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垃圾场上的空间政治——以广州兴丰垃圾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广州市兴丰垃圾场上的空间政治研究,认为政府、地方势力、拾荒老板和普通拾荒者的互动构建了垃圾场的特定社会空间,其实质是社会关系的生产,空间背后的权力逻辑在支配着空间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3.
少数民族旅游特色小镇是少数民族村寨特色的集中展示地,是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基于此,文章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平等侗寨的旅游特色小镇创建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旅游特色小镇的文化空间重构,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生存和健康发展恢复适宜的空间环境,以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精神,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从而造就我国少数民族旅游特色小镇文化空间发展的理想路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4.
5.
线性空间L(Vn(P))与线性空间Pn×n同构是高等代数中的一个重要结论,利用该结论我们可以把矩阵和线性变换相互转化。本文根据几个常见的矩阵秩的不等式,给出了对应的线性变换形式的表达式,并利用线性变换理论给出了证明。  相似文献   

6.
鼓楼作为侗族三大标志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蕴涵着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集体记忆。侗族鼓楼不仅拥有极高的建筑学价值,而且在侗族乡村社会中还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随着大众旅游及民族旅游的兴起,旅游的经济功能在民族地区开始受到重视,侗族鼓楼逐渐成为展示侗族文化的景观。本文基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的田野调查,试图探讨在旅游视域下,侗族鼓楼的社会表征产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其在游客的不断涌入下,其又如何进行空间的再生产?为在旅游视域下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提供理论及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提出的"交往空间"对旅游社会交往活动具有较强的包容力和解释力。但目前学界对"交往空问"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本文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了解傣族园旅游互动中交往空间的变迁方面,并解读交往空间的变迁特征,试图建立起对少数民族旅游社区交往空间的认识。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一是交往实践活动生产了空间也生产了关系。目的地社区交往空间的变迁在不同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中发生。各种变迁是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二是交往空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交往行为的空间性、交往内容的层级性以及交往关系的复杂性三方面,它们给原交往空间赋予了新意义。  相似文献   

8.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肌理,在更新转型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的面貌和功能在不断地变化与更新。本文从智慧城市发展、老旧街区睦邻周边综合更新文化空间的规划实践,探索公共图书馆人工智能和建筑的空间再造的应用,不断调整和完善城市文化空间的功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9.
居住空间重建是震后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灾害情境下村落边界的开放与多元主体的介入,使得居住空间成为国家、社会组织以及村庄等多元主体共同的干预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居住空间生产表现出重建主体的外部化、重建目标的公共化以及重建主导知识去地方化的特征,国家叙事征用个人空间,生成了整齐划一的震后居住景观.而重建空间作为新的空间文本,又进一步表征着当下的国家式应灾文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曲水县茶巴朗村第四自然村为田野调查地点,对该村不同时期家屋的物质建构和空间分割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为例来探究西藏农区家屋物质建构和空间分割的变迁以及家屋空间内含的意义.西藏自治区2006年以来实施的安居工程是文章一个重要的时间坐标和分析点.  相似文献   

11.
何一民  廖羽含 《民族学刊》2021,12(12):30-37, 127
早在上万年前藏族先民就不畏艰难险阻,在雪域高原进行各种活动,并寻觅适合人居的生态空间,建立了早期的聚落。生态居住环境的营造是藏民族人居智慧的重要体现,藏民族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是生态宜居空间的选择。藏民族生态宜居空间的选择宗旨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西藏早期先民对生态宜居空间的选择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临水而居与生态宜居空间的选择,西藏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是西藏城市文明的发祥地,最早的部落和氏族所建立的小邦及早期城市就主要集中分布在该流域;二是依山而建与生态宜居空间的营建,藏族先民在城市聚落选址方面不仅重视宏观区位的选择,同时也高度重视微观地理空间的选择,充分考虑其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特别对气温、降水、季风等高原气候特点的考虑。因此可以说,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是西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建筑理念和选址经验。  相似文献   

12.
乡村民宿作为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是促进乡村振兴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抓手。识别乡村民宿空间重构既能客观地揭示其空间重构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和不足,也能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以龙脊平安壮寨乡村民宿聚落为例,应用空间重构理论、文化变迁理论,以民族学田野调查为基础,梳理平安壮寨乡村民宿聚落外部空间、实体空间及文化空间的重构历程与特征,进而构建其空间重构的影响机制模型,并提出空间优化建议,以期构筑高品质的民族村寨旅游住宿空间。  相似文献   

13.
14.
少数民族特色节庆活动的开发有助于塑造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形象,推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摸你黑"作为一个民族文化旅游空间,具有生产的属性,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旅空间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重要社会空间,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场域。从空间实践、空间表象与表征性空间的“三元空间辩证法”来看,文旅空间生产中形成了感知的、构思的和体验的三位一体的空间辩证关系。这种关系展现了基于空间载体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逻辑层次,对于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教育实践的生活化、社区化、社会化发挥着积极作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八坊十三巷的文旅空间生产,从构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着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不断深化,展现了基于地区特色的实践案例与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长株潭获批为新特区,对三地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提出了打造株洲休闲空间的重要性,然后运用SWOT理论分析株洲市休闲空间的现状,并从该市市情出发选择再造与完善的模式,最后具体分析了几种重要的休闲空间。  相似文献   

17.
李楠 《中国民族博览》2016,(14):156-157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压力的日趋加重,人们的休闲价值观、休闲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空间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休闲空间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所以为了适应多样的休闲方式,对休闲空间设计便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休闲空间与情感设计的特征及关系进行研究,探索在休闲空间中融入情感设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文阐述了参观学习浙江大学图书馆的体会和感受,开阔了思路,拓宽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相似文献   

19.
邓河 《中国民族博览》2016,(20):189-190
雕塑、环境、人三者建立起一种新的综合公众艺术大环境.其中,雕塑是人们视觉的焦点,常常起到点题的作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称其为一个以雕塑为主体的环境艺术.景观雕塑它更注重与公众的互动、与环境的协调变化.从内容上讲它不同于以往强调主题性与纪念性的环境雕塑,而是根据艺术家的想象力和环境空间的诸因素,进行合理的构想和设计,创造出一个与公众、环境互动协调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张超 《中国民族博览》2017,(12):186-187
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下,绿色与环保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室内设计行业中,"生态设计"的提出成为一个新的设计思维与风向标.本文简要叙述了生态理念的提出背景以及与室内领域的关系,对生态理念应用于室内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探索,并讨论生态理念在室内设计领域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