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邵宁宁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1):1-10
作为批评家的钱钟书,对中国现代文学却一向甚少评说。但从早年对《落日颂》的批评,到《围城》等作中的小说中之谈艺,再到20世纪50年代围绕卢弼诗评价的书信往来,以及晚年奖掖后人时的语多夸饰,亦可见出一种曲折的批评心理和批评策略。中国现当代的文学批评,常摇摆于美学原则与某些特定的伦理要求之间,自其摆脱简单的比附政治要求之后,各式各样的人情困扰渐成陷于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钱钟书始终是现代中国坚持将美学原则放在第一位的人,虽然亦不免屈于语境、多有曲折,但他在各种场合中对谈艺之公论的坚持,对当代批评如何突出人情之围,有效维护批评标准的美学有效性与绝对性,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许建华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5):121-125
20世纪上、中叶盛行于西方的"细读"批评理论对西方文学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中国学界仍有不少人把"细读"批评理论看做是西方文学理论的独创,并常常运用它来解读各种文学文本。其实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最早、最常见的话语分析方法—言、象、意的文本分析方法,才是最早的"细读"批评理论。中西细读批评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力求透过语言的外壳把握文本之一,如注重对语言的字、词、句构成;声音的节奏、格律;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细致分析。"言"即等同于西方"细读"批评对文学文本的声音层面、意义单元的分析;"象"即等同于西方"细读"批评对文本的意象和隐喻;象征和象征系统的仔细阅读和分析。"意"是中西"细读"批评共同的追求,然而在对"意"的深切领会上,中国式的细读批评主张凡是与文本有关的内容都纳入到对"意"的探求之中,如通过对文体、作品风格、时事、地理、风俗等全方位,立体剖析以深究文本之意。如果从细读的角度出发,中国式的细读批评比英美细读批评更为精致丰富,甚至超越了英美细读批评,是细读中的细读。 相似文献
3.
李社教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4(3):76-78
运用细读批评的方法,对<看麦娘>中的表现手法、语词、句型、符号、称谓、婚姻爱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阐释了其叙事策略和表达意图,揭示了其通过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冲突来强化的价值倾向,指出池莉的创作正处于一种转型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5.
张文浩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75-78
受西方批评话语的强势包围,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模式乃形势所迫。"感兴"是具有中国民族传统和文化底蕴的文学批评模式。尽管它在参与建设中国现代文论的过程中遭遇困境,但不应当被遗忘,而应当在中西交融中获得新元素和新力量。感兴批评法从审美体验入手,与修辞论美学结合,展现民族传统批评法的新貌和解释效力,从而融入现代文论的话语环境。 相似文献
6.
刘炜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1):60-63
“不开宗派不为师”,是钱钟书和马一浮两位学术大师共同的学术态度,虽然具体缘由不尽相同,但都植根于中国古代“为己之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伯涵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钱钟书先生读正谢赫“六法”南朝谢赫所著《古画品录》,开篇即讲“画有六法”。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述谢赫“六法”以论画理之后,“六法”声名日著,各种论画著作鲜有不言“六法”者。然而,“六法”句读张彦远先就破句失读,后继者更是将错就错。1979年,... 相似文献
8.
胡河清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对于中国传统天命观的批判,是钱钟书学术思想与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儒学传统历来有所谓经学与纬学之分。五四以后,纬学传统似乎显示出比经学传统更为强韧的生命力。但钱钟书却采取了与传统纬学彻底决绝的态度,主“力命”而(?)主天命。特别是他指出纬学与封建时代依赖性人格的关系,为前人所未发。钱钟书的天命批判一方面具有传统史学因对封建政治残酷性的直觉体验而产生的对天命的怀疑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另一方面则更多地反映出西方古典文化的精神影响。本文还就钱钟书的天命批判对他本人的小说创作的复杂影响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9.
10.
11.
