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论大学生积极心理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个体积极心理是指人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来反映、把握和体验社会生活,积极心理活动的价值在于积极心理对个人及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满足。积极心理相对于个体、集体和社会三类主体而言,相应具有个体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探讨积极心理的价值,对个体价值的实现、集体的团结、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水墨视觉是墨色辅之以水的渲染所形成的色调变化,这是自然界事物的本质色彩,看似无色,实为丰富.它通过空间的韵度性,时间的节奏性,表现出了民族的视觉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通过对水墨视觉文化价值比较的机能、本质的融通、标准的诠释,以期在传承视觉传统精神的基础上求新,探究现代视觉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3.
秋山孝的公益招贴广告采用卡通图形的表现形式,用轻松活泼的视觉语言表现较为严肃的公益主题,能够迅速缩小与受众间的心理距离;同时,在日本文化与艺术的影响下,秋山孝的公益招贴广告呈现出清新、优雅的风格.将秋山孝的禁烟类公益招贴广告与其它同一主题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相比较,分析卡通图形的视觉语言在公益招贴广告中运用时具有受众认知程度与社会价值内涵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视觉形式作为视觉艺术的感性直观呈现方式,可以通过视觉基本结构方式与人的心理之间建构起一种新型关系。这种关系既是建构人的完善心理的理论依据,又是完善人的心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场所。以视觉艺术的视觉形式为媒介的审美教育,是获得对美的视觉形式的感知能力、培养人的完善心理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认知心理与行为理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制度支持、资源支持和情感支持角度梳理社会支持理论,并根据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与行为困境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现象提出社会支持理论化解其行动困境的机制在于发挥社会结构中惩罚与规训作用,减少搭便车现象;凝聚社会共识,进一步激发集体行动的有效性;尊重个人感受,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由对立向统一转化.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卓尔不凡的艺术想象力,更在于他观察社会文化现象的独特视角。叙事诗《鲁克丽丝受辱记》将人物的视觉思维作为切入点来表现当时社会文化思维模式对人文主义思想的禁锢,具有丰富的认知心理学阐释空间。在当时语境下,视觉至上的心理模式蒙蔽了世人的双眼,对于事实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眼见为实;视觉与身份建构,特别是女性的身份认同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以《鲁克丽丝受辱记》人物的视觉认知来阐释其所承载的文化心理,可以深入认知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对于耳聋患者来说,掌握与常人进行交流的能力是实现自身价值最为关键的一步.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聋校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好的技术支持.视觉文化作为教育技术学科中的新兴领域,其交叉学科的特点,能帮助聋生利用视觉优势,突破语言交流屏障.因此,根据聋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学习特点,在聋校的课堂教学中创设视觉情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文字是一种视觉符号,具有较强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通过对英汉语词汇的视觉审美心理在能指与所指、字形视角、信息视角等方面的比较,阐述英汉语视觉词汇的词义提取差异对英语品牌的汉译审美心理的影响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闻图片的价值要素包括新闻真实、新闻伦理、视觉真实、视觉伦理、视觉审美等方面,各价值要素之间存在不协调关系。其中后三者是在现代传媒环境中凸显出来的价值要素。视觉真实是新闻图片是否值得被传播的阈限;视觉伦理是富有弹性的、可变度较高的价值;视觉审美在三大价值中被研究最多、最细致、最富有弹性,也是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最为熟悉和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面,也是受众在阅读图片时最为关注的因素。只有克服视觉真实与新闻真实、视觉伦理与新闻伦理之间的不协调,新闻图片才能成为独立的、有效的传播品类。  相似文献   

10.
张子中 《东方论坛》2008,(4):20-23,35
弗洛伊德“梦倒退”思想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因而有必要进行跨学科的分析。通过对文化演进与个体心理发展的相似性、心理遗传性、梦倒退的价值和原始的视觉形象思维等问题的分析,对弗洛伊德梦倒退思想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1.
美好生活构建与良好社会心态培育有共同的着力点,“总体提升”与“个体关切”的统一是共同目标、“广泛性需求”与“无限性需求”的统一是共同诉求、“客观存在”与“主观感知”的统一是共同准则。美好生活构建与良好社会心态培育之间在结构、价值与实践等方面具有内在联系,应从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主义价值文化引领、完善公平正义社会治理体系三个维度,夯实良好社会心态的心理基础,强化良好社会心态生成的精神支撑,优化良好社会心态生成的制度保障,实现两者之间的共轭构建。  相似文献   

