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空儿在老舍小说《我这一辈子》中两次出现,它实际上是弥漫在老舍许多小说中的一种普遍情绪。它是主人公积极价值在现实面前碰壁后对原有价值的放弃而在心里留下的追求空白,它又是将原有积极价值向敷衍的为人处世国民性格的转变。内心里留下了空白,行动却表现为敷衍。敷衍是众多国民性格的共有特点,它既有现实生存压迫的直接原因,也有传统文化传承与人性需要选择的内在根源。填补价值空白,回归积极人格的最佳途径是教育。  相似文献   

2.
长篇小说《牛天赐传》在老舍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创作风格日趋成熟的标志。小说以敏锐的洞察力对旧中国市民阶层苟且、软弱、敷衍、调和的市民性格和独特的市民文化作了形象表现和纵深分析,传达出作者深沉的情感和时代责任感。整部作品最鲜明的艺术风格是“含泪的幽默”。作者以简净、铺张、俗白、凝炼的文字,塑造出耐人寻味的典型人物。老舍浓郁的个性化创作风格为我国现代小说创作的民族化探索开拓了新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3.
老舍的长篇寓言体小说《猫城记》捕捉了当时大量的社会现象,集中地体现了老舍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国情观;这不仅对于我们了解三十年代旧中国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很多感性材料,而且对于我们研究老舍的思想发展、文学创作以及研究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也都有重要的思想史方面的价值。《猫城记》因此而在老舍的作品系列中占有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随着“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被清算,《猫城记》的研究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已有好几篇《猫城记》专题研究的文章陆续发表。它们填补了老舍研究中长期留下的一个空白,这是令人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4.
老舍结合其个人文学创作实践体验,对文学形式问题一直较为重视,他甚至把作家的写作风格(老舍称之为文调)上升到文学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来认识。老舍从“人与事相互为用”的诗学观念出发。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在人与事的相互规定之中,往往表现出多构性的性格,角色的多构性和人物性格的多构性使老舍小说在叙事上具备丰富的故事生成的功能。其叙事作品顺着人物关系而曲折,沿着人物心理活动而展开,随着人物的性格发展与情感变化而推进,表现出“根状”的叙事框架结构。在小说叙事中,流露出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为主要叙事内容、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以人物对话推进叙事动作的部分特征,这种处理方法使老舍的小说在表现手法上产生明显的戏剧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复仇情结”是老舍小说创作的情感原动力 ,并通过外化的显意识观念——反帝反封建 ,凝结为“复仇”的基本母题。老舍站在形上的高度对此予以理性观照 ,发掘其积极价值 ,融注于现代新文化与现代国民性的理想建构中  相似文献   

6.
老舍先生的小说语言之所以风格鲜明,魅力独特,是因为它是作家在一整套文学语言理论的指导下自觉实践的结果。老舍先生的小说语言形成了三大独特的系统:字、词、句、段、篇、章的表达系统,辩证统一的审美系统,以“心”立“言”、以“言”造“境”的语境系统。  相似文献   

7.
老舍在几十年的创作中一直关注于民族文化 ,在早期的作品中 ,他以幽默的语言嘲讽了国民性的弱点。之后 ,他的认识逐渐转变 ,由嘲讽而同情 ,在后期的创作中 ,他已看到了民族文化积极的一面 ,更多地高扬民族精神。他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对中国国民性格的深刻的反省和剖析  相似文献   

8.
魏韶华 《东方论坛》2006,14(6):43-48
作为一位有着明确文化意识的小说家,老舍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小说类型文化寓意小说。所谓“文化寓意小说”,是指以小说的形式明确传达某种文化思想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大都带有某种明确或较明确的文化指代性,甚至有的人物就是某种文化的代表和符号。这类小说寄寓着老舍对新国民人格的理想,这一人格的核心是办事认真、国家意识和独立精神等。  相似文献   

