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打猪草》是黄梅戏的传统剧目之一,它随着黄梅戏的发展而发展。大体上在二十世纪它主要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改革:一是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改革,二是20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从这两次改革中可以看到黄梅戏在二十世纪的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梅戏不仅唱腔婉转、清新、韵味十足,舞蹈也极其优美。在每一部经典黄梅戏剧中,舞蹈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可以表达出唱腔或其他艺术所无法表达的内涵,舞姿和舞蹈韵味的美为黄梅戏表演增加了魅力,让观众在欣赏黄梅戏唱腔的同时,得以欣赏优美的戏曲舞蹈身段。采用比较研究和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对部分经典剧目进行深入分析,分析了黄梅戏舞蹈动作的来源与形成、黄梅戏舞蹈语言的程式生成以及舞蹈的舞姿和谐之美、韵味生活之美和内涵丰富之美。  相似文献   

3.
阳戏主要流布于黔、渝、川北和湘西。辑录西南各地阳戏剧目发现:川北阳戏剧目较少,内容多为颂神词和有简单情节的神话故事戏;湘西、黔东南阳戏剧目较多,内容多为世俗性民间小戏,是与古典戏曲以及其他地方曲艺形式积极融合的结晶;黔、渝阳戏流播范围广,剧目丰富且多样,既有包括颂神词和神话故事戏的仪式戏,也有极具区域特色的世俗戏。不论从阳戏流播区域,还是从其演出形态、剧目数量和内容来看,贵州地区都是阳戏文化传播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4.
以黄梅戏《徽州女人》为例,分析了灯光艺术的创新运用,主要表现在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光、让灯光与黄梅戏表演结合及以光代景等方面,让灯光艺术成为创造舞台气氛、舞台意境、舞台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段,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开创了黄梅戏舞台的新天地。期待黄梅戏舞台灯光设计者能够以此为契机,结合黄梅戏舞台表演其他艺术因素,探索出更多的舞台灯光的表现形式,推动黄梅戏的演出形式展现异彩纷呈的明天。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二百多年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其渊源说法不一,它如何从黄梅地方小戏发展为安徽地方大戏,在现代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下它为何还始终保持传统,怎样使《天仙配》、《女驸马》等优秀剧目唱段深入人心,这些问题都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探源     
黄梅戏——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朵戏苑之葩,它虽然是个地方剧种,但却以唱腔香醇、婉转悠扬、容易上口的艺术风格而红遍大江南北,《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著名剧目更是脍炙人口。但喜爱黄梅戏的朋友可曾知道,从安徽省唱遍全国的黄梅戏却是个十足的"舶来品"!位于大别山尾,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处的湖北省黄梅县,土地富庶.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而县北的紫云山区,常年云雾缭绕,盛产名荼,而黄梅戏顾名思义则是黄梅的地方戏剧,它既源于斯也长于斯。据专家考证:黄梅戏最早源于明代末年紫云山区的采茶歌,原叫黄梅采茶戏或黄梅调。历经一、两百年的发展,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吸收了汉剧、楚剧、花鼓戏等戏种的特点,到清乾隆、嘉庆年间,逐渐形成了一个  相似文献   

7.
黄梅戏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辉煌精品《天仙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当前黄梅戏遭遇困境,新编黄梅戏难以被观众认可,“像不像”的问题制约着黄梅戏的发展。黄梅戏创新的首要问题是,观赏者应当了解戏曲审美中平俗与新颖的辩证关系;作曲家应当把握黄梅戏创作的新颖性与可接受性原则,不妨借鉴齐白石的创作经验。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创作手法来处理新编戏曲与传统戏曲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女驸马》中的正旦和花旦借助于角色的身份置换完成了对传统政治伦理的挑战,小女子的骗局使得严肃的庙堂变得不再神圣,这是该剧目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戏剧技巧如"突转"的运用是该剧目艺术成就取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黄梅戏曾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是风靡全国的著名剧种。近些年的衰落是由于文化冲击、市场变化、商业模式等多种因素造成的。黄梅戏要想重现昨日辉煌,必须进行改革。目前黄梅戏的改革所受诟病颇多,原因在于其改革放弃了黄梅戏淳朴自然、优美细腻、质朴清新的艺术特质。在坚持黄梅艺术特质基础上进行改革,西方音乐剧在音乐、舞蹈、题材等方面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有益于黄梅戏改革之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其四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代表剧目,为京剧艺术的发展与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先生一生中排演的最后一出新戏,堪称梅(兰芳)派的艺术高峰,也是梅派剧目传承最为广泛的剧目之一.该剧始创于上世纪50年代未,在梅兰芳大师亲任团长的梅兰芳京剧团为班底,创作演出了《穆桂英挂帅》,轰动一时.后梅兰芳京剧团并入北京京剧团,也在演出这个戏.80年代北京京剧院成立梅兰芳京剧团,梅兰芳大师哲嗣梅葆玖先生亲任团长,传承演出了该剧,并且将该剧传授给董圆圆、胡文阁等弟子传人,使这出梅派经典剧目在北京京剧院成为经典保留剧目.  相似文献   