12.
社会心理是对经济、政治的直接反映,是社会思潮和思想理论体系产生的心理根源,因此要有效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当代中国的社会心理基础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有利于深化对普列汉诺夫"五项因素公式"的理论研究,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视域,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途径,促进理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心理基础研究的五层次社会结构中社会心理内涵与定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缺位与成因分析、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与启示、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的调查和分析、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的理论分析和逻辑结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的构建等基本内容;其次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心理基础研究的主要观点:社会心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遵循认识的客观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政治诉求,并针对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的二元性、多样化特征,采取相应对策,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视觉传达设计是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超现实带给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视觉形式,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视觉信息的传播。分析研究超现实的视觉心理、审美心理以及非逻辑思维,能够获得视觉传达设计过程和视觉结构构成的更完整表达。  相似文献   

14.
道德认同是指人与道德同一或统一的过程和状态,是人们从内心上对社会道德价值、道德观念、道德规范等等的接受和认可,其发生的人学基础在于人的生命同一性,现实依据在于人的社会化需要,心理发生机制在于人的同情情感;道德认同类型多样,是一个在精神机制、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推动下内部世界、自我、道德、外部世界等要素和谐运行的有机系统;在价值多元、文化多样、社会差异凸显的现代社会,主体价值诉求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会经常出现不一致,从而引发道德认同危机,但正是在这种克服危机的过程中,人类道德不断走向进步。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电影女明星作为视觉化的范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明星的文化认同跟主体所处的社会空间和所担任的社会角色有密切的关系。华语电影的三代女明星的文化表征,分别隐喻着近30年以来中国社会与电影及大众文化表演的转移轨迹。新时期电影表演与政治叙事的框架下掩饰不住的是大众的集体幻想;而巩俐则是作为传统东方文化及想像的承载对象而出现的;章子怡作为大众传媒时代的明星,是按照电影工业和明星制的机制及规范逐步被打造而成的。她们分别对应的是身体性的历史展示,文化想像被作为一种假象的情色奇观以及纯粹符号化的快感凝视。传播民族文化,准确把握明星受众视觉与文化心理,进而推及到国际语境之中,是我们常常看不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的协调发展是个体精神成长的核心内涵,作为指向个体生命成长的心理教育,同样不能忽视与道德教育的互动与结合。心理健康离不开精神世界的提升,心理机能的发展难以脱离道德健康的引领。心理教育目标的价值定位应当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取向与社会取向的结合及人的事实存在与价值存在的融通。  相似文献   

17.
广告是一种商业和社会行为 ,受众在观赏广告时的内在情动 ,对整个广告的传播过程起导向作用。广告创作的人本化和民族化离不开创作者对受众视觉心理的探索与把握  相似文献   

18.
版面编排设计中的视觉语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版面编排设计本质上是视觉语言组合原理和方法的视觉语法研究与实践。人类的视觉生理和心理是视觉语法形成的基础。语言结构形式、形式美法则和符号语义关系的视觉语法研究是版面编排设计的关键和核心内容 ,它的应用与实践贯穿于版面编排设计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个体心理和谐的影响因素及其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丽 《南都学坛》2008,28(1):133-135
真正的心理和谐,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人的自我认同感、正确的认知、价值感、成就感、幸福感,不仅仅是心理的无疾、适应社会,从本质上说,内在地潜含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的实现程度和状态,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不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不仅是个人的幸福,更是社会的目的。心理问题虽是个体心理的产物,作为心理状态的情绪表现除了个体的客观状况、生活环境、心理和性格上的原因外,最终的决定因素要追溯到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原因上去。要加强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张纪中版《西游记》的看点,分别从视觉快感与审美心理、当代幽默与"游戏"精神、人物重塑与人物价值核心、情节看点与神魔文体审美规范、宗教体验与现代阐释五个方面进行思考,以期为名著改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