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奥古斯丁来说,无法理解上帝形而上的精神本性问题是阻碍他皈依基督教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而奥古斯丁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依托于对灵魂的认识来进行的。在其早期关于“灵魂”的哲学对话录中,奥古斯丁就指认出一条通过认识灵魂来认识上帝的路径。在《论灵魂的宏量》中,奥古斯丁深化了他对灵魂的认识:一方面,奥古斯丁深受柏拉图主义影响,采用哲学论辩的方式,借助于理性论证而非依靠权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灵魂乃是无广延的精神性实体,反驳了唯物主义的灵魂观;另一方面,奥古斯丁在这篇对话录中第一次建构了其灵魂学说的本体论,同时也对其自身皈依基督教之前的思想历程进行反思与审视。可以看到,对“灵魂”的思考既帮助奥古斯丁解决上帝的本性问题,也成为其皈依之旅中重要的思想转折点。由此在柏拉图主义哲学思想训练和基督教信仰的双重影响下,奥古斯丁完成了最终的皈依。  相似文献   

2.
恶的问题是基督教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的出现对上帝的存在、上帝所被赋予的各种属性以及基督教的某些信条产生了威胁。无神论哲学家们利用这个问题攻击基督教的信仰,而神学家们则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以维护基督教的信仰。奥古斯丁就是其中的最著名的神学家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浅析奥古斯丁对恶的问题的辩护来澄清以下观点:奥古斯丁并没有成功地说明上帝不是恶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源承柏拉图思想的奥古斯丁以光照论的哲学根据,在其"基督教学说"中阐发了爱与恶的伦理学,自由意志和原罪、人的堕落和上帝的恩典成为其最大特色。托马斯.阿奎那调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教义,在其自愿行为理论基础之上强调了自然理性对人之自身救赎的深切含义,上帝的启示与恩典才变成更大目的或更高目标追求的必由之路。联结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伦理学说的阿伯拉尔理性伦理学,其既维护传统的原罪信仰,又以辩证法的精粹详细解析由罪之产生到上帝救赎全部过程,其对理性辨证的坚持以及对意图之恶的强调,完美的区分了信仰意义上的动机决定论与世俗律法中的效果判断。以阿伯拉尔为中轴,在同一基础上,三者互有差异,共同组成基督教伦理学的庞杂教义体系,反映出各历史时代的信仰特色与理论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奥古斯丁的《三位一体》出现以前,基督教哲学一直面临着这样的矛盾:按照三位一体的官方表述,上帝的本质和存在便不全等.因为如果上帝的本质是关联性的,则其本质便不是简质的,而上帝必是一种简质性存在.为解决这一难题,奥古斯丁创造了一种模态式的三一论,即三个位格可被理解为至一的三个模态.他抛弃了Ousis和Hypostasis的理论,而用位格(person)的概念将上帝的至一性解释为无可消解的关系性,其根本原则便是位格概念中体现出的本质和存在的统一.从而,父和子的至一性,不意味着父与子各自独立的简质性.对于任何一个位格的表述,都是在关联其他位格、关联整体的意义上讲的.  相似文献   

5.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神学家、哲学家和伦理学家。这个世界恶的来源问题是基督教教义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之一。这个时期的相关理论都提出了意志为恶的起源论。奥古斯丁之前的神学思想家奥利金等人没有摆脱柏拉图哲学的影响,提出二元论的意志说。奥古斯丁坚持认为,造物主所创造的这个世界的一切从本性上看是善的,同时认为上帝给了人意志自由。正是因为被造物(魔鬼与初人)有意志自由,他们因为骄傲而自己背离上帝,从而才有了罪与恶。骄傲是恶的开端,而谦卑是一切德性中首要的德性。  相似文献   

6.
光照论是中世纪哲学基于基督教信仰之下的一种独特的知识论,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和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在认识领域的逻辑延伸,其主要目的是论证人的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定性。它着眼于强调人的精神的主动性,是近代唯理论和先验论哲学的先驱。光照论所揭示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和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主义在知识论上的不同立场,最终导致的是对上帝(神学)的两种不同态度,即我们的知识是参与到世界和上帝的知识之中,还是必须与此相反,通过从外面去研究世界而认识上帝。  相似文献   

