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明珠 《浙江学刊》2023,(6):193-201
作为德国启蒙时代重要思想家、剧作家,戏剧的情感激发和道德功能是莱辛戏剧思想的核心关切。在《悲剧通信》时期,莱辛坚持颇具卢梭色彩的“同情说”,而到了《汉堡剧评》时期,则完全服膺于亚里士多德《诗术》的“净化论”。本文尝试梳理、分析和理解莱辛戏剧思想中从“同情说”到“净化论”这一今古之变,尤其侧重这一思想发展的特色所在,即在各种近现代观念掺杂的论辩逻辑背后,始终夹缠着莱辛对亚里士多德《诗术》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2.
生之堕落与死之庄严──《老妇还乡》浅析王鸿雁《老妇还乡》是瑞士德语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Durrenmatt)的戏剧力作。迪伦马特在西方评论界被称为“布莱希特死后最重要的德语戏剧天才”,人们把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拉来与他参照对比,足...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戏剧冲突艺术刍论温莉艳“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有了深刻真实的戏剧冲突,才有可能全面而深入地刻划人物性格;反之亦然。杂剧《西厢记》之所以会产生深远旷久的艺术影响,与剧作家王实甫真实深刻再现人物的典型性格冲突有着直接的深层次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4.
当今中国的布莱希特戏剧──兼评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梁洪杰1958年,黄佐临先生首次把布莱希特戏剧介绍到中国舞台上——排演《胆大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时的情景是令人悲观的,连黄老本人都自嘲是布氏的间离效果把观众都“间离”到剧场外边去了。事隔20年之后,黄...  相似文献   

5.
新发现的林钧《题陈厚甫红楼梦填词》诗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发现的林钧《题陈厚甫红楼梦填词》诗发微王人恩在“红学”史上,以诗词曲赋的形式评论《红楼梦》者,有“题咏派”之称。如果我们稍加宽泛一点看,那些题咏以“红楼”故事而改编的戏剧、曲艺、绘画等的诗词歌赋,也完全可以归入题咏派之列。一粟编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  相似文献   

6.
王建成 《社科纵横》2009,24(8):162-164
契诃夫的最后一部戏剧《樱桃园》自从问世以来在舞台上一:直就被人们进行不同的阐释,但笔者却坚持认为该剧是喜剧。从女主人公朗涅夫斯卡娅之“丑”的剧情看,《樱桃园》应该是作者所说的“喜剧”。从作者的贫苦出身、医生职业以及他的婚恋生活看,笔者也渴求身体康复后自己的“新生活”的到来,该剧具有浓厚的喜剧特征是不足为怪的。  相似文献   

7.
四幕话剧《有这样一个小院,是我校中文系学生李龙云同志创作的。它是一出正面反映“四五”天安门事件的好戏,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在北京公演后,在观众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应。石丁同志认为《小院》迎合了当前的某种错误思潮。他要人们对该剧“嗤之以鼻”(见《人民戏剧》第六期),大有把《小院》打成“缺德派”作品之势。《小院》是青年作者的习作,不可能十全十美。恐怕还是不要在文坛幼苗上驰马为好。特别是涉及到当前文学创作的一些原则问题,应解放思想,发扬民主,进行切实的探讨。本期发表张葆成等同志的文章,参加这一问题的讨论。同时发表我校中文系学生演出《小院》的部分剧照。  相似文献   

8.
马固方 《东西南北》2013,(20):25-25
在很多影视作品和戏剧中,县令大多为七品官。特别是豫剧名家牛得草领衔主演的豫剧《七品芝麻官》于1979年由北京电影制片拍成戏曲电影后,随着唐知县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f”的名言家喻户晓、风靡一时,不少观众误以为县令都为“七品官”。  相似文献   

9.
努力创作戏剧精品应把握的三个重要环节———兼谈“黑龙江现象”的形成刘邦厚自80年代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北疆文艺劲旅,创作文学艺术精品”的战略目标以来,特别是中宣部提出实施“五个一工程”以来,黑龙江的戏剧事业得到了极大的繁荣与发展。话剧《女...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红色。这 一偏好反映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上,也反映在建筑、戏剧、语言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透过有关红色的点滴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红色不仅有其一般色彩功能,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 赤色、红色及其象征意义 《辞源》载:“赤,朱色也。”“红,赤之浅者。”《说文》曰:“红,帛赤白色也。”《书》有“赤者,火色也”之说。赤色、大红、朱红虽因色相不同有所区别,在有些场合不能混淆,但总体上还都属于一个色系(简称红色)。 色彩具有象征意义。当某一颜色经…  相似文献   

