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贾春光 《中国民族》2008,(10):64-64
“真诚的情意哪里来?美酒伴着歌声涌出来。优美的歌声哪里来?裕固族姑娘们唱出来。愉快的舞步哪里来?幸福的生活中蹦出来。”中国裕固族第一支演唱组合又出歌带了!《唱响裕固》,这套由裕固族四兄妹即哥哥萨尔和妹妹阿尔、玛尔、娜尔组成的萨尔组合演唱的歌带(DVD),以其独有的民族、地域风味和独到的艺术风格,甫一问世,便风靡歌坛,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2007,(8):64-64
我在北京生活20多年了。比在内蒙古生活的时间长,但我写蒙古高原的人和事比写北京的多。我说不清是因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心里埋藏了一些歌,有一天,当我能够唱的时候,出来的声音是内蒙古高原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哲学的四个前提条件之一,巴迪欧把爱看作一种能够打破当下情势状态、生产出新的真理的力量。而当下时代,巴迪欧指出,面对种种威胁,爱需要重新发明创造。爱是一个真正的事件,它能够激发生命的内在超越性,借助事件的概念,达到对真理的追求。爱所创造的真理,就是在对差异的体验中建构出来的“大二”的真理,作为一种对连贯的计数规则的补充,爱是持续不断的对真理的思索。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经济协作暨友好人士联谊会,2008年10月下旬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央有关部委负责人、首都及各地企业界代表、乌兰浩特市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乌市籍各界代表等出席了联谊会。会上,乌兰浩特市政府向来宾们介绍了乌兰浩特市概况及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协作领域、优惠政策,热忱欢迎各地各界友  相似文献   

5.
佟伟 《中国民族》2007,(6):56-57
鲜卑族是继匈奴后在内蒙古高原上崛起的北方游牧民族,早在西周以后,鲜卑一词就在《史记》、《汉书》、《战国策》、《楚词》、《国语》等古籍中有所记载,并频频入史。在两晋南北朝时,鲜卑开始建立国家政权,其中有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秃发氏建立了南凉,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入主中原的鲜卑人采取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的政策,不但使鲜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也使中华民族文化得到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2008,(7):34-35
5·12大地震发生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迅速行动起来,以各种形式支援灾区。由于地震重灾区主要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生活在那里的藏族、羌族、回族等各族同胞的安危,更是牵动着全国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心。一时间,从自治州、自治县到民族村,从边远山区到内地发达区县,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向灾区人民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这是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7.
《民族论坛》2012,(13):70
<正>6月12日-13日晚,由湖南代表团选送的大型民族歌舞《五彩湘韵》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精彩上演。作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41台'参演剧目之一,《五彩湘韵》用80多分钟的时间,通过"序"和"云唱过山谣"日照风雨桥"月映吊脚楼"风吹兄弟河"霞铺五彩路"等章节,将三湘大地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动人风采和神奇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了全国各族观众。这支从湖南少数民族深厚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奇葩——《五彩湘韵》演出场面恢宏、大气、震撼,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不时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获得了国家民委领导和湖南省领导及首都观众的一致认可和  相似文献   

8.
在2011年新春的愉悦之中,回首"十一五"规划的5年,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怎么样的发展和变化?他们的节日生活或许是一面最能反映实际情况的镜子,让我们走近民族地区各民族的新春生活,同他们一起感受幸福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9.
《民族论坛》2012,(7):F0004-F0004
6月12日-13日晚,由湖南代表团选送的大型民族歌舞《五彩湘韵》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精彩上演。作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41台参演剧目之一,《五彩湘韵》用80多分钟的时间,通过“序”和“云唱过山谣”“日照风雨桥”“月映吊脚楼”“风吹兄弟河”“霞铺五彩路”等章节,将三湘大地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动人风采和神奇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了全国各族观众。  相似文献   

10.
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农业生产效益显著增加 2007年,西藏农牧业总值达76.34亿元,占GDP的比重下降到22.3%,分别是1984年和1959年的12倍和60倍.与此同时,农牧业现代化装备达到一个全新水平.2007年,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30万千瓦,大中型农用拖拉机9973台,小型拖拉机及手扶拖拉机8.8万台,耕、耙、播、收机具达到8.4万台(套).场上脱粒机械达到2.27万台(部)、牧业机械达到0.8万台(部)、农副产品加工机械O.9万台(部).西藏农耕作业基本实现了由“二牛抬杠”向“兴机富民”的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土地的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12.
13.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