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文焕《格致丛书》所载《新刻助语辞》有如下六行文字(见书影)。在这六行文字之中,“岂”字、“乃”字和“焉”字分别提行并低一格。通观全书,凡提行低一格的文字有两种情况:一是属于词条字头,一是属于解释性的文字。“岂”字是词条,这是没有问题的。“乃”字一行属于解释性的文字,这也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焉”字这一行:“焉也”和“曾”是不是词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说“读破”     
“读破”是训诂学常用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其意义的转变。例如《古文观止》解释《报任安书》里引的一句谚语就用了读破这种手段:“谚曰:谁为去声为之!孰令平声听之!”第一个“为”注明读去声就有别于后面那个通常读平声的“为”了,前者是介词,后者是动词;将“令”字通常的去声读法,改读为平声意思也由“命令”改为“使”“让”了。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字的读破可以表明它的词汇意义以及语法意义的变化。借助读破这种训诂手段,象上面引的这句谚语就不难理解出它的“给谁去做,教谁来听”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发展史上,用音、义的同一性作标准,可以把汉字划分成许多字族或宇群.同族的字具有共同的语根,称为同沅字.中国学者研究同沅字之学,有着古老的历史.《六书》里所说的“转注”,即指同沅字.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首”就是为头,为根;“转注”、“相受”皆指意义上的通连.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一类字族中,有一个根字为头,同族的汉字都由根字派生而来,与根字的意义相通连,考、老二字叠韵,都具有“老”义,其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意义相通字”浅论王有所谓“意义相通字”是指古汉语中某两个字记录的词义有同有异,在相同的意义上,可使用其中的甲字,也可使用其中的乙字,其表达效果相同。这种在某一意义上相同,可以互相替代的两个字叫“意义相通字”。例如:庸──用:《说文》:“庸,...  相似文献   

6.
关于“相”和“见”字的词性归类问题,语言学界历来就有争议。鉴于这两个词不仅涉及到古汉语教学和对古代典籍的整理研究,也还涉及到活跃在现代口语中一些语言现象,因此,对“相”和“见”字的词性归类问题,也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对于这个问题,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史稿》中是这样说的①:《马氏文通》把“相”字归入代词,刘复以为应该归入副词。我们认为后一说是比较正确的。但是,我们还得承认它是带有指代性的副调。乍看起来,“相”字的词性归类问题似乎是得到了解决。但是,细细推敲之后就会发现,这种解决乃是在“代词说”和…  相似文献   

7.
在纳西东巴字中有一种用一个字形纪录几个意义有某种联系而语音完全没有关系的语词的现象。如图1小麦dze~(33)又读作五谷t~(21),图13花ba~(21)又读作美zi~(33)。方国瑜先生称这种现象为“一字数义”,和志武先生则称这种字为“转意字”。了解和研究这种字,对于我们认识、解释汉古文字中的某些同字异词现象和进行殷商古音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字中,合体字占绝大多数。合体字包括会意和形声二种。会意字是会合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表示一个新义的字,它的字义,本应与其部首的意义有关联。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合成的字,它所表示的意义,一般与它的形旁所表示的意义有某种联系,也就是说与其部首的意义有关联。由于古今汉语词义的演变,依现代汉语的用法视之,有些已不能发现字义与部首之间的这种,关系例如“好”,现代汉语是“优点多的或使人满意的”之意,跟“坏”相对,但为什么此字从女?又如“骄”,现在是“自满、自高自大”的意思,又为何从马?这些字,只要我们追源求本,它们的字义与部首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好”  相似文献   

9.
我在《什么是六书》(《山西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一文中,曾引证了许慎《说文》叙,认为汉字的造字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依类象形”,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做“文”;一种是“形声相益”,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做“字”。此外,再没有第三种造字方法。这两种方法是标志着汉字的两个历史阶段,汉字发展到“字”的阶段,没有再向拼音文字的方向发展,这是由汉语是单音节语的性质所决定了的。我又引了《说文》叙:“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周礼:八岁入小学,  相似文献   