欧阳子是20世纪60年代台湾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以评论白先勇的小说闻名。她采用了当时西方学术界影响巨大的"新批评"的"细读法",紧扣文本,由微观入手,从字里行间解读出白先勇小说背后历史文化的宏观意义。《游园惊梦》是白先勇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欧阳子在对该小说做出评论时,除了对其做出细读式评述外,还运用"互文性"理论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和引申含义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杜书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2)
一、艺术欣赏和批评在整个艺术活动中的地位和意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孤立地考察某事物,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它。这就需要从联系中考察它——当然不是任意的偶然的联系,而是它与相关的事物的必然的联系。从这种联系的链条中,找到它的位置,确定它的重要性和不可忽视的意义。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来考察、研究艺术的欣赏和批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赵辛予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
一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作家的“钱钟书”这个名字不算响亮。国内多数人只熟知钱钟书是一位著名学者,而很少人注意到他还是个卓有成就的小说家!钱先生小说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围城》和短篇《猫》。这些作品与作者本人曾誉曾毁,饱历沧桑。小说于四十年代在郑振铎、李健吾主编的进步期刊《文艺复兴》上一经刊载,即风行一时。《围城》于一九四七、四八、四九年还重版了三次,一时洛阳纸贵,在国内文坛上引起很大轰动。李健吾等人盛赞:“刊物以发表这部新《儒林外史》为荣”,①“欣喜首先能向读者介绍。”②一些评论家如巴人、郑朝宗等,相继写了推荐文章。一九四七年的《晨光文学丛书》介绍说:“这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享有“文化昆仑”之誉,是当代“第一博学鸿儒”。其高寿的因素可概括为:“幽默风趣、淡泊名利、夫妻情深、童心童趣”十六个字。 相似文献
15.
田建民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Z1)
说起钱钟书散文的风格特点,一般读者首先会想到:旁征博引,知识性强;联想丰富,比喻新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当然,这些都是构成钱先生散文风格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些都是最直观的,叫人一眼就能看出的东西,这只是构成钱先生散文的外在形式的东西。这些,不是钱先生散文区别于其他作家散文的根本特点。笔者认为,贯穿于钱先生散文中的思辨性才显示了他散文的独特风格。所谓思辨,不同于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而是指辩证思维和理性思维辨析两种思辨方式。下面我们对钱先生散文中运用这两种思辨方式的情况给予考察和探析。 相似文献
16.
田建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钱钟书的“耐读”即“余味曲包”,指情在词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思考琢磨或再创造的余地;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从字句推敲、修饰的技巧上下功夫。“唤应起讫,自为一周”.这是从作品激发读者情感和谋篇布局的角度提出的审美要求;这一要求不但指出作品形式上应该完善,而且揭示了读者在审美活动中心在经历平静──起伏──再平衡的历程,心灵状态恢复到从前,而思想与情感却得到丰富和陶冶的规律。钱先生自己的创作就是这种“耐读”和“唤应起讫,自为一周”的艺术追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享有文化昆仑之誉,是当代第一博学鸿儒。其高寿的因素可概括为:幽默风趣、淡泊名利、夫妻情深、童心童趣十六个字。幽默风趣钱钟书的幽默是出了名的。无论是日常谈话还是 相似文献
18.
孙英春 《青春男女生.妙语》2010,(11):38-38
钱钟书一向把名利、金钱看得极淡极轻,对吹捧炒作反感至极,因此,他平日架设一道道防线,包括谢绝外国驻华使馆宴请和中外记者来访。连前来拜年贺寿的人都要吃闭门羹,理由很简单:吃过鸡蛋,不必再来看下蛋的鸡。 相似文献
19.
汪民安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批评是体验之后压抑不住的语言倾诉,它以刚直不阿的发言干扰着文学的步伐,鼓励或阻滞着文学的进步;文学文本的指涉是无尽的,而批评却永远无法囊括所有本文的所指,每一种批评都振振有词却意见相左,也许文学在根本意义上不能被批评,批评永远接近不了文学的真实,只要你一批评,你就错了,然而如果没有了批评,文学将会孤寂难耐。当批评家多半不是批评家的本意,他们大多是从事创作而失败了的人于是一干起批评,自卑和自傲成了他们发言的心理基调。批评家都是智慧型的,是很灵智也很理智的家伙,他们在很多方面是优秀的,却又出奇地平凡,他们的名字与作家、歌唱家、科学家们放在一起显得黯然失色,可他们毫不介意。 相似文献
20.
叶荭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3):92-95
钱钟书关注和重视修辞学研究,强调文学的"言外之意"。中国传统的"春秋笔法"的突出特点是"微言大义"和"尚简用晦",这和钱钟书重视文学的"言外之意"的修辞观是一致的。钱钟书在长期的修辞理论研究和修辞运用实践中非常重视"春秋笔法",不仅对"春秋笔法"进行修辞解读,开拓了"春秋笔法"的修辞研究,还把这种笔法大量地运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取得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