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伦春族长期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形成采集狩猎的生计方式和独特的传统生态观。其生态观保留着适应山林生活、满足狩猎生产需要、根植于原始信仰的特点,可以为当代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思路,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2.
李霞 《民族论坛》2008,(10):34-35
土家族是武陵山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其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主要论述了土家族生态伦理思想孕育、形成、传承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其价值取向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怒族民间文学中,从怒族神歌、民间故事到怒族民间歌谣,怒族民间文学中蕴含了怒族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主题。怒族神歌是怒族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古老圣歌;民间故事是怒族珍爱生命、和谐共生的古老传说;怒族民歌是歌唱家乡、诗意栖居的心灵之歌。弘扬怒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伦理观念,有利于促进怒江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鄂伦春人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出发,把保护好周边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猎业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日常生产、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逐渐形成了独具北方狩猎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体现在生产生活、祭祀崇拜等多个层面,这对进一步丰富北方民族地区生态伦理思想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指标意义.  相似文献   

5.
苗族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义群 《民族论坛》2008,(10):32-33
人的主体地位不容动摇,这是人类得以繁衍、延续的根本,但又不能进入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怪圈。"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是一把双刃剑,美则彰显人的价值与尊严;丑则带来灾祸,直至让人失去生存的环境。苗族尊重自然、驾驭自然的自然观,把上述双刃剑之美与丑熔于一炉,自然地加以彰显与扬弃,成为生态建设的一种良好范式,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西方生态哲学的反思,在哲理层面,寻找生态问题久治不愈的症结所在.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生态智慧中发掘出对现代的和后现代的生态伦理思维有所启迪、有所裨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丹曲 《西藏研究》2007,1(1):58-67
藏族史诗《格萨尔》宏大磅礴,从中既能领略到雪域高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又可感受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生存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史诗不仅再现了古代藏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认知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在适应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纯朴观念,这些观念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思想,对指导高原社会人们的社会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简要概述了《格萨尔》中的生态内容,并阐述了其生态意识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云南少数民族口传古籍中蕴含大量关于少数民族农事节日神话传说的记载,这些神话传说与少数民族节日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关系,解释了节日的来源.本文以记述口传古籍农事节日为基础,结合节时的民俗活动,挖掘蕴涵其中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态伦理价值,力求在现代语境下,引发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从而对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助益世界生态伦理发...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具有对自然的亲情和伙伴意识,对自然的知恩图报意识,并将义务观、善恶观从人类社会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这些朴素而深邃的生态伦理观是可供我们借鉴、继承和弘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11.
壮族对山、树、雷、蛙等的自然崇拜,及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在实质上反映出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自觉形成的自然至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规范和精神追求,在当今推动生态广西构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宗教的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虽然自人类社会最初主体间性就一直存在,但它被人自觉意识并成为哲学研究对象,则开始于现代西方哲学中出现的语言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从认识论哲学转向语言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主体间性问题的繁荣开始于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运动、哲学解释学、分析哲学以及人本主义的兴起,海德格尔通过此在与他人共在的分析,阐发了一种共主体性,推动了理论界对主体间性问题的深入考察.  相似文献   

15.
鄂温克族作为驰骋于我国北方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伟大民族,在长期的狩猎、畜牧和农耕生产中,根据其对自然资源、环境之认识,注重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逐渐形成了与周边山林资源环境相适应的生产形式、生活方式以及别具地域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并在其日常生产、社会生活、宗教祭祀以及神话传说中体现出来。鄂温克族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传统环保习俗与生态意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蒙古族传统环保习俗与生态意识是从其宗教信仰、法律制度、生产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体现出来的 ,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 ,是蒙古游牧文明的重要内容 ,对调适北方草原牧区人与自然关系、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对今天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传统工艺既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立体化和网络化的复杂系统,也是横跨技术史、工艺美术、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技术集合体。传统工艺系统可抽象出工匠、工艺、身体技能、工具材料和工艺物五大基本元素。这些基本元素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共构所形成的具身性、意向性和情境性,是传统工艺系统主体间性的本源特征。在技术现象学视野下,传统工艺系统既是一种基于实践操作形成的经验系统,也是一种具身化的主体间性整体。传统工艺系统的主体间性与工匠通过“身体图式”对工具、材料的功能性特征进行把握、互动有关,表征了传统工艺作为整体系统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学因其所特有的"现在进行时"特点,以及进入课堂教学活动后它与教和学各主体所表现出的"共时性",似乎完全有理由使课堂效果实现得更为充分.但同时也恰恰会因此极容易使一门极富历史感与现实精神的学科体系变成寻求感觉刺激的应景操练.因此,在当代文学课堂中引进主体间性理念,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彼此的平等交流、和谐对话以实现主体间的"共生",才有可能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获得"自由"与精神升华.  相似文献   

19.
以水族糯稻种植、水资源管理、植物认知和宗教信仰等文化事象为切入点,对水族多样化的传统生态知识展开研究,认为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具有现代价值和功能,可服务于现代社会。进一步,将传统生态知识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对于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应对生态灾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将其生态伦理观略作归纳,并指出其生态伦理精神在指导、规范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这三方面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与现代意义,即确立生态文明的天人和谐理念、协调发展的人际和谐理念、全面发展的身心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