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管理制度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运行机制三个层面的内容,当前我国海洋管理制度中存在着正式制度相对落后、非正式制度认识不足、运行机制缺乏统一协调的问题。因此,对现行海洋管理制度的变革就是要建立以新的海洋管理理念、新的海洋管理习惯等为主要内容的非正式制度,以完善海洋管理政策、法规、具体管理措施等为主要内容的正式制度,以及统一、协调、配合为主要目的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制度创新主体包括个人、团体和政府。其中,政府是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主体。任何有效的制度安排都有赖其价值的正确引导,公共性是政府制度创新的首要价值,其价值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从价值理念层面是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民主与效率;从实践层面是提高制度的供给质量,降低交易费用,优化和完善社会制度环境,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和现状为背景,应用经济体制效率分析的有关理论对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典型模式进行效率比较分析,以揭示国有企业制度效率的动态改进过程和明确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基本方向,试图为我国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启示。研究结果说明,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实质上是国有企业制度效率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动态过程。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与制度效率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制度效率是制度创新的追求目标和方向,而制度创新又是制度效率优化的动态表现和实现手段。因此,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践必须以提高国有企业的制度效率为根本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4.
腐败像一颗毒瘤威胁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治理腐败重在制度创新。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财政制度和监督制度,是当前治理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待深化、职业生涯管理缺乏激励性与系统性、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重身体轻心理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契约理论、职业锚理论、西方现代激励理论等,以建材企业M公司为例,对其薪酬管理制度创新、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管理制度等探索与尝试进行了深入总结与分析,旨在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网络社会信息管理制度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管理制度创新是对现有制度的重组和添加。创新信息管理制度的动机来源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巨大差别以及信息管理制度与网络发展之间矛盾的要求。我国信息管理制度创新有两条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乡镇一级是政府和基层民众的联系纽带,在我国治理体系建设中有特殊地位。原有的乡镇社会管理旧模式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何在其原有基础上破旧立新而趋于善治,是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务实选择与关键课题。善治为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方向与指引,社会工作契合了善治对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可发挥理念优化、方法改进、风险化解与人才支持的独特功能。社会工作推进乡镇社会管理走向善治的实现路径包括:提升乡镇社会管理制度对基层民众需求的回应能力,促进乡镇社会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与结构优化,推进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与基层社会矛盾的深层化解,促进乡镇社会管理旧框架内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与革新。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在实施农村城市化战略过程中,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的内容包括:扭转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管理分割、市场分割、户口分割、就业分割的制度变革和创新;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有机结合,促进人口、土地和资金等3个资源在城市建设过程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农业经营制度创新与农民利益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制度变迁都是由于利益主体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引起的 ,因此 ,本文从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 ,论述了农业经营制度创新的发生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制度绩效和制度缺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创新不但满足了农民很大的经济利益需求 ,还带来了农民社会地位及社会角色的变化 ;农业产业化是立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上的农业经营制度创新 ,它虽然也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利益 ,但其制度发展尚不完善 ,还存在许多不利于农民获取合理利益的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0.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主题.在对我国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所衍生的“刚性稳定“思维、嵌入监管效果弱、非正式制度运用匮乏、社工队伍建设系统提升以及社会组织的限制性困境与适应性创新等问题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创新应寻求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化,探索从分类控制向嵌入监管的转化,发挥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协同效能,强化制度系统功能耦合及后续发展能力,以社会政策来夯实社会管理创新基础以及培育公共精神来缝合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  相似文献   

11.
制度创新具有强大的动力系统,其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人的发展、理论创新、制度的自我完善等;同时也具有复杂的阻力系统,如制度自身的僵化、制度短缺以及传统观念和人们的思维定势等。制度创新的动力与阻力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全球化既是制度创新的推动因素,也是其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教育改革及教育政策运行往往与制度困境相伴而生。分析制度困境是研究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困境的一个理论视角。制度困境涉及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影响要素,包括制度目标、制度主体、制度变迁路径、制度实施工具、制度实施环境五大要素。这些制度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共同构成了我国教育改革政策选择的制度基础。教育改革实质上是通过政策调整而进行的制度创新,是制度主体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通过某种政策工具,进行制度供给,满足制度需求,实现制度目标的制度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其承担的科研经费也迅速增加,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业已成为提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与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文章在深入分析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改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略论社会资本视野下中国贫富差距拉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社会资本的网络特征为视角,从社会关系网络、体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等方面对当前我国社会贫富阶层社会资本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可见,由于弱关系网络资源严重不足、现有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民间组织缺乏等原因,弱势群体在社会资本方面处于劣势,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对此可考虑采取优化社会结构,尽力扩大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机构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等措施,以推动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15.
制度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是邓小平改革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容丰富 ,指出 :制度创新的侧重层次是社会的具体体制而不是社会的根本制度 ;制度创新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制度创新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制度创新还须选择正确的方式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高校分类设置管理是依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四十年来我国高校分类设置管理制度化建设不断成熟,具有传统性与现代性、制度刚性与管理弹性、稳定性与图新性相结合的特征。多维创新需求、高校综合改革、依法治教下的行政管理、专家评议和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是推动高校分类设置管理制度化进程的标志。高校分类是高校分类设置管理的前提,制度设计是完善高校分类设置管理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分类设置管理的制度设计要求以深改促导向,创新发展导向推动高校综合改革以实现分类设置管理;以固本促基础,依法治教理念规范高校分类设置管理不同主体的权力关系;以评议促标准,依托专家权威和科学研究成果制定坚守质量基线和类型边界的高校设置标准;以监管促绩效,在"双一流"建设中突出高校分类设计,形成高校分类设置管理的多元监测。  相似文献   

17.
环境经济法律手段是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现行环境经济法律制度主要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庇古"手段为主,而且在具体实施上主体不明、某些手段的创新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手段创新,对现行环境经济法律制度的不足进行完善显得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8.
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根据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现实情况 ,必须加强国有企业制度创新 ,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强化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 ;提高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 ;造就善于组织创新的企业家队伍 ;培育企业的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19.
对公正的制度性追求是政治哲学的普遍共识。制度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途径,是人们对制度的道德诉求与期待。推进制度走向公正的动力是民主。在民主的语境中,推进制度公正的资格与主体,由国家共同体共同意志形成的法权所确定。这些主体通过自由平等的选举与自治,是不断推进制度走向公正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当前由众多深层社会矛盾积聚而成并日渐多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尤其是重大群体性事件凸显现阶段社会管理的滞后,并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形成了“倒逼效应”。需要在科学、理性认知重大群体性事件的目标、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以社会管理理念的重塑为前提,以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以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为根本,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构建更为长效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源头阻断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