的标题 :他的思想的每一阶段都是在寻找知识的明见性基础 ,然而明见性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 ,它必须不断地以不同的方式和策略 ,得到合理性的给出与辩护。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坚持理性的前提下,如何建立一种非西方传统的本体论的哲学,并进而确保这种哲学的明证性。"在理性的前提下",在胡塞尔这里体现为以"逻辑研究"为核心人物;正是通过对现象学逻辑——超越逻辑的构建,胡塞尔完成了对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超越,具体地说,就是对西方哲学史、逻辑学史中,以公理为绝对起点,以公理体系为演绎规范的方法的超越。这种超越论的逻辑——超越论的现象学的建立,排除了以往哲学体系中的非法设定,达到了绝对的明证性;同时对于经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中,那种将人和自然本身的无限丰富性抽象为一种单一性的做法进行了批判,还原了以生活世界为最终根基,具有无限敞开的丰富性的真理领域。以胡塞尔逻辑学的方法来分析当今的技术、资本全球化的大背景,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历史"概念因其内在的矛盾而被伽达默尔弃之不用。在接受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学说以及意向性中的"先天相互关联"思想的基础上,借助于约克伯爵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现象学之间所架设的桥梁,伽达默尔成功地清除了黑格尔哲学中生命概念的形而上学色彩并将历史性的维度植入其中,从而完成从基础存在论的"本真的历史"向诠释学的"效果的历史"的转变。海德格尔早期历史观中的革命性意义及其新的突破方向也因此得到清晰的彰显。  相似文献   

13.
出于对当时哲学现状的不满,海德格尔重新界定了哲学。他根据"问题体验"区分了"理论的东西"与"前理论的东西",认为哲学真正的研究对象是"前理论的东西";而要考察"前理论的东西"就要摒弃"普遍化"方法而采用"形式指引"方法。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实际性的解释学现象学",这是对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的超越,但"形式指引"作为一种方法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理论化特征,因而最终为海德格尔所放弃。  相似文献   

14.
世界是贯穿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实际生活世界,康德的先验想象力,胡塞尔的视域理论,雅斯贝尔斯的限界思想的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世界现象学,提出了既内在于主体又超越于主体之外的"在之中"结构。我们只有在理清这四个来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进入到海德格尔的世界现象学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世界是万物一体的存在,其真象由万物一体关系所形成的显现与隐蔽、有限与无限构成的无穷景域所呈现。因此,世界的本质不能被科学求证的方式所证实,也不能被黑格尔式的概念所定义,人类不能只是立足于事物本身,进而将事物还原为事物而与世界割裂,而只能从人与世界一体相通的关系中予以呈现。艺术审美超越经验形态和认识形态,具有无限自由和不断升华的特殊的精神形态,是人类精神的"灵明"与世界的无限性融汇相通的产物,是人展示世界、体悟世界真象的重要方式。艺术审美用"物"的方式敞亮着世界和启示着人对世界真象的体悟。  相似文献   

16.
指出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意识哲学,其哲学思想是"意向性"。认为"意向性"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根本的基础性概念、出发点概念,也可以说,现象学始于"意向性",胡塞尔的感知理论研究通过现象学的意向分析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并从事物感知(外感知)、自身感知(内感知)、陌生感知(对他我的感知)对意识的共现结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整个笛卡尔的惯性定律可以建囊在其“心物二分”的论证基础之上。是其所证明过的最让人无可怀疑的“我思故我在”的直接推论。而其前提条件是证明灵魂的“能动性”的“动”与物体“运动”的“动”具有贯通性,并对笛卡尔在奠定科学化主体哲学地位的同时越位地奠定予科学化盼客体哲学C物体哲学)的地位的论证加以补救。胡塞尔对笛卡尔“我思”的现象学的改造就是让?我思’!更为本源地“动”起来,其体现即“内时间意识”,“内时间意识”所构造的“客观时闻”使得灵魂的能动性的“动”与物体“运动”盼“动”贯通起来。通过现象学的悬置方法中立性地考察认识论领域之内的“物”性,可以修正笛卡尔的越位论证。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现象学中意向对象与时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层:意向对象在时间中的构造和意向对象在时间中的显现。意向对象在时间中的构造中,胡塞尔采用了意向性视域、横意向性时间、被动综合、直观、本能等概念进行阐释。因为直观与被动综合形成的意向性视域总是处于相互论证的循环之中,所以胡塞尔没有办法在意向对象的时间构造中保持其本身的同一性。而且,他用设置本能的方式来作为意向性对象的构造动力,是对意识现象学大厦的一个威胁。因为这已经是用意识以外来的东西解释意识,而非从绝对意识出发来解释意向对象。在意向对象的时间显现方面,绝对的时间之流本身的显现总是与意向对象的时间显现处于相互论证的循环之中。且意向对象的时间性显现也被设置了一种动力性因素,有违现象学精神。所以从意向对象与时间的双重关系上能看到胡塞尔在发生现象学阶段一些论证上的较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先验还原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第一原则。先验还原的作用在于揭示被自然态度所遮蔽的纯粹意识领域,在于通过悬搁对自然经验进行变样从而纯粹化自然意识。先验还原之所以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第一原则,乃在于它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和时间上是第一的;而且,先验还原的实行是普遍的、必然的。现象学的其它原则如面向实事本身、直观原则以及我恩一我思对象方法原则等,都必须以先验还原为先行条件。  相似文献   

20.
闵可夫斯基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现象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也是现象学精神病学进路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不满足于自然科学所提供的精神疾病图景,主张通过现象学直观去探索精神疾病的本质现象。他改变了精神病学聚焦于疾病症状和神经生理机制的传统做法,而主张精神疾病的根源在于塑造了疾病症状且先于神经生理机制的前意识经验结构。由此,他将精神分裂解释为与实在之生命联系的丧失。他对精神疾病的现象学分析有效地沟通现象学与精神病学这两个传统上不相干的领域,并为今后现象学与精神病学、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跨学科协作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