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创作是一种极复杂、精细的审美创造活动。我国曾一度只片面强调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而对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对于这一创造活动的最终决定意义强调不够,从而妨碍了人们对艺术规律的科学把握。对此,本文拟对艺术创作中主体能动性的重要及其在“变形”与“超越”中的实现,予以理性认识与评析,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阐释文学家、艺术家精神主体性的作用与价值,以利于我们对艺术创造中主体审美意识的内在活动与艺术外化规律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2.
艺术真实,是多年来在文艺理论和美学领域中被搞得最为混乱的问题之一。建国以来曾发生过多次争论,可惜,全部讨论仅仅停留于哲学认识论范围,而未进入体现艺术特征的审美层次。因而,艺术真实的本体论特征并未得到充分的揭示。笔者认为,艺术真实不只是作品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而是在由创作主体到作品本体、再到鉴赏主体这一动态实现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效应①。作品本体的真实性的潜在要素是这一动态过程的中介环节。文艺作品的本体真实,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自参照”系统。这是由艺术本体的两个基本特征规定的。一个特征是主体性。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创造活动的结晶,即使是自觉地摹仿、再现生活的艺  相似文献   

3.
开展文艺反映论的讨论以来,不时出现一些新见解。如:“文学不是生活的反映,而是个体对艺术世界的投射和给予”。“人作为既是思维、创造的主体、又是被思维、被创造的客体的双重存在,能够主动地把自身作为被动的对象置于被思维、被创造的客体的位置上”。“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世界上无客体”等等。重视文艺家的主体性是应该的。但是,把主体性强调过了头,以为文艺创作只是创作主体的事,与客体的现实生活无关,也无需反映活动,这样割裂社会生活与创作心理的联系,否定反映活动在文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具体分析“艺术本体论”、“异质同构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艺术形式是人的创造形式,人的自由形式,它和人的创造和人的自由分不开,也和人的创造形式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情感分不开。艺术的形式美,不能不从人的创造和自由本性,人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情感来分析和体验。人的审美感觉是人所独有的,但不是先天性的.也不是单纯的生理活动,而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同构性质,也是从主体与对象的相互关系的生存和发展中确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文学艺术创造是审美创造,审美创造主体具有“双重主体性”。“双重主体性”是创造者面对对象与自我、情感与理智、自由与限制时产生的一种特殊意识形式。“双重主体性”及其在文本中不同的传达方式可以产生千姿百态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学贯中西的傅雷先生 ,不仅是现、当代业绩卓著的文学翻译家 ,而且在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上也独有深邃识见。傅雷艺术思想的核心在于突出艺术的主体性。如果说 ,傅雷对于主体性的重要地位及其价值的强调 ,是将艺术的本质、艺术的作用与主体性联系起来考察的话 ,那么 ,对于创作主体的人格结构和审美心理的分析 ,则是贯穿于对作家、艺术家的独特心理的观察与体验 ,体现于对创作主体的审美要求之中的。他认为 ,审美主体需要独具艺术感受与领悟的禀赋和能力 ;能够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感情与认识的统一 ,并在更高的境界中做到“感情深入”和“心灵化” ;尤其需要不断强化艺术审美的创新意识。同时 ,艺术表现和审美创造的理想规范与达到和谐统一的主要手段和规则 ,亦应与创作主体的整体要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从古希腊先哲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开始,对主体性的探究就没有停止过。人的一切实际活动,本质上都是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构成了不同的主客体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看来,艺术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形态,它是建筑于主体对客体的审美关系基础上的。“处于审美领域的人—不论是创作者或感受者—对种类的属性作出反映,它既关系到对象,也关系到主体。”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主要包括了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其主体性也着重体现在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两方面。对此,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论文从新的视角和深度探讨了科学创造活动中审美直觉的特性、科学审美直觉与艺术审美直觉的异同、以及科学审美直觉与科学创造的关系。本文认为,科学审美直觉是科学创造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科学对象的审美观照而引发出的一种对科学客体美的的本质性和规律性的较为迅速而直接的综合判断。科学审美直觉的主要特性表现在:它不能由创造主体作有意识的期待,而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它具有整体洞察作用的认识能力,其洞察作用是一种无需推理的直接的理智把握;故其形成所表现出的是高速、中断和飞跃。科学审美直觉与艺术审美直觉的运行机制大同小异,就“异”而言,主要是从感性直观到理性思维的中介环节和发展趋势不同。二者在人类的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活动中都具有非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审美体验(包括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作为主体与对象间的双向交流,是审美活动的中介环节。而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保持一定的审美心理距离,又是实现审美体验的必要条件。 最早把“心理距离”作为一种美学原理提出来的是瑞士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 Bullough,1880—1934)。1907年他在《作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中提出完整的“心理距离”说,其基本含义:①美的创造和欣赏必须有“距离”,它是一种存在于主体感觉之中的心理距离,靠主体的心理调整来实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时空相隔的长度;②美的创造和欣赏必须保持最佳心理,即“不即不离”的境界,使主体面对对象,既能“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绘画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重视处理自然物象与审美意象的关系。早期绘画,自然物象的真实性受到重视;自魏晋时期开始,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审美意象的创造开始成为衡量绘画艺术品位高低的标准,审美意象成为绘画艺术的本体;唐朝与五代时期,强调对自然意象进行审美观照;宋代画家重视“象外之意”的构造;明代强调实境具象与审美主体的结合;清代尤为重视自然物象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1.
实践以物质生产为基本形式,实践不包括精神生产。实践是主体性活动,不能克服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因此也不能实现自由。美不是实践的产物,实践不能解释审美的性质。实践美学是主体性美学,不能解释审美何以可能。审美是主体间性的实现,存在的主体间性解决了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以“主体性介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异化”现象进行价值批判而阐发的理论形态,其话语逻辑是通过对艺术创作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考察,来重获对“主体性”的认知。在这里的“主体性”是一种非精神独占,并涵盖主体、客体与实践的复合性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不单指主体自身,也指主体通过改造客体的活动而建立的世界。它是艺术活动把握不确定性的实践观,也是通过阐释艺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艺术实践中逐渐消除主体与客体、肉体与精神的对立,并对“主体性”进行价值锚定的概念结构。艺术共同体是“主体性想象”的共同体,是新历史条件下艺术生产的主导力量,是以人民性为旨归的价值共识体。  相似文献   

