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当代大学生受其成长的文化背景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认同危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提升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以自觉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全球化语境,在积极的适应中理性地建构自身的文化认同,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道课题。  相似文献   

3.
认同是文化自信得以形成的关键环节,只有基于人们的普遍认同,这种文化才会由内而外地形成自信之势。在全球化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文化交流互鉴和矛盾冲突相伴而生,尤其是在一些国家执迷于按照自己的模样改造世界,用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重新塑造了其他群体的内外世界后,认同已不再是先天赋予的简单形式。文化认同是可建构的,而且在人们之中通过教化等形式形成对本国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越来越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具体讲,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包括:从文化层面开始建构,从他者出发建构以及从把握个人与群体关系角度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4.
“泛娱乐化”是近年来肆虐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愚乐”思潮,也是娱乐话语走出自身“场域”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以发泄性娱乐及满足性游戏的形式日益影响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不仅容易扭曲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削弱其价值判断能力,还会弱化高校教育引导力,扰乱教育生态系统,从而加速社会风气的“愚乐”化转向,破坏主流舆论氛围。故而,唯有从以德润身、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法制人四重维度破除藩篱阻碍,度越鸿沟阻隔,才能最终夯实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根基,有效预防其精神矮化,保持生命张力;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强化其政治信仰;培育媒介素养,填补理性缺位,进而达到裨补缺漏、载一抱素、进德修业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分析指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石,作为新生代大学生日常生活重要场域的新媒体因其传播去中心化、网络话语差异、反面信息滋生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为此,必须维护好新生代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牢固掌握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与话语权,与时俱进地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根据新生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创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方式,培训与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提升新生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将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新生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是以某种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历史过程。本文从文化视角审视全球化 ,揭示文化全球化的实质 ;追溯中国文化认同的历史与现实 ;面对文化全球化 ,我们应该提升文化自觉 ,重新建构中国现代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及西方文化的无序挤压,造成了文化价值认同的种种危机。对此,本文在分析了其成因的基础上,认真探寻解决途径,即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用"求大同,存小异"的态度正确对待西方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文化价值认同的内容与形式,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受社会环境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结构出现了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随之社会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与挑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多样文化发展繁荣的大背景下,探索文化的信仰教育功能,研究文化认同策略,是改进信仰教育工作的一种责任。  相似文献   

9.
纯洁性问题不仅事关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民众大都是通过党的纯洁性形象来感知、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魅力和实践力量的。保持党的纯洁性能够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性地位,是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认同建构的一个关键维度,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当前,党的纯洁性出现的流失和下降现象严重腐蚀着广大民众对党的信任基础,对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认同建构带来严峻挑战。探索和寻求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机制和路径,是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认同建构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儒家伦理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时期正值大学生伦理道德培育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儒家诚信伦理是指导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为人处世的重要基础,是大学生安身立命、交友处世、立业发展的道德基石。面对复杂的社会,受着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存在诚信问题,大学生应正确对待,深入挖掘儒家诚信伦理资源,营造校园诚信伦理文化的良好氛围,增强大学生对诚信伦理文化的认同,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对儒家优秀文化的认知一般通过学校教育、自学、社会教化等途径,但大部分大学生对儒家优秀文化只是略知皮毛,部分大学生对儒家优秀文化的认同存在非理性态度及重言轻行和言行不一的现象。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对儒家优秀文化的认知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儒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关系、儒家优秀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的关系,儒家优秀文化与现实矛盾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由于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有计划的文化战略的影响、大学生缺乏文化自觉意识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失效,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认同缺失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认同是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下推进文化认同,有利于增强港澳台学生的民族认同.推进文化认同,需要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理解国家意识、历史底蕴和兼容风格对于增强民族认同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途径增强港澳台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以文化认同助力推动中华民族大一统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荆楚文化的整体认同—类别认同—子类别认同的现状。方法:选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法(SC-IAT)、 内隐联想测验法(IAT)和情感错误归因法(AMP)对湖北省的62名大学生进行了三个实验研究。结果:(1)大学生对荆楚文化 持积极的内隐认同态度。(2)相较于荆楚精神文化,大学生对荆楚物质文化认同度更高。(3)大学生对荆楚生活饮食、自然景观 和遗址建筑的认同要显著高于历史文物、民间服饰。建议:重视大学生对荆楚精神文化的认知,并加强荆楚历史文物、民间服 饰的保护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东盟合作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日益成为独具影响力的区域.中国一东盟合作化过程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互动、相互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认同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历史和近年的实践都表明,中国—东盟文化认同建构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在构建的过程中,应尊重各自的差异性,积极寻求符合双方价值观的契合点,并能在此基础上构建超越意识形态分歧的区域合作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中国—东盟区域的文化认同逐步制度化和合法化.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条件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明显的价值偏移现象,其中尤以传统文化认同的缺失为最。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不仅对传统文化认同度偏低,而且存在盲目性、矛盾性和功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地磨蚀着大学生并不稳固的文化认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精英,如果放任这种文化认同危机的发展,必将威胁国家文化安全,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在分析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诱因,并致力于探寻培育和重构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具体方略。  相似文献   

17.
论欧洲一体化的文化认同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是欧洲一体化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它不仅为欧洲公民接受政治经济统一的现实奠定心理学和文化学基础,也制约着欧洲一体化的未来进展。然而在现实中,文化认同更多地指向民族层面,对欧洲的文化认同感相对较为薄弱。为此,应当从欧洲文化的同一性入手,通过欧洲范围的文化交流与协作,建构超越民族的欧洲文化认同,使欧洲朝着更为紧密的统一体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认同理论呈现出从本质的认同论到建构的认同论的发展态势,这首先从与认同直接相关的主体论的发展过程可以见出。两种类型的认同论各有其特点,其中建构的认同论的特点为建构性、差异性、变化性等。理想的认同应该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但又以建构为主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消费不再局限于对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而是体现着对群体身份的认同。本文以同期群大学生为样本,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大学生在消费结构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大学各阶段的变化,指出消费结构的变化隐射着认同的变化,进而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影响大学生认同建构的两个主因子,即身份符合感与身份紧张感。在展现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大学生认同建构过程的同时,比较了身份符合感与身份紧张感在大学生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机制,前者在不同阶段具有差异性,而后者更具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和谐文化”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科学而健康地研究和谐文化,首先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认为,和谐文化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指导、发掘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吸取西方文化的真成果和依据实践的真创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