11.
文化整合作为黄梅戏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运载着黄梅戏艺术形态的流变与演进。黄梅戏的文化整合是在“从农村走向城市”阶段得以完成,草台、花台、舞台的空间转换引致了黄梅戏艺术形式的积累转型和文化形态的传承延伸,而正是这些文化形态的交融与涵化,形成了黄梅戏艺术新的文化整合体,催育出黄梅戏艺术新的发展阶段,进而推动其走向成熟,迈向辉煌。  相似文献   

12.
黄梅戏旧称黄梅采茶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形成于安徽安庆,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地理环境和地理文化的深刻影响。现阶段,黄梅戏的发展遇到了困难,保护和传承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需要做出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3.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具有鲜明的安徽地域特色。黄梅戏艺术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表现体系。黄梅戏舞台美术是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逐步建立、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从早期的“草台”到解放前的对其它剧种的借鉴,从解放初期的舞台美术体系的完善到当代舞台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和多元化,逐渐形成了黄梅戏舞...  相似文献   

14.
甘琴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82-83
黄梅戏舞台表演艺术的信息系统包括表演系统、音乐系统、美术系统和文本系统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黄梅戏音乐系统的构成来看,黄梅戏音乐信息系统包括声乐信息系统和器乐信息系统两个最为主要的方面。黄梅戏曲调是黄梅戏唱腔和器乐系统的内在灵魂,在声乐方面,它是黄梅戏唱腔音乐符号的构成;在器乐方面,体现了伴奏乐器的类属和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15.
黄梅戏语言艺术颇具特色,比兴、反复、比喻、用典等修辞手法的积极运用增强了黄梅戏语言的典雅性、生动性,增加了黄梅戏的可接受度,有助于黄梅戏的传播。韵脚的和谐使用,使黄梅戏便于传唱,同时其押韵可充分体现黄梅方言特点,这是黄梅戏与其他剧种的重要区别之一,是黄梅戏独领风骚的重要标记之一。可以说,黄梅戏的语言艺术是雅俗共赏的优秀文化特产。  相似文献   

16.
黄梅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源于湖北的黄梅,成熟于皖地安庆。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一个地方小戏,从简单的样式发展到以表现众多人物和生活内容的大戏,其唱腔音乐的变化方面在黄梅戏唱腔音乐中最为突出。早期黄梅戏是以曲牌体为主的花腔小戏,50年代以后才出现了具有板腔体特征的"主调"唱腔。这些唱腔包括平词、火攻等板腔化了的声腔,最终占据了主要地位。本文针对黄梅戏"主调"中的板腔体唱腔,从基本板式类型、专用板式类型、过腔板式类型、派生板式类型几个方面论述黄梅戏唱腔音乐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不同板式在黄梅戏音乐中的具体运用。探索曲牌(腔)体向板腔体的演变,并通过具体谱例来阐明黄梅戏音乐唱腔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影戏“例戏”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影戏在上演正戏之前,一般都会要先演出一段仪式性的“例戏”。各地影戏“例戏”的演出时间长短不一,形式也繁简有别,其剧目也要视场合不同而选择,但无论何种形式,何种场合的“例戏”演出,其文化功能都是一样的,或恭请神灵为俗民祈福纳祥,祛邪禳灾;或是借其超度亡灵。  相似文献   

18.
清代民间“关戏”可概括为三个特点 :剧种多、剧目多、名家多。京剧诞生之后 ,在继承和借鉴花、雅二部“关戏”的基础上 ,对于“剧目多、名家多”的特点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并将“关戏”在演出中推向了高潮。“关戏”作为关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独具特色的内涵和表演形式 ,跨越着时空和地域 ,继续在红氍毹上表现着它的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梅戏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由民间艺人为谋生计而带入安庆.黄梅戏念唱以安庆地方话为基调,同时汲取徽剧、京剧及秦腔等戏剧的精华.黄梅戏在上海发展演员大开眼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严凤英、王少舫两位大师相互切磋技艺,成了舞台搭档.黄梅戏从国内唱到国外,独树一帜.在继承和发扬黄梅戏传统艺术上,不失时机地谋求发展推陈出新,营造繁荣氛围.  相似文献   

20.
同治年间,以奕?为首的亲王朝臣对内廷演剧管控极严,尚未擅权的慈禧太后选择了折中的方式与之周旋,即将内学伶人召入寝宫当差,普天同庆班就是以此为契机肇始。以往研究者多认为普天同庆班产生于光绪朝,实际上该班在同治二年已现雏形,至同治五年开禁时,该班所演剧目已占当年演出总量的六成。一方面,昇平署内学演出昆腔、弋腔的历史由来已久,内学伶工对于皮黄为主的乱弹新声怀有抵触情绪而不愿习学,远不及慈禧本宫太监那般言听计从;另一方面,调用昇平署太过兴师动众,每次演出必有《差事档》记录,容易引起朝臣的注意。以上两个原因造成普天同庆班在同治朝的演出以乱弹剧目为主,而昇平署内学则主要演出开团场戏、昆弋折子戏和寻常轴子戏等宫内传统剧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