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大林的心理特点对苏联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产生极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 :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使斯大林过早提出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并过早地发展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心理更加速了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进程 ;斯大林粗暴、专断的个人性格对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的农业合作化理论强调不能用强制的办法去剥夺小农;列宁要求通过农民自愿的合作化,把农民经济引向社会主义经济。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理论与农业集体化运动违反农民自愿原则,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对富农实行错误的过火政策,从而导致苏联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与长期滞后。评价历史上的经济建设与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务必坚持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斯大林急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原因新探章前明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农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这场运动曾对苏联社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它直接促成了新经济政策的终止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而且对以后苏联农业的发展带来十分消极...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入手,提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不是单纯的农业经济改造活动,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运动,是苏联历史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5.
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必须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斯大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合作化理论,亲自领导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起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虽然借鉴了斯大林和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验,但并没有囿于斯大林的理论观点和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具体做法,而是把马列主义的合作化理论同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实行了一些既  相似文献   

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农业改革的蓬勃发展,国内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苏联农业集体化问题的研究,也更加广泛和深入。本文不准备过多涉及苏联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本身。仅想就开展全盘农业集体化的前提之一,苏联农村生产关系的性质这一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和探讨。再明确一点就是:20年代苏联农村生产关系是什么性质的?是旧的资本主义,还是新的社会主义?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将直接影响对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认识和评价,而且也会影响对苏联整个30年代政治和经济领域内斗争诸问题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第一次开创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 ,为迅速改变当时苏联内外交困的被动局面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当时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条件是不成熟的 ,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一场过早过急过快的运动 ,曾付出高昂的代价 ,留下深刻的教训。分析和研究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总结其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 ,对于我们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于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中外学者长期以来持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文章主要认为这场运动是随着浙大林及对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的胜利展开的,是在联共(布)中央和苏维埃政府没有充分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发动的.并且由于采取的一些不当措施,这一运动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造成了农村社会的大动荡,使苏联农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相似文献   

9.
民主德国农业集体化的特点及启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民主德国借鉴苏联模式开启了农业集体化发展.德国统一社会党结合本国国情,采取强制与妥协并举的政策措施走出了一条较为特色的农业集体化道路.文章以民主德国1952-1960年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基础、发展路径、所有制结构、农业价格政策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现实基础,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充分利用工业化、信息化等现代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逐步推进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将国家农业补贴重点向合作社规模经营主体倾斜.  相似文献   

10.
一如何评价苏联农业集体化,多年来一直是各国史学界争论的问题。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评价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也必须这样。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任何一个向社会主义道路迈进的国家,总是要实现农业集体化的;但是,怎样实现这种所有制的变革,却都  相似文献   

11.
苏联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苏联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对我国影响的历史,并不会随之消失。面对我国农村正在兴起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如何推动其健康发展,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开展对中苏两国农业集体化道路异同关系的比较的研究,比如两国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过程,为什么都在急速中完成;为什么中国的发展较顺利且农业生产在发展,苏联则经历了动荡且农业生产在下降;两国存在相同弊端的缘由等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末期,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行了一次明显的政策转变,使原来沿着新经济政策轨道稳步前进的苏联,突然象一匹脱缰的马狂奔起来。在斯大林的领导之下,在辽阔的苏联国土上,兴起了高速度向工业化进军的热潮,掀起了农业集体化的风暴,接着又开展了令人怵目惊心的肃反运动。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步形  相似文献   

13.
勃列日涅夫时期工业化发展迅速,同时,也加大对农业投资力度,注意减少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由于固守农业集体化政策以及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农业生产率长期低迷,农民的政治态度消极淡漠,直至1991年苏联共产党垮台、国家解体,农民始终反应冷漠,没有站出来挽救苏联党和国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的合作化,是五亿多农村人口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对农村的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项基本原理。这个问题,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1894)一文中,列宁在《论合作制》(1923)一文中,都是讲得很明白的。斯大林并且把这个理论付诸实践,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农业集体化的胜利。我们搞农业合作化,是依据了马列的指示,也参照了苏联的经验的,并不是自己的新发明。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1928年初苏联粮食收购危机的直接原因的剖析,以此来说明那种把粮食收购危机作为苏联必须立即开展大规模农业集体化的证明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作者认为,斯大林关于农业集体化的问题的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对粮食收购危机的错误理解和分析基础上的。当年苏联粮食收购危机的出现,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富农的破坏、小农经济商品率太低,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但直接造成当时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主要原因是联共(布)中央1926年以来所执行的某些经济政策失当。它片面强调工业化的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人为地拉大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等等,直接促成了粮食收购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在苏联农村展开了一场旨在消灭农村的资产阶级,将农民个体所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社会主义大生产的大规模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即所谓农业全盘集体化。对此问题,前苏官方一直评价很高,苏共纲领指出:“苏联农村的大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在经济关系、在农民的整个生活方式上一次伟大的革命。集体化使农村永远摆脱了富农的奴役,摆脱了阶级分化,摆脱了破产和贫困……千百年的农民问题得到了真正的解决。”[1]甚至把其作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唯一成功模式加以理想化和规律化。即使指出其有错误,但…  相似文献   

17.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在城乡差别方面,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城乡差别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在斯大林的城乡差别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斯大林既立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苏联现实问题的解决,又关注对未来社会的设计。通过对斯大林城乡差别思想中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工业化思想、农业集体化思想和消灭三大差别的思想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当前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问题并对寻找解决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后,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实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完成了对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很快地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跃居为欧洲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国。1956年苏联国民收入比1913年大约增加13倍,按人口计算约增加12倍。从1918年到1957年40年间,苏联工业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同期美国只有3.2%,法国3%,英国1.9%。可见,苏联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的。  相似文献   

19.
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领导下,到1937年,终于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它的完成,使苏联2500万个体农户走上了集体经营的社会主义大农业道路,消灭了农村的资产阶级——富农阶级。但是,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集体化和机械化程度已相当高的时候,粮食问题还不能解决,农业生产仍然上不去,实在令人难于理解。苏联的农业是多灾多难的,农业上不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富农的过“左”政策,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继列宁之后,在异常尖锐复杂的形势下,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使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们把苏联的经济体制叫斯大林经济模式即斯大林经济体制。由于历史的和其他原因,斯大林的经济体制便成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仿效的楷模。斯大林病逝后,特别是苏共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