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理论是新修辞学的一块瑰宝。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是讯息、任何媒介都是人体的延伸。同时,从媒介角度出发,重视受众与感知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重要特点。本文主要从媒介影响受众感知、媒介促使受众参与和冷热媒介与受众三个方面来探究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与受众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了他具有前瞻性的媒介观,强调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今天,当互联网这一新媒介日益渗透于人类生活时,我们发现,新媒介的特点及带给人类的影响正好证实了麦克卢汉媒介观的预见性和合理性;同时,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也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光彩,指导着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和认识互联网这一新媒介.  相似文献   

3.
麦克卢汉在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克卢汉是媒介理论的泰斗。回顾 2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内地学界的麦克卢汉研究。麦克卢汉数十万字的译著已经问世,数十篇评论密集刊出。中国的麦克卢汉研究不会太迟,因为全球范围的麦克卢汉热,也刚刚起步。  相似文献   

4.
本文初步整理和比较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基本观点和他们在媒介与人的关系、(语言)媒介的决定作用及对(语言)媒介的认识等核心问题上的认识,提出二者之间根本的相同相似之处.认为这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麦克卢汉传播思想和寻找其学术渊源也许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学新批评派对麦克卢汉传播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克卢汉的传播研究深受文学特别是新批评派的影响:新批评派为麦克卢汉植入了形式主义的思想种子,让他迷上了文艺思维的模式,塑造了麦克卢汉式的表达风格,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纵观艺术发生、发展和传播的历史,可以说一部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媒介演进史。但是传统的媒介理论和艺术理论对于作为媒介的艺术和艺术的媒介之维都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当下对此研究最深的当属媒介环境学派。艺术的媒介之维不仅是媒介环境学派长期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且是其传播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从静态/本质的角度看,艺术媒介的讯息本质问题、环境与感知问题等是媒介环境学派探讨的重要议题;从动态/历史的视角看,媒介环境学派研究了媒介演进与艺术发展的辩证关系等问题。正是因其对于作为媒介的艺术的研究,才使其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媒介理论和艺术观念,进而形成了一种既区别于经验学派又有别于批判学派的艺术传播研究新范式。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不但拓展了媒介研究和艺术研究的理论空间,而且丰富了人们对媒介的人文内涵与艺术的媒介本性的理解,对我们研究多媒体时代纷繁复杂的艺术传播现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麦克卢汉的媒介论述奉行"马赛克"式的随意、拼贴文风,而实质上却以"语言"和"延伸"为理论主线,并未脱离"媒介技术论"的理论实质。在探讨媒介与技术的关系建构、揭示媒介技术的效果过程中,麦克卢汉对于媒介技术的决定性作用抱有极其坚定的态度,并认为唯有艺术才能与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刺激和沦陷相对抗。艺术的挑战带来各种界限的消弭,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去"化审美效果,这正是文艺美学致力于揭示和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媒介技术是教育模式最具影响力的变革动因。在现代社会诞生前,与媒介技术演变史上先后出现的口语、手稿、印刷三种媒介技术相对应,产生了"口耳相传"教育模式、"手稿文本"教育模式、"印刷文本"教育模式,所有这些模式都是语言媒介技术革新的结果。这就是麦克卢汉主义"媒介即讯息"的教育变革论。  相似文献   

9.
"媒介即讯息"是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著名论断,它曾被誉为媒介研究的"哥白尼革命",即扭转了以往媒介研究偏重于媒介内容的局面,将注意力引向传播媒介本身。在报纸、广播、电视占据主导位置的大众传播时代,"媒介即讯息"理论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贬斥为"技术决定论"。而在互联网兴起之后,媒介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和社会构型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媒介即讯息"作为媒介研究技术取向的开创性理论,在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内涵外延的廓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播学的加拿大学派有两位巨匠。一是麦克卢汉,一是伊尼斯。麦克卢汉曾谦称自己是伊尼斯的“注脚”。他们开创的“媒介决定论”,业已证明具有相当的前瞻性。麦克卢汉以其媒介“延伸论”、“迅息论”和“冷热论”著称。伊尼斯以其“偏向论”和“帝国论”闻名。本文介绍两位巨人的贡献,比较两人治学方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初步整理和比较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基本观点和他们在媒介与人的关系、 (语言 )媒介的决定作用及对 (语言 )媒介的认识等核心问题上的认识 ,提出二者之间根本的相同相似之处。认为这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麦克卢汉传播思想和寻找其学术渊源也许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研究汗牛充栋,传播学视野的关照早已无话可说。然而如果从审美角度进行考察,我们将发现“媒介即信息”具有的独特审美意味。麦克卢汉不仅应被视为媒介理论家,而且应被视为广义的文论家和美学家。   相似文献   