7.
从古希腊神话及基督创世着手,以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哲学为线索,通过论述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对人的主观意志的肯定等观点,提出了西方"神创论"的出现是与肯定人的主观意志的观念并行的。阐述了即使中世纪强化上帝的创造性,也出现了肯定"人的创造性"的萌芽认知。其中以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为代表,他有限地发现了人的创造性,为人类实现真正的"人的创造"带来了曙光。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创世、原罪、自由意志这几个焦点问题。奥古斯丁借用希腊哲学为这些基本教义提供了理论框架,成为此后基督教正统教义的基础。奥古斯丁在自然法之上提出了永恒法的概念,为中世纪神学自然法划定了前提,并系统论述了"恶法非法"的含义。永恒法根本上是一种宗教道德法则,其终极目的是人死后的得救,而实现途径则是精神生活中秉持爱上帝和爱人如己的法则,正义之根本是符合永恒法的爱的秩序。  相似文献   

9.
为了在人类身上寻找上帝的三一性存在的可靠内证,奥古斯丁开创性地使用了怀疑的方法.通过怀疑,他把人类的心灵确立为唯一一个坚实可靠的领域,从而使神学也走上了由苏格拉底、柏拉图所开辟的"认识你自己"的这一哲学返乡之路.更为重要的是,奥古斯丁对心灵(智)结构进行的深入分析,打开了第一哲学作为一种以思考心灵-意识结构为目标的"意识学"道路.由笛卡尔所确立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开辟了近代哲学的命题,实际上是这一"意识学"之路的继续与深化.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语境下基督教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今天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有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上帝”已经成为感觉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的“上帝”;今天的基督教文化所主张的“救赎”的途径是“交流和尊重”;而今天基督教的“信仰”内涵是“对人的权利的信仰”。这样,基督教文化的后现代形态就一方面顺应了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另外一个方面也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基督教所建立的逻格斯中心主义以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这种对基督教的新的阐释中,人和上帝成为了一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场的关系结构”,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和以满足人类共有价值的信仰体系。换言之,成为一种在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特别是在解构主义等后现代哲学指导下的新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体系了。  相似文献   

11.
在多种学科中影响至今的拉丁文词源的persona概念,形成于基督宗教的教父时期;作为哲学的观想对象,这一概念和基督宗教的三位一体论有着直接的联系,教父时期的学者们以新柏拉图主义为工具,渐次营造了persona概念,这一概念的旨趣在于表述三位一体论中上帝的本质存在于关系存在的至一性;这个至一性也被以另外两个拉丁语词汇circumincessio和circuminsessio表述为一种相互的融入.奥古斯丁为三位一体论以及其中的persona概念的建构做出巨大努力,他以persona概念不仅在本体论上强调了上帝神性本性的至一性,而且同时也以此而提取出了三位一体的内在关系性,并由此而进入形上学的讨论,从而在历史中产生巨大影响.总之,无论是在本体论和形上学的层面、还是在历史发生论的层面上,无论是在伦理学和社会学层面上、还是在法学层面上,对persona概念作哲学的思考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奥古斯丁的自由观深受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和当时已经广泛传播的教父神学的影响。奥古斯丁把人的意志与上帝的意志完全平行的状态叫做自由。他说上帝的意志与其本体的绝对不变性和真正永恒性同一,而人的意志却随着人的本性的堕落和复原而产生偏斜和恢复。人的本性从原初到得救赎经过了四个不同阶段,所以奥古斯丁的自由观也随之表现出了四层不同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13.
当前基督教文化的转型与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经说过,今天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上帝"已经成为感觉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的"上帝";今天的基督教文化所主张的"救赎"的途径是"交流和尊重";而今天基督教的"信仰"内涵是"对人的权利的信仰".这样,基督教文化的后现代形态就一方面顺应了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另外一个方面也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基督教所建立的逻格斯中心主义以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这种对基督教的新的阐释中,人和上帝形成了一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场的关系结构",构成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和以满足人类共有价值为目的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4.
《忏悔录》是中世纪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的代表作。它是奥古斯丁改造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基督教学说的典范之作,是奥古斯丁有较为完整的人学思想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提出了“理性是信仰的基础”、“人人皆有原罪”、“上帝救赎”、“禁欲苦修”和“往生天国”等人学命题。这些论述对中世纪的哲学、美学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间接地孕育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研究奥古斯丁的人学思想,是深入研究中世纪人学、哲学和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克尔凯郭尔与传统的理性主义哲学相反,强调人的个体性,认为群体是荒谬的,只有个体的人才是信仰的真正主体。在他看来,信仰就是孤独的个体在恐惧和绝望的内心体验中走向上帝的过程。他把人看作一个不断生成着的存在,认为个体的人只有借助对上帝的信仰,才能摆脱精神的绝望,最终回归自我,“成为自己”。克尔凯郭尔的个体主义宗教哲学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新维度。  相似文献   