10.
偏指副词“相”的修辞意义李索《说文·木部》:“相,视也。”作为虚词,“相”的常用意义是“互相”“交相”。但在文言文中,“相”字还有一种较特殊的用法,即有关AB双方一方施而不受,一方受而不施。如:A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朋友...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中,在词法方面,特殊代词“所”字的通常用法普遍认为是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面。其实这只是用法之一,未能包括“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的通常用法。“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的另一种通常用法是:插在主谓结构之间,变主谓结构为偏正结构,变主谓关系为偏正关系,并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在句法方面,还有一种未曾提到的语法现象,即古代汉语的“与动”用法。“与动”用法形式上不出现“与”字,而在意念上却含有“与……”的意义,这种用法的动词应译为“与……怎么样”。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让”字存在共时平面的多种意义,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现有文献主要认为在现代汉语中“让”字有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这种传统语法研究视角使得学界对“让”字在语言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考察缺乏一定的解释力。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加的夫语法模式为理论指导,系统探析“让”的意义及句法功能。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汉语“让”字有动词、介词和“让”成分三种功能。作为动词,“让”说明小句的谓体,并体现过程意义;其中表致使义的“让”也应为动词而非介词。作为介词,“让”的功能是引出过程的施动者;在句法上,“让”与其后的名词词组组成介词词组一起说明小句的补语而非状语。作为“让”成分,“让”字为一种语气结构标记,没有经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人对学习目的曾以最简洁、最明确的文字概括为“学以致用”.这里的“学”,是一种行为,“用”是“学”这一行为的落脚点.以一个“用”字概括学习目的,是再恰当不过、再明确不过的了.中学文言文的学习,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4.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莫忧世事兼身事,且著人间比梦间”“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等诗句,都使用了“掉字法”.这一诗法是在宋代被总结命名,或为“一句内二字相叠”,或为“当句对”,清人翁方纲又名其为“连珠体”.但以清人冒春荣在《葚园诗说》名其为“掉字法”最有见地.其诗法主要特征为复音词或词组在隔字叠的过程中掉换了一个字.它具有形式上的对称美、声音上的呼应美、记忆上的印证美与意义上的强化美.  相似文献   

15.
特殊副词“相”的历史流变及其用词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个重要虚词。从战国到西汉初期,“相”作为副词使用已相当普遍,主要表“互相、递相、相与”义。春秋战国时期,“相”字的偏指用法,处在萌芽阶段,公元一世纪前后,有所发展。汉末至魏晋六朝,是偏指“相”字迅速发展、成熟阶段。而在具体运用中,副词“相”作为“互相”义和偏指一方的用法在语法功能上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16.
说“介”     
关于“介”字的本义,已有多种意见而莫衷一是.“介”字从人、从八,“人”处“八”之间,是会意字,这种构形思路与训“介”为间的故训相符.而“介”的分离、边际、侧畔、临近、副辅、独特诸义皆由间义引申而来.“介”又与“间”读音相近,意义相通,二者是间源词.从“介”得声的“界”“冈“衸”等字,意义均与居中、间隔相关.字形、字义、字音以及同源孽乳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其结果表明“介”的本义应训间,为居中、间隔之义.  相似文献   

17.
“以”“为”在古汉语中常常连写,构成“……以为……”或“……以为”格式。把连用的“以为”当作一个词来分析、研究其语法作用,始于《马氏文通》。马氏认为:“‘以为’二字有两解:一作谓词者,则‘以为’二字必连用;一作以此为彼者,则‘以为’二字可拆用。”这里所说的“谓词”就是谓语。“以此为彼”就是“以……为……”的意思,这种意义的“以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句中的“以”后无省略成分,  相似文献   

18.
一般情况下,“敢”和“能”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前者强调主观上的积极性,后者着眼于客观上的可能性。但是,在古代文献上,有些“敢”字却不表示主观上的积极性,而是强调客观上的可能性,意义和用法与“能”字相当。“敢”字的这种用法不见于迄今为止出版的古汉语虚词词典,故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并列式成语的四声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零、题解(一)本文所言“并列式成语”,是指在结构和意义两个方面,前二字与后二字均为并列关系的四字成语,如“跋山涉水、苦口婆心、口蜜腹剑、扑朔迷离”等。它不包括前两字与后两字在结构上相并列,但从整体意义上为连动(如“投笔从戎”)、兼语(如“引狼入室”)、偏正(如“分道扬镳”)、紧缩(如“落井下石”)等非并列关系的四字成语。至于象“南辕而北辙”之类的成语,前两字与末两字虽在结构和意义上是并列的,但中间有连词“而”,不是四个字,当然也不能列入其中。  相似文献   

20.
许慎的六书“转注”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书的“转注”,也是以形表意的汉字的一种表意方式。这种表意方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字分别表示同一事物,这就是《说文·叙》所说的“建类一首”。“类”,当解释为事物之首,“建类”即用不同字形表示相类的事物;“首”,当解释为事物之首,一首”即那些相类的事物原来是同一个事物。正因为用不同的字形所表示的相类事物原来是同一个事物,所以这些不同的字形的意义才完全相同,才可以展转相注,这就是《说文·叙》所说的“同意相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