13.
艺术与媒介的互渗对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产生的影响引起了艺术批评家们的密切关注。他们纷纷从媒介视角评析艺术作品,由是媒介批评应运而生。艺术批评发生媒介转向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分析媒介与艺术并行而交结的漫长演变历程可知,媒介对艺术创作和传播有重要作用,艺术批评发生媒介转向有历史必然性;(二)从学理分析上可知,媒介批评转向有着理论依据;(三)几位艺术批评家们的媒介批评思想对此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麦克卢汉的遗产——超越现代思维定势的后现代思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麦克卢汉是传播学的巨匠、先知和“圣人”。其著作《理解媒介》是传播学的经典,其中大多数的思想和术语,历经风雨而不衰。他提出的“重新部落化”就是今天时髦的后现代化,也就是超越现代思维的局限,亦即超越分析的、线性的、机械的思维,走向整合的思维。这是麦克卢汉最重要的遗产  相似文献   

15.
作为技术哲学家,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冷热媒介""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地球村",凯文·凯利则提出了"技术元素""技术是思维的延伸""技术是第七王国""科技与人类共同进化"。二者的技术哲学思想在媒介观、媒介与人的关系等关键问题上既自成体系,又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或任何技术都将改变人类活动的规模、进度或形态①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Die magischen Kanäle, 1968, pp.22.。在此意义上,麦克卢汉强调的是媒介本身的文化意义,而非媒介传达的内容。这为传统上认为媒介非中立的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事实上,媒介是对应于特定社会的文化模式的,因此此社会中的媒介的形成与分布也就不是偶然的。文章将首先具体探讨麦克卢汉此观点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面对跨越国家及社会制度的数字媒介全球化传播及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介化进程,媒介生态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接下来,作者尝试联系文化和公民来对当代数字媒介传递的信息作出解读。   相似文献   

17.
从传播技术的视角对马克思和麦克卢汉的技术思想进行梳理,将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观点结合起来加以探讨。具体而言,从马克思和麦克卢汉所处不同时代的不同技术媒介背景着手,比较了二者对技术、媒介的不同考察角度,分析了二者对"技术或媒介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同探讨,从而发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微妙的一致之处,也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进行了另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18.
伊尼斯和麦克卢汉都将媒介历史分为口语、文字印刷和电力三个时期。伊尼斯认为,媒介从中完成时间到空间的偏向,帝国由稳定到扩张动荡而面临文明危机。麦克卢汉强调,人的感官系统由此从完整联觉走向延伸割裂,在“地球村”中重回声觉空间。二人的媒介历史分期观都秉持技术决定论,叛离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研究传统,具有结构主义、动态发展和人文色彩,对媒介发展设定模型使其相对忽视媒介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二人的理论相异点及原因表现在研究内容、考察视角、学术方法、理论风格、思想倾向五个方面。在学术影响上,共同唤醒对媒介本身的关注,为全球化进程输出早期理论,伊尼斯奠定媒介帝国主义研究基石,麦克卢汉开启后现代分析思潮大幕。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著名文化思想家,麦克卢汉十分重视技术给社会历史带来的深刻影响.在麦克卢汉看来,(1)技术的实质乃是媒介,是人的延伸;(2)技术的变革带来文化的变迁;(3)技术变迁最重要的影响还包括:导致人们感知的变化和创造“环境”.和雅斯贝斯一样,他们都十分关注技术的社会文化意义,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麦克卢汉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将技术视为社会的存在方式,超越了雅斯贝斯单纯的技术“工具论”范畴.  相似文献   

20.
“陶器即媒介”,是根据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而对人类“陶器时代”史前文明所给予的一种学理性诠释。若将史前陶器及其造型、纹饰和陪葬功能置于麦氏的泛媒介论、媒介延伸论和媒介讯息论等媒介理论视域中,即可得出下述四个阐释性结论:陶器首先是延伸人体媒介的体外代具,其次是普渡先民灵魂的诺亚方舟,再次是承载象形符号的文化媒介,最后还是缔造史前文明的技术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