11.
邝宪平 《创新时代》2011,(10):74-75
2005年,由张艺谋执导、张伟平制片、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主演、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发行的影片《千里走单骑》曾名噪一时。在影片中,作为故事主线的“云南面具戏”,其实是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安顺地戏”,它曾被海内外专家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电影播出后,贵州省安顺市文体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讨论了表演与后现代的关系。作者通过对后现代艺术中迥然异趣于传统戏剧概念的表演兴起以及相关理论论争的分析,揭示了表演如何呈现为后现代文化的一个基本景观。他强调在后现代条件下,表演并没有演变成为一种纯粹的躯体运动的游戏,它在超越现代主义的纯粹性之后,仍保持着自身的社会批判性和反权威特征。本文作者马文·卡尔森系美国著名戏剧理论家,现为纽约市立大学戏剧和比较文学专业“西尼·科恩知名教授”,著有《戏剧理论:从古希腊到现在的批判概观》、《意大利的莎士比亚戏剧》、《表演的位置》、《戏剧符号学》等。本文译自他的新著《表演:批判导论》(1996)。该书一出版,在英美学术界就引起了不小反响,也招至不少商榷和质疑,因为这本书是西方学术界第一部以多元视野来讨论表演问题的专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戏剧研究的传统与现实两方面勾勒了比较戏剧领域的整体面貌,指出中国一直没有系统的比较戏剧理论,但戏剧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却自古有之,且运用广泛:诸如在与西洋歌剧的比较中去确立“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本体,将剧作家、导演、表演艺术家放在一起比较其戏剧观念,比较中西剧作家创作上的差异等等。作者通过对局限于“比较”方法下的戏剧研究个案的分析、归纳,进一步指出: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在“比较”概念上的差异,对各种比较物“可比性”的忽视及混淆,许多比较戏剧的个案仍有可商榷处,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比较戏剧研究还未能纳入学理与规范的轨道,有待于更大的突破与深化。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对于戏剧表演艺术的理论概括并不自潘之恒(明末戏剧理论家)与狄德罗(18世纪德国戏剧理论家)始,但是在他们手中开始趋于成熟,他们的论著《鸾啸小品》与《论戏剧诗》、《演员奇谈》①堪称中西方戏剧表演理论的开山之作,它们为以后不同的戏剧表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如何理解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这是潘二恒与狄德罗戏剧表演论的出发点,也是见出这二者之异同的关捩点。狄德罗反对演员在舞台上听凭情感的驱使进行表演,,他认为情感的本性就是变幻无常、捉摸不定的,因此一个易于动情的演员其表演就很难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谢延秀 《学术交流》2005,7(10):155-158
由于文学语言的特殊性以及艺术文本与作者关系的非直接性,对同一审美客体或阐释对象,不同的读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戏剧《牡丹亭》中三位人物对《诗经》卷首的《关雎》的解读,可以总结中国古代大致有三种文学批评方法或阐释模式:“教化”模式、“会意”模式和“断章取义”模式。对此进行分析,对如何做一个现代的理想读者,如何把握文学批评或阐释的规则,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万鹏 《社科纵横》2006,21(12):97-98
作为中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璧”,随着时代的推移、新思潮的不断涌现,剧作所反映的主题却发生变化:《西厢记》的主题是“以情战礼”,《牡丹亭》的主题则是“以情战理”。由于时代思想氛围的差异,杜丽娘与崔莺莺的个性色彩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文拟从两个方面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17.
一茅盾在青少年时期,除了阅读大量的经史子集外,对中国的戏曲、弹词也有浓厚的兴趣,并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踏进文学的门槛后,他就大力介绍外国的著名戏剧作品和作家,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年,先后在《学生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介绍了萧伯纳、易卜生、高尔基、契诃夫等世界著名作家的戏剧活动和剧作,介绍了从古希腊到近代的戏剧发展史和现代戏剧的各种流派。在这些文章中,不仅看出茅盾早期对戏剧艺术已经有广泛的了解和一定的造诣,而且初步表明了茅盾“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戏剧观。他认为“近代文学,是现代人生的反映,而戏剧又是近代文学的中心点,所以欲研究近代文学,竟不可不研究戏剧。”在茅盾看来,戏剧之所以成为“中心点”,是因为戏剧是人生更为直接的反映。茅  相似文献   

18.
尤金·奥尼尔于1888年10月16日生于纽约。1936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1943年后由于手部肌肉麻痹而被迫停止写作。1953年11月27日逝世于波斯顿。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开创者,有“美国戏剧之父”之誉。 奥尼尔熟知舞台,实验一切戏剧形式,重视自古希腊以来太阳底下的任何主题。他的每部作品都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探索。半个多世纪来,评论界和读者不断地重新认识奥尼尔,开掘他那些悲观执拗的文字的含意。 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1924年)虽以古希腊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希波吕托斯》和《美狄亚》①中的神话作为典故,但《榆树》的悲剧根据却…  相似文献   

19.
(1) 略论吴王夫差——读史随笔吕式毅《安徽日报》1962年3月31日。(2) 卧薪尝胆的故事吴晗《光明日报》1961年1月11日。(3) 从卧薪尝胆谈到历史剧创作的几个问题张家驹《上海戏剧》1961年第3期。(4) 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从“卧薪尝胆”的许多不同剧本说起茅盾《文学评论》1961年第5—6期。(5) “卧薪”别解舆薪《文史》第三辑1963年。(6) 发奋图强——读吴、越斗争历史札记索夫《求是》1961年第6期。  相似文献   

20.
黑土戏剧复调发展论朱雪艳进入80年代,由于现代化的影视艺术的冲击与挑战,戏剧日益陷入困境。如何夺回失去的观众,使戏剧获取新的生命力,这是持续了十余年的话题。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和走向市场的呼唤,犹如复方催化剂,强有力地促动着僵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