13.
“诗缘情”显示了诗歌生命的内在动因与美的形式特征 ;“境与心”是对诗的审美心理的深层描述 ;“冲淡”体现了古典诗歌重“含蓄”、“自然”的美学方向。这三者一方面总结了诗歌本体的艺术特征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学在禅宗融入之后的突破与进展 ,诗歌艺术开始浸染着诗人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以前,西方美学家联系主体来考察艺术起源和本质的,就不乏其人,柏拉图谈灵感,诗的迷狂,亚理斯多德讲摹仿,求知的天性,狄德罗论天才,维柯说想象律,他们都把主体性的研究放在美学视野之内.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第一次把主体性放在审美创造的首位,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专辟“艺术家”一节集中论述艺术创造的主体性问题.康德和黑格尔对主体性的研究,都远远超过了前人,但二者相比又各有千秋,就精微深细说,黑格尔不如康德,就宏大广阔说,康德又不及黑格尔.黑格尔多方面多层次地探讨了艺术创造主体性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很值得认真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运用反映论原理解决文学本质问题,其完整的表述概括了种种不同的反映形态,高度重视创作者主体在艺术反映即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决定作用,鼓励作家在改造自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体性理论所讲的“主体”完全不同于反映论所讲的主体,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主体,拒绝接受正确的理论和观念指导的主体。主体性理论强调充分尊重和肯定每一种个性,断定文学创作是作家的自我实现,推崇自我,放纵自我,其结果必然造成错误思想情绪的泛滥。  相似文献   

16.
幽默文学鉴赏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赏是一门艺术,是以作品为审美对象的审美艺术。鉴赏脱胎于人类物质文化的母体,与艺术同时产生,相互促进。艺术创造刺激鉴赏,鉴赏同样反作用于创造。二者的关系,诚如马克思所说:一方面,人类生产艺术对象;另一方面,“艺术对象”又在“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亦即不仅“主体生产对象”,而且“对象生产主体”。①这里,马克思从“生产”和“消费”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中,深刻地揭示了鉴赏活动主、客体的辩证关系,从而说明鉴赏是创作的动力,作品乃鉴赏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假如我们把创作看作是一种对生活美的鉴赏的话,那么,创作就是鉴赏的需求和产物,鉴赏则是创作的延续和繁衍。幽默文学是幽默鉴赏的需要和产物,幽默鉴赏是幽默创作的延续和  相似文献   

17.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是文艺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探讨艺术美生成奥秘的关键所在。不能从艺术美是生活美的反映这一认识论角度理解艺术中的审美创造,这是因为艺术美并不是生活美的简单照搬,而是艺术家充满主体性的创造。生活之于艺术十分重要,离开了生活,艺术的审美创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必须看到,艺术并不等于生活,艺术在本质上是人按照理想的方式再造出来的"虚幻世界"。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取决于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而取决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艺术掌握程度特别是对人生经验的审美开掘程度。一味用生活原则衡量艺术,极易…  相似文献   

18.
从翻译的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创造的结晶。由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作者和读者主体性的制约,主体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为了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9.
包装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美的。它就象绘画、戏剧、音乐那样复杂,要求达到直觉审美与意蕴审美的一致,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庞大的设计美学中有重要地位的包装装满设计美学,正以其“实用美”的磁石引力,对整个审美场产生“向心”的作用。美不能离开美感。人生产了艺术,同样艺术也造就了人,能欣赏音乐的耳朵,创造厂听觉艺术,反之,听觉艺术也创造厂“音乐的耳朵”。审美感知既是感性的,又是超感性的,当美构成超形式与人的身心发生同构感应时,社会性也蕴藏其中。一、传统文化对装精设计美学的影响1.人性化。中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是…  相似文献   

20.
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是主体性 ,主体性是启蒙时期的哲学、美学思潮。主体性美学不能解决审美作为自由的活动和真理的体验何以可能的问题。因此 ,现代美学必然转向主体间性。后实践美学是主体间性美学 ,它把存在不是看作主体对客体的支配 ,而是看作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的共在 ,审美则是这种主体间性的彻底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