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海特色经济发展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是青海适应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而作出的战略选择。为此,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通过转变发展观念挖掘特色和优势;二是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三是通过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四是通过搭建发展平台大力扶持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2.
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有效促进了青海涉外经济快速良性发展,为从依赖地方特色资源传统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提供了良好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近年宏观政策调控对青海涉外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有利于促进涉外经济长效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青海特色农牧业发展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三江源头,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发展特色农牧业对于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更好地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分析青海特色农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青海特色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源及难点,据此提出了加快青海特色农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青海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充分利用青海农业资源的独特优势 ,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加工 ,提高其附加值 ,是发展青海特色经济的重要内容 ,也是青海经济的新增长点。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青海的    现实意义美国经济学家赫胥曼指出 ,农产品加工业由于与其前期和后期活动高度相互依赖 ,在加快经济活动中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跨世纪的西部大开发中 ,发展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对青海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1.能提高农产品的效益。对一些加工项目不可能投入很多资金 ,而农产品加工业大多属于短平快和国家扶持项目 ,凭借我省资源优势 ,进行深、精加工的初…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奠定了青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为此,依据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依托资源优势,选准具有比较优势和能够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益的特色经济体系和产业模式,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对于青海推进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促进青海经济崛起的内力和龙头是青海的工业化进程。为此,要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完善青海所有制结构,形成低耗高效的新型工业化所需的制度环境和微观基础;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等提升青海工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在向经济大省转型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客观分析加速发展BPO产业的内外环境,结合服务外包产业特点,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造黑龙江省新的产业优势,将黑龙江省打造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服务外包企业基地。  相似文献   

8.
开展特色经济的研究,让青海经济迅速跟上国际、国内经济增长的步伐,加快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多年来青海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在积累少、底子薄、经济基础落后的环境中走出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区域竞争力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集群以其特有集聚效应和优势在增强企业竞争力、引导产业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欠发达地区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在推进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充分认识、挖掘和发挥比较优势 ,合理进行辽宁县域经济的产业布局 ,加快辽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发展特色经济 ,不仅是增强辽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也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为此 ,要合理进行产业布局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促进县域经济走良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正>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是直接关系和影响一个地区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青海省委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省情,提出了“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发资源,振兴青海”的经济发展战略。实践证明,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是正确的,它的实施是成功的。这个战略的核心是依托资源优势,加快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也可称为资源转换战略。现在可以看得很清楚,我省最具活力的企业,大多是80年代以来兴办的同青海优势资源结合比较紧密的企业。目前,我们正在编制“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远发展规划,构建跨世纪发展的蓝图。面对世纪之交全国经济发展重点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战略,为进一步加快青海经济的发展探索新的路子。除了继续坚持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外,还要研究经济不发达地区(以下称后发展地区)在发展途径上面临何种优势,把资源优势同后发展优势结合起来,进一步充实、完善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振兴青海的步伐,进而实现治穷致富,后来居上的奋斗目标,这是本文提出并探讨经济后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青海的区位优势得到加强与提升,实施“南向发展战略”、发展同西藏乃至南亚诸国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是青海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青海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因投入产出率高,效益好,被誉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增加就业和对许多关联行业的发展带动力强。青海以其优美奇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具有现实意义,最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最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新型产业。如何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进而把旅游业培育成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入新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面对迅速变化的内外环境 ,广州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要有新的思路 ,在原有比较优势分析的基础上 ,发展新的比较优势 ;加速结构的优化升级 ;依靠多种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 ;扩大跨国经营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加速外经贸专门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是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沾化县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循环经济;发展新兴产业,打造低碳经济;做优现代农业,打造绿色经济;发挥海洋优势,打造蓝色经济;做活临河文章,打造生态城市,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生态产业,积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高效生态产业链,努力打造特色生态产业集群,探索出了一条“高效、生态并存”的开发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陆荣 《江淮论坛》2005,(3):49-54
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强县之路在于强筋,强县就在于发展县域经济,强筋就是要在经济发展中确立工业化的核心地位。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充满活力和蕴涵潜力的经济。构建好安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再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体系。安徽县域经济的发展前景,是大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17.
山西经济的发展重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培育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企业 (简称“一增三优”)为主攻方向 ,以发展潜力产品为切入点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方式结构的优化升级 ,增强山西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实现山西经济的整体创新和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简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的三个支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有竞争力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是培育有现实经济基础的竞争力 ,而不是虚化的竞争力。在产业选择上 ,应在最有优势的某一产业或某一产品上培育其竞争力既采取集中化战略 ,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大农业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 ,要处理好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上 ,应把人力资本的投资作为战略来考虑。  相似文献   

19.
论发展省区特色经济的效用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省区具备发展特色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 ,开放的市场环境和优胜劣汰机制 ,为省区特色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省区在全国区域经济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 ,向下可带动市县特色经济发展 ,向上可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但是市场封锁分割产生的劣币驱逐良币机制 ,挫伤了一些省区发展优势产业的积极性 ,使其优势产业链延伸慢 ,技术进步迟缓 ,竞争力下降。本文针对这些缺陷 ,提出加快省区特色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虽然成效显著,但是东西部差距仍在扩大。如何促进西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西部地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特色农业是一项战略性选择。西部地区要实现农业经济的腾飞并与东部地区协调发展,必须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必要性、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组建特色农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并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对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