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英美新批评从属于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文学本体论是其理论基点,文本细读是其主要方法。新批评派对惠特曼一首诗歌的解读是其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充分体现了新批评派诗歌批评的特点。新批评派对这一诗歌解读的个案给了我们关于文本细读的理论和方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批评主要通过瑞恰慈的语义分析方法而接受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 ,这种影响的结果便是新批评的“细读”批评方法。本文主要对新批评反实证主义批评和反科学两个问题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3.
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是一种内部研究的批评方式,出于对这一理论话语的悉心学习和仔细参悟,将其演化为自己"深究一点"的"钻牛角尖"式的阐释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广泛用于新诗文本细读的实践之中,这可看作是陈仲义在《百年新诗百种解读》中对英美新批评理论的准确理解和合理运用。在具体的阐释过程中,调动感悟来参与细读的方式是多样而灵活的,可以从新批评的语义和结构分析入手,着重于文本内在构造的客观化解析,而在解析中适时地加入作者的"印象感悟"与"体验感悟"。  相似文献   

4.
1930年代,曹葆华引入新批评理论,强调诗学概念之精确界说,强调逻辑、科学、语言学、心理学与辩证法的研究,强调瑞恰慈的"细读";叶公超提倡"扩大错综的知觉"、"古今错综的意识",提倡艾略特的传统论和宋诗的"夺胎换骨"论,主张知性的诗学方法与新批评方法统一,主张"细读",强调分析读者的反映,强调批评也是对这种经验的再现和检验,并运用新批评方法进行诗学批评.他们对新批评的引入做出了贡献,但尚不全面.  相似文献   

5.
新批评(NewCriticism)的理论大师同时也是批评大师,他们从未在表达理论时疏于将其理论运用于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而正是由于大师们的杰出实践,新批评在本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英美风靡一时,寻找张力、反讽的诗意结构,着意细读,随之成为英美人的文学阅读习惯。但在中国,情形迥异。截止理论叫嚣得热火朝天的80年代中期,新批评理论已登陆中国达半个多世纪①,而批评实践却乏善可陈。有人便发出了诘难:包括新批评在内的“那些在批评理论建设中被大加张扬的种种批评模式”,“还很少被运用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更难找到公认…  相似文献   

6.
细读式(close reading)批评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论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所创造的一种具体批评方法。新批评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发端于英国,三十年代形成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占统治地位,五十年代末开始衰落。 新批评理论的远祖是英国美学家T·E·休姆(T.E.Hulme)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前者1915年发表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预示了近二十年后新批评的许多特点;后者对诗歌语言技巧的关注造成新批评文论中对语言研究的重视。新批评的直接开拓者是美国一英国诗人T·S·艾略特(T.S.Eliot)和英国语言学家I·A·瑞恰慈(I.A.  相似文献   

7.
到底谁是新批评的最佳代表人物 ?这一直是理论界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 ,瑞恰兹是 2 0世纪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 ,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者之一。他的《文学批评原理》、《科学与诗》、《实用批评》和《修辞哲学》等著作 ,奠定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础 ,并对 2 0世纪的西方文艺理论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他的“两种语言用法”和“语境说”等语言学理论 ,被认为是新批评的重要理论来源。新批评方法实际上就是瑞恰兹的语义学理论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具体应用 ,因此 ,在挑选新批评的代表人物时 ,我们选择了瑞恰兹  相似文献   

8.
新批评的批评理论不仅被运用于对诗歌的解读,也可被用来对小说进行剖析。通过细读,运用新批评的象征意义、神话原型、反讽以及张力等批评范畴来对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进行赏析,透过缺失的玫瑰来看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  相似文献   

9.
文本细读:“文学场”建构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细读作为新批评的重要理论遗产,在当下文学研究与文学欣赏中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同时,文本细读在文学欣赏及教学中也是极富于操作性的实践方法,符合回到文本的中心理念.近几年,学术界集中标举了文本细读这一理念,但是多停留于方法论层面的抽象论述,关于其具体路径或者实践性步骤的理论发掘依然是个空白.回到微观层面,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结合文学作品的体裁特性,文本细读的具体方法可落定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语词细读;其二是结构分析;其三是语境把握.这三方面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英国现代文论家瑞恰慈的文学批评思想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化倾向.他首次将语义学与心理学引入文学批评,为新批评派和"心理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建构"语言本体"的批评原理;确立"冲动平衡"的批评标准;践行"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批评家,瑞恰慈的文学批评思想给为"新批评"理论的形成和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新批评理论与方法的引进,从形式批评的角度细读文本成为一种倾向,改变了以往仅仅关注作家、时代、思想等外部研究的格局,学术研究开始关注意象、隐喻、象征、文体、叙事等文学内部研究.  相似文献   

