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内法规不仅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而且同国家法律共同构成党依法执政的制度依托,形成衔接和协调的辩证统一关系。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是通过党的领导实现的,共同体现党的主张,反映党和人民的意志,促进和保障党依法执政。党内法规要符合宪法法律规定并比其要求更严格才能确保二者协调一致,形成管党治国的合力。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关于执政党依法执政的思想 ,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治党和执政方略的法治选择。依法执政所依之法应当是国家的宪法和法律 ,只有依法执政才能解决“以党代法”等问题 ,实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邓小平关于执政党依法执政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它强调必须加强党内的民主建设、党的制度建设和党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3.
党章作为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制定其他党内法规的基础和依据。从考察中国共产党党章的历史沿革出发,结合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核心对于党章性质和地位的论述,详细地阐述了党章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党章对于党组织和党员行为所具有的规范作用;基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详尽分析了党章在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中的根本法规的地位和作用,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服从党章的最高效力,并不得与党章相抵触;党章作为具有最高效力的党内法规,在约束党组织、党员行为方面具有最高性、普遍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性、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等特征,只有真正地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才能确保党组织、党员以及各级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党章,按照党章办事,维护党章的根本法规的权威;从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的方式出发,按照"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要求,探寻了解决党章与国家宪法法律不一致的程序性机制:对党章和国家宪法法律作出适应性的修改,使得党内法规既能很好地维护党章的权威,同时又不违背国家宪法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的政治体制下,执政党的党章应当处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顶端,具有最高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协调统一,而这三者的协调统一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执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从制度和法律上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重大举措。然而,在依法执政中存在的问题,影响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因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领导的制度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党政一体双轨权力结构中,软法说、国家法律说等均难以对党内法规的法属性做出准确定位,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义法概念不但具有紧迫性,且切实可行。鉴于党在权力结构的重要位置,应将传统法概念中的“国家”修改为包括党组织的“公权力机关”,“国家强制力”修改为包含党纪的“公共强制力”,从而为将党内法规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应当是指特定公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公共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6.
依照传统思维和实践路径,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制度仅限于“党内”备案审查的一元运作系统,以及“主动”审查的一维模式。但是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的执政党与领导党,基于法治国家建成的通盘考量,传统的“一元一维”路径已经无法满足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需要,党内法规必须纳入法治的运行轨道。建构“二元双维”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制度,即由“内审单元”(党内备案审查)与“外审单元”(联动备案审查)并行之二元机制、“主动审查”与“被动审查”齐举之双维模式共同构成的新型备案审查制度,能有效消弭党规与国法之间的张力,补强党在法治话语下执政权与领导权的正当性,并最终提高党的公信力、改善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助益法治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依法执政"的治国方针,这是其领导和执政方式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建党80多年来,由于党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处的环境和任务的不同,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身份和所承担的角色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角色的不同,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历了由依靠国家政策和群众运动执政而逐渐向"依宪执政"、"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方针发展等重大变化.认真总结和汲取共产党领导和执政方式变革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加深理解当前"依法执政"方针的意义,有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8.
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关系密切,但内涵不同。中国共产党实行依法执政,必须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依法获得和运用国家权力,并积极推进执政立法;同时,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立法和司法工作的领导,并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党内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0.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作为考察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的重要历史文献,全面反映了延安时期党的重大关切问题,立体呈现出党的局部执政图景。尽管这一文献仅仅2000余字、21条,但却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四梁八柱"。该纲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将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创新成果,其基本属性有效聚合了"执政方略""准宪法"及"党内法规"三重属性,是三者的有机统一。多维度探讨这一纲领的基本属性,将有助于深化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执政理论与实践研究,有助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有助于理解新时代下的"治国理政""依宪治国""依规治党"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党组制度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力量。党组是党对非党组织实施领导的重要载体,通过党组的整合与汲取,实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组在中国特色的党政“条块治理结构”中,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承载着打破官僚主义的希冀。党组是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实现依法执政的组织形式,将党的领导行为转化为执政行为,从而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党的领导是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与动力引擎。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村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同为农村核心治理主体,二者关系处理是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的实施依据是《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契合了当前农村治理衍生关系复杂性对于治理主体利益协调能力、责任服务意识与良好道德品行的客观需求,体现了党对于农村实现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组织安排。厘清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制度的实践逻辑、内在结构与规范协同,有助于从整体架构层面廓清和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为其治理能力提升提供制度势能。基于功能主义视角审视,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蕴含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推进“三治融合”治理模式、实现利益协调治理效果的多重实践逻辑。结合制度文本分析,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针对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的文本表达既有耦合性与交叉性特征,也有“具体—概括”“顺序承接”“并列关联”“严格—兜底”等规范形态。但实践中,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协调不畅可能造成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主体的担当能力不足、民意基础薄弱、权力行使失范等问题。秉持立法与立规统筹、中央与地方互动、激励与监督并重原则,着力从领导规定、选举程序、民主决策以及权力监督等层面促进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规范协同,有助于实现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的预设功能。具体而言包括:在领导规范层面,完善上级党组织领导村党组织、村党组织领导农村其他组织的规范;在选举规范层面,应将民意征集设置为村党组织书记选举必要程序,阐明村党支部书记未当选村民委员会主任的补救措施;在决策规范层面,明确应经村党组织讨论和决定的内容并优化农村民主协商的决策程序规范;在监督规范层面,应出台针对村(社)巡察专门规范并完善村务监督补充性规范。  相似文献   

13.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党的执政方式,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在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依法执政是关键,是实现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障。依法执政要求党领导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障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保护公民合法权利,树立党的权威。但是,也要看到依法执政的局限性,防止出现滥用法律和以情代法的误区。坚持依法执政,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贫困治理制度体系中,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这些思想也是中国贫困治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的基本价值遵循。从思想引领到制度领导,有效发挥思想引领力与制度领导力在贫困治理中的双重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成功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思想制度化不仅对相对贫困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对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即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坚持不断发展和完善治理制度体系和坚持党政目标的一致性。只有把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思想融入国家治理制度之中,实现思想引领与制度领导的有机统一,才能取得卓越的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5.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也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桥梁。坚持党的领导,是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创造依法执政的条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排除“人治”的因素,逐步建立起真正的切实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执掌全部国家政权,外延不仅包括国家事务,而且涉及社会生活,本质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无论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涵、外延还是本质来看,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实质都是依宪执政。  相似文献   

17.
关于依法治国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和民主总是联为一体的,就如专制与人治不可分割一样。我们实行依法治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更好地实现“民治”。依法治国,即是变人治为法治,必须重在管权、重在治官。实行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执政党建设。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党的执政方式要适时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过程,即是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领导核心,其执政模式的法治化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依法执政是实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关键一环,它既要求实现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法治化,又要求实现党与国家机关关系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9.
自觉而强大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秘钥”,党内监督为此提供了可靠路径。党内监督百年实践满载着党救国建国治国的初心使命与奋斗足迹。历经百年,党内监督逐步实现体系化、战略化发展,为规范与引导领导干部“公权力”运用等作出贡献。继往开来,未来党内监督应坚持以党内治理引领国家治理的绩效目标,以历史经验为启迪、以现实诉求为依据,按照“全覆盖”“法治化”“协调化”以及“技术化”的路向发展,不断提升监督效能,通过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支撑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