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工是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已经成为我国新兴产业工人的主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现阶段他们在社会上还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弱势化和边缘化明显。为了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解决其"亦农亦工"、"非农非工"的尴尬困境,应采取多方面可行措施,如进行身份确认、强化就业服务、搞好权益保障等,为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杰成 《兰州学刊》2008,(12):87-89,142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从现代性、社会化、社会整合、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网络这五种理论视角展开,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因素,以江西省农民工为调查对象,考察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学历、健康状况,对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和心理融入均产生显著影响;普通话水平对社会融入有显著影响,但对经济融入和心理融入没有影响。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得出具体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低收入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是应当引起社会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根据统计局对农民工的调查以及行业分类,本研究将低收入农民工职业合并而后分为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和自由职业,采用问卷法、深度访谈法、文献法收集资料。通过对问卷资料和深访资料分析发现:低收入农民工因行业不同而呈现在住房面积、住房形式、住房内基本设施困境程度的不同,他们的住房质量低于城市居民最低标准。从社会排斥视角来分析,低收入农民工因行业不同而呈现在城市户籍制度、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城市租房市场、城市建设规划四个维度上被社会排斥程度的不同。排斥低收入农民工的多项制度互相嵌入,强化了低收入农民工被社会排斥的困境,形成制度性社会排斥,阻碍了他们在城市的社会融入。我们要改革户籍制度、住房市场政策、住房保障政策和城市建设规划政策,以实现低收入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满足他们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卢军 《南方论刊》2011,(5):50-52
新生代农民工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主体,具有不同于上一代农民工表征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文化问题。应以主体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最终目的,通过实施道德矫治,以期增强新生代农民的道德主体意识,使其行为与社会保持协调,促进主体角色转型,最终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社会资本积累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狭窄、组织型社会资本不足、制度型社会资本缺乏公正。农民工社会资本积累的困境阻碍了他们的城市融入。政府社会政策的支持、社会组织的介入、农民工主体作用的发挥是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资本措施。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实质是公民权益问题。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因城乡二元体制而出现的一个特定群体,农民工不是一个稳定的同质群体,不是一个阶层,更不宜划为政治界别。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数以亿计的公民因离开户籍所在地而难以获得公共服务,是城市若干矛盾、问题、冲突存在的重要原因,也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障碍。随着城乡统筹社会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法制的不断完善,当劳动者权益和公民权益在城乡都能得到同样的保障之时,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将会得到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农民工问题也将逐渐消解,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住房态势及其政策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农民工住房供给总体处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存的状态。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应在遵循相应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的基础上,建立"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规范农民工住房租赁市场,完善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农民工住房补贴制度、财税支持制度、金融服务制度、土地供应制度和规划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农民工住房供给总体处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存的状态。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应在遵循相应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的基础上,建立"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规范农民工住房租赁市场,完善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农民工住房补贴制度、财税支持制度、金融服务制度、土地供应制度和规划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日渐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的城市目前还没有完全接纳他们的条件和能力。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也使得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特征等方面,全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西南地区城市保障性住房运行机制及其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地区保障性住房在缓解地区住房供需矛盾、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及推动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中低收入者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保障面过窄等问题。鉴于此.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运作机制、房源保障机制、房源控制制度和运营机制,加快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步伐,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住房保障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了保障性住房福利效应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法对西安市购置型、租赁型两类保障性住房居民入住前后福利水平进行了量化测度。研究得出:西安市被保障对象的总体福利水平有所提升;两类保障性住房的福利效应变化情况存在显著差异;购置型保障性住房的福利水平提升明显,其中居住条件、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得到改善,但交通条件、就业环境、心理状况出现恶化;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福利水平出现小幅下降,其中仅有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其余条件均出现恶化。为此,政府应针对两类保障性住房的不同特征分别实施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社会认同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侠  尚晓霞 《浙江社会科学》2012,(6):72-76,82,158
社会认同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中至关重要.相比较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在务农经历、教育程度、职业期望、物质和精神要求、市民化意愿等方面有鲜明的群体特征.但目前社会认同困境阻碍着他们的市民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制度制约、自身地位制约、社会关系网络制约等.摆脱这一困境,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环境,城市居民宽容接纳,新生代农民工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及劳动技能等.只有达到了身份认同、城市认同和自我认同相统一,他们在城市才能感受到“主人翁”归属感,从而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社区存在经济融入难、政治参与难、社会保障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牵动着城市发展的神经。要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难问题,需要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的就业机制、城市社区准入参与机制、城市社区保障机制的三管齐下机制,使他们不再是城市化的"边缘人"而真正融入城市社区。  相似文献   

14.
社会排斥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民工在城市社会遭受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保障、教育和空间等多个方面的社会排斥.这种排斥通过制度机制、群体机制、市场机制、农民工适应能力等得以运作,它主要是一种制度性排斥.在社会排斥的境况下,农民工内部的不同群体在融入现状与前景上是有差异的,大量农民工将在城市长期维持一种边缘化状态,并形成边缘化的再生产,这可能带来一系列消极社会影响.为此,必须采取彻底改革城乡二元分割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协助和配合政府开展服务,还可以弥补行政力量的不足。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可以有效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危机调适、提升人力资本、扩大社会支持网络、引导其利用社会网络资源、改善和调适其与城市社会环境的关系、倡导政府消除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和制度障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和城市社会,进而减少社会冲突、促进社会整合、增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从需求方建立基于居民支付能力的保障性住房需求量模型,从供给方建立基于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的保障性住房供给量模型,估算出重庆市2012年保障性住房支出合理区间,以更好地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在重庆市现有经济水平和财政能力下建设规模适度的保障性住房,使重庆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既能满足城镇居民家庭对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又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能力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模式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起步早成效明显,其基本模式包含着机制创新:政策设计创新,实行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统一运作的新机制;分配机制创新,家庭成员全名制;管理体制创新,体制内循环、政府回购、全程监控;用地和交通出行创新,公交场站建房,解决土地资源紧缺和交通出行问题;户型设计创新,户型不大功能全,造价不高环境美.建议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要更加注重中低收入"夹心层"人群的社会生活形态问题:避免集中成片开发引发"城市病"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多年,农民工的规模已经高达1.5亿,其中"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到60%,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与其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毕业后即流入城市,缺乏务农经验,留城意愿强烈,但融入城市的能力严重不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能力界定为两层含义:搜寻并保有一份稳定工作的能力,构筑融入城市的经济基础;接受并身体力行城市生活理念,不被城市排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能力最终要落脚在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上.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能否融入城市关乎城市化进程,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之下农民工融入城市缓慢,推进城市化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公共政策。针对目前存在的政府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负的制度激励问题,政府应树立以市场思维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理念,立足于双边制度激励,设计对农民工的利益激励、成本激励以及对政府的规模激励、土地激励、治理激励的城市化政策,通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三者联动改革,实现二者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成渝两地农民工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居住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方面满意度不高,在城市社会交往中略显保守。农民工目前普遍不愿放弃农村土地换取城市户口。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的显著因素为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虽然所调查成都和重庆两地农民工在基本特征上有差异,但其城市融入意愿、障碍及原因并无显著差异。因此,成渝两地统筹城乡实验经验可以互相借鉴。在尊重农民工意愿的前提下,采取市场化导向措施,以公租房、正规就业和农地交易为突破口,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使农民工能够有资本在城市生存并进而真正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