9.
“空白”,原是绘画艺术中的说法:“空白也是画”,讲究在画幅上留出空白。它能使艺术品形神兼备、虚实相映,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思维的空间。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总是藏着许多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去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是教材中的“空灵”部分,深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力求把老舍的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打通”了来研究,找出老舍戏剧与其小说在现实主义、幽默、京味、史诗性等美学层面上的联系和沟通,从跨文体创作角度更加深入地把握和理解老舍戏剧的风格特点,同时也利于全面地了解老舍整个创作的流变。  相似文献   

11.
老舍创作的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创作的文化底蕴郭锡健提起老舍的创作,人们就会想到幽默、市井百态、古都风情。鲜活的语言……而这一切,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在老舍的创作中,幽默的基调是严肃,人间百态的背后是对民族性格的解析,风俗民情中隐含着对国民素质的评判。可以说。在对国民弱点的揭...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以老舍《猫城记》、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张天翼《鬼土日记》、张恨水《八十一梦》等作品为典型,提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幻设型讽刺小说”的论题并加以阐释与剖析,探讨了这一类型小说的历史源流,指出了它在现代时期在现实性、深刻性、悲剧性等审美特色方面对以往作品的突破,并且借助它作为传统文学创作、批评中的“异类”角色所遭受的历史命运,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灵的救赎:老舍宗教观念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老舍是与宗教结缘的最具个性的作家之一。以社会历史使命感与爱国主义思想为中坚,兼容佛家的“慈悲”和基督教的“博爱”与救世精神,关注国民灵魂的拯救是老舍宗教情怀的鲜明特色,这些情怀逐渐融合生成老舍独有的颇具宗教色彩的文化启蒙姿态:灵的救赎。这种文化姿态的选择与操作是老舍一生未曾放的文学思想的实践,也是老舍之所以为“这一个”的重要标记  相似文献   

14.
《牛天赐传》是老舍先生一九三四年开始动笔创作的长篇小说,一九三六年人间书屋初版印行。小说问世以后,也许是因为老舍先生自己谈过“匆匆赶出,无一是处”(《我怎样写<牛天赐传>》)的缘故,研究与评论者寥寥。但它毕竟是老舍先生整个小说创作中的一部作品,并有其美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因此对这部作品作微观分析,分析作品的意蕴,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得失成败,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尤其对老舍小说创作的宏观研究以及  相似文献   

15.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老舍的《四世同堂》是诞生于20世纪中国的两部长篇巨著.两部小说都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兴衰荣辱,展现了在封建制度奴役下,在战争的摧残下,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但是,由于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同,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同,两部小说在主题提炼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6.
老舍的生命悲剧意识是在宣传生命悲剧的东西方哲学和宗教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其文学形态主要体现为类似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的创作。其生命悲剧意识不仅是丰富系统的,并且也是深刻独到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始终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观念和文化信仰的作家,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发表于1935年的短篇小说《断魂枪》,堪称老舍文化小说的扛鼎之作.本文通过对老舍文化性格及文化立场的分析,将老舍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立场与《断魂枪》的深层文化意蕴进行比照,对小说《断魂枪》的文化主题和人物形象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老舍,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极有影响力的文学大师,处在现代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的撞击中,为中国理想图景的构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不间断的思考。从他的创作实践中可以看出,老舍在对中国国民的中庸、保守、软弱、敷衍、自私等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家庭模式中所体现出的温情、民众中蕴藏的民族主义精神、民性中的“善”和侠义心肠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眷恋和赞赏,明显地体现出他本人的一些传统文化心理特征。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他的传统文化心理特征中的这几个方面尤为彰显。  相似文献   

19.
老舍小说对北平人的传统人格,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向。传统人格是由血缘伦理、礼教秩序孕育出来的。老舍小说中的人物大多具有主性和奴性两重根性。老舍寄希望于西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菁华相结合,因此,他笔下的理想人物大多有传统的“侠义”与西方的“务实”的双重精神。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中,有一部分作品采用了“刺激——反应”的叙事模式,通过角色对刺激因素所作的反应,刻画出角色的性格。它有利于揭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它不同于“完成式”和“决定式”的小说,显示出“展现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