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在已有的关于上市公司激励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激励的必要性。给出薪酬激励模型,并证明薪酬激励模式在我国是一种成熟的和应用广泛的激励办法,有助于企业价值的创造。在管理层持股分析的实证过程中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偏低,说明股权激励不是我国上市公司的首选,分析的结果可以为将要采用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提供重点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现有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率与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着重研究了管理层持股比率相对较高的公司。实证结果显示,管理层持股比率与公司经营绩效指标呈三次函数关系:当管理层持股比率在22.19%~54.83%之间时,其与经营绩效正相关;在这一区间之外时,其与经营绩效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管理层持股作为长期激励机制,有助于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问题,并实现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应,因而能鼓励经理人员克服短期行为,更多地关注公司的长期持续发展."管理层增量持股"是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值得探索的方式之一,其激励效应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应该审慎而又积极地尝试.  相似文献   

4.
随着家族上市公司的大量涌现,如何有效解决家族上市公司委托代理问题日益成为监管部门和学界研究的关注重点。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以及家族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和特征,以2007—2010年中国A股市场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可对中国家族上市公司与非家族上市公司在代理成本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对代理成本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在家族企业中起到降低一类代理成本的作用,但作用显著小于其在非家族企业中的作用;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后,相对于家族化管理的家族企业,管理层持股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在职业化管理的家族企业中被强化。由此可见,家族企业特有机制与管理层持股机制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同时,管理层持股有助于家族上市公司降低一类代理成本,该作用在职业化管理的家族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管理层薪酬与公司绩效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梳理了管理层薪酬与公司绩效研究经典文献及最新研究成果,先对管理层薪酬与公司绩效理论基础研究进行了整理和简述,再对管理层薪酬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按照先国外经典文献后国内最新研究成果的分析框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和综述。总的来说,国外研究已趋于成熟,而国内研究结论分歧较大。本文最后在对国内外研究综合筒评的基础上对国内此领域的研究从理论基础、研究设计、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等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类述评。  相似文献   

6.
7.
在回顾国内外关于经营者报酬激励理论及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各种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目前来看,该研究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研究中都还存在许多分歧和差异,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各种理论融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综合的经营者报酬的分析模型来推动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新型的并购工具,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在实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大型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被叫停。本文认为我国管理层收购不是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实施,而作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一种形式,管理层收购更多的是一种投机活动,即管理层收购的动机存在由战略收购到投机的偏离,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本文从代理理论和价值低估理论出发,认为国有企业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待遇不足是动机偏离的内因,而企业价值能够被低估是动机偏离的诱因,究其实质则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金融市场和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进而得出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不宜大规模实行管理层收购。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2007—2010年沪、深两市1 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共5 025个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旨在研究近几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股权激励政策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引入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资产规模、成长性、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公司绩效分别选择托宾q值和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并且将样本以是否管理层持股,是否实施股权激励,年度截面数据和总体样本进行分类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对公司长期绩效指标的托宾q值为显著的正相关影响。且随着年份的增加,该正相关性越显显著,而在股权激励公司中,管理层高持股与公司q值显著正相关,但激励股本占总股本的比例在本文的模型中与公司托宾q值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西方对MBO绩效的规范分析可从代理成本、激励理论和控制权理论等多个角度展开。其主流观点认为MBO是有效率的,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水平。其中能较充分解释MBO绩效来源的,大致可归结到代理成本、防御剥夺、企业家精神以及决策效率提高与税收优势四个理论中。本文试图将这些理论观点作以总结,意在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界定经理股票期权制激励效率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经理股权期权制激励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信息特征,分析与建立了制度激励效率评价模型;依据模糊物元分析方法,论文评价了经理股票期权制的激励效率。  相似文献   

12.
经理人股票期权契约的执行过程是企业与经理人的人力资本之间发生的一种特殊的交易,交易双方买卖的是人力资本服务.经理人股票期权交易的本质是:企业实施经理人股票期权契约的权利是服务索取;企业的义务就是向经理人提供股票期权,即从授予日到给予日,经理人股票期权的本质是负债;从给予日到执行日,经理人股票期权的本质是所有者权益.  相似文献   

13.
美国安然、世通等大公司财务丑闻的爆发 ,使人们对经理股票期权 (ESO)作为一种重要的经理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由于股票期权的滥用、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外部监管的不力和法律上的漏洞等因素导致了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异化 :ESO下经理人报酬对公司股价的过度依赖 ,从而助长了经理人的造假行为、且滋生“合谋”行为 ,以及使公司责任人“虚置”。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减轻经理人报酬对公司股价的过份依赖 ,加大造假成本 ,完善会计制度 ,加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加强法律监督 ,建立内部约束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如何合理地评估高管股票期权的价值仍然是业界和学界的难题之一。在传统的基于BS期权定价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我国股票市场的涨跌停限制的制度设计,运用三点概率分布将这一制度特征刻画在股价跳跃过程之中,提出了引入跳跃限制的股权价值定价模型。以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公司为训练样本并对未来期权价值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中国证券市场的涨跌停制度对于高管股票期权价值是有影响的,增加股价跳跃限制的定价模型降低了传统BS模型对股权价值的高估程度,这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高管股票期权激励的定价模型。  相似文献   

15.
股票期权的优势在于可抑制短期行为 ,降低激励成本 ,削弱企业家产生机制非市场化所带来的缺陷 ,为企业集聚优秀人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制度环境。股票期权的激励效率取决于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的效率 ,并受政策法规和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国外经营者股票期权(ESO)激励理论评述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国外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 (ESO)制度的前提、理论基础、作用机理、原则和要求作了简要评述和较为全面的分析 ,试图为我国企业界如何借鉴国外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上市公司ESO激励计划"乱象丛生",人们日益关注其推出动因。文章以2006年到200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高管权力、公司特征、外部环境对公司推出ESO计划的动因进行了研究,发现公司高管权力、公司规模、资金流动性越高,公司越有冲动推出ESO计划;公司股权结构越集中、财务杠杆越高,则有抑制ESO计划推出的倾向;公司风险与ESO计划之间呈凹性关系,表明风险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ESO计划的推出。  相似文献   

18.
股权激励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股权激励在西方已成为现代企业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激励手段。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 ,我国企业也逐步引入股权激励制度。但实践表明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 ,这一激励方式的效应是很有限的。要想在我国顺利地推行股权激励制度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就必须认真分析这其中的原因。从本质上讲股权激励低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以股票价格作为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 ,以及股权激励具体形式的一些负面作用。对于我国来说 ,由于一些基本条件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健全 ,又导致一些新的问题。因此 ,我国要健康地推行股权激励制度 ,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健全监督体制 ,完善相关法律等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9.
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是国际上通用的期权定价模型,但这一模型应用于经理股票期权价值的确定却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针对经理股票期权的特征,文章拟采用“确定性等值法”来科学、合理地解决经理股票期权价值的确定问题。这将有利于股权激励机制的优化,从而达到最优激励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最近,在如何对公司经理人员实行激励约束机制的理论探讨中,股票期权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但是对于股票期权的潜在不利影响和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较少提及,本文结合国内外的实践情况,对与此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可能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