16.
奥古斯丁在西方解释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圣经》解释学上,而且也表现在哲学的解释学方面。他接受了西方古代的斯多葛学派关于“内在逻各斯”与“外在逻各斯”的区分,并将其运用到基督教教义(如“道成肉身”、“三位一体”)的解释中,明确了在上帝那里,这两者只有理论上的差别,而在实际上是统一的,但在人那里,这两者并不总是能统一。这种差别导致了人在对内在逻各斯的追求中的过程因素,并体现为一种辩证法的精神。这些思想对伽达默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表现在后者对解释学的普遍性的理解方面,而这种普遍性指的是内在的逻各斯,而不是外在的逻各斯。伽达默尔在这方面与奥古斯丁存在着的内在的一致性,是我们深刻地理解哲学解释学的思想之关键。  相似文献   

17.
时间是奥古斯丁在思维理性中建构神人关系的重要概念,他以灵魂、上帝和回忆为基础,在神哲学张力中和超时间的目的中,阐释和分析了作为伦理宗教核心品性的以及作为人格行为的时间概念。尽管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中从《圣经》出发,但却是在普遍的伦理宗教的意义上提出他对时间概念的这一思考的。本文尝试在本体形上层面提出问题,以探讨奥古斯丁时间概念的内在逻辑的出发点、逻辑思维的过程及其收束。  相似文献   

18.
奥古斯丁在反佩拉纠主义系列论文中,围绕"人有无罪的可能"和"人必然犯罪"这两个论题的兼容性问题,提出一种不同于希腊化思维的可能性观念,即在上帝的可能与神所择定的可能。他开辟出从可能性出发理解现实性的思路,对希腊化哲学的中心概念"自然-本性"予以解构和重新赋义。而当代基督教宗教哲学家普兰丁格的偶态形而上学理论与奥古斯丁的可能性辨析,在思想出发点与深层结构上,具有诸多相互发明之处。  相似文献   

19.
《忏悔录》所叙述的"转变"就是奥古斯丁脱离摩尼教、走向大公基督教的过程。按照该书卷五的文学呈现,在383年与福斯图斯相遇之后,奥古斯丁就对摩尼教"开始绝望",是故其摩尼教时期仅为"九年之久"。本文指出,当时奥古斯丁的中心目标就是依靠摩尼教的关系谋求世俗的前程,"开始绝望"的叙事实为文学修辞的产物;但这番叙事并非旨在掩盖当年"畏罪潜逃"的凭空虚构,而应当被理解为作者在"转变"之后的语境中有目的地进行回忆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柯尔律治是现代神学护教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倡导为宗教生活和宗教信仰确立新的基础,即人在实践中可以直接经验上帝,这集中体现了柯尔律治宗教观的现代性。首先,人与上帝之间亲密无间的“我—你”关系,使得两者的相遇无需任何中介;其次,柯尔律治在信仰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的影响下重新诠释了“理性”,“理性”根源于上帝,固有的超凡创生力和领悟力能够洞见天国的精神真理;最后,人的意志是上帝意志的形象,上帝意志与人的意志之间的创生与被创生的关系,也是人经验上帝的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