12.
“含混”与“不确定性”同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批评术语,都指意义的难以确定性,二者都和语境有关,在方法上都采用关注语言细节的“细读法”。然而,由于它们分别隶属于新批评和后结构主义,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产生含混的语境是饱和的、可穷尽的,而产生不确定性的语境则是非饱和的、不可穷尽的;其次,从含混到不确定性是批评重心从文本向读者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诗和中国画》中,钱钟书说过;“我有兴趣的是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批评的对象是艺术,批评也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批评存在的理由是批评会“讲话”,艺术保持“沉默”。诗人写诗,但他不解释他的诗,批评则代艺术作品说话,生发出思想的总结。某种意义上,批评就是批评家和本文关于终(?)价值(关怀)的一次次对活。当然批评需要“慧悟”而不是“穷研”,“体察”而不是“学识”,“心印”而不是“注解。“神解妙悟”,能觇人情而征人心,”“光未申之义也。”以诠释  相似文献   

14.
“新批评”理论已被国内学界标签化、简单化了。一般认为,由于割断了文本与社会、文本与作者、文本与读者的联系,它已堕入纯粹的形式主义泥淖。本文认为,对“新批评”的认识,除了概论式的宏观研究以外,还要对其众多的经典文本作深入细致的微观分析。通过系统考察布鲁克斯、沃伦的《理解小说》,我们发现:作为“新批评”的经典文本,《理解小说》并未“堕入纯粹的形式主义泥淖”,在强调文学内部因素的同时,它还特别注重小说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对作家个人经验和创作意图的考察,注重小说与读者关系的研究。《理解小说》是一种从形式到内容的批评,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15.
文学研究一般是以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为本体,而新批评派研究文学的侧重点则在于作品。细读是研究作品的方法之一,也是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其核心在于以文本为中心,用语义分析方法解读文学作品,并强调文学作品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其每个部分影响着整体,同时也接受整体的影响。分析李清照词《武陵春》,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细读法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6.
文学研究一般是以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为本体,而新批评派研究文学的侧重点则在于作品.细读是研究作品的方法之一,也是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其核心在于以文本为中心,用语义分析方法解读文学作品,并强调文学作品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其每个部分影响着整体,同时也接受整体的影响.分析李清照词<武陵春>,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细读法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7.
以意逆志与英美新批评虽产生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但两者仍有比较的必要。英美新批评因为以意逆志没能在中国站稳脚跟。人本主义的以意逆志是一种既重视内容又重视形式的批评方式,它完整包括了作者、文本、读者三环节,而新批评是一种单一的从形式到形式的批评。英美新批评的文本主义有其可取之处,但由于自身理论与实践的漏洞和相互攻击,最终走向衰落,而以意逆志自从产生后就从未退出过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语文教育界里,作为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文本细读已经越来越不受师生应有的重视,这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审美判断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只有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仔细分析文本语言和结构,提供具体的文本细读方法,并通过某些经典中学语文课文的分析,让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细读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有所落实,取得一定的效果。“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作为当前一种阅读分析作品的方法,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教学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好支离事业,他的《文选》学研究,主要散见于《管锥编》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对这些零碎的真知灼见进行梳理和细读,不难发现,钱钟书的《文选》学研究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在研究内容上,仍然是传统“选学”中的一些公案,集中在《文选》“体例”和“选文”两个方面。二、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于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并运用诗学之维度,从而为“选学”研究注入更多的理论品格,而后者实与钱钟书坚持“具体的鉴赏和批判”的研究取向相一致,同时也是我们今天的“新选学”研究正致力于探求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新批评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但是新批评对中国文论界的影响始终不大.英美新批评与作为中国现代主流文论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艺术理论上也有着鲜明的异质性.中国古代文论带有强烈的印象式批评特点,而新批评则带有强烈的形式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尽管新批评与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之间也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通之处,但是两者之间这些强烈和根本的异质性,决定了新批评在中国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境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