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平价条件是沟通国内外商品市场和金融资产市场的桥梁,是不同市场商品或资产的价格基准。当国际平价条件出现非均衡变化时,将直接影响汇率和资产价格。通过汇率和资产价格两个渠道,国际平价条件的失衡将对一国的经济主体和经济变量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与金融危机的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运用国际平价条件传导机制的框架可以合理地解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说明其传导机制对金融危机以及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2005年7月到2014年6月的月度数据样本,文章用广义矩方法回归分析了货币政策国际传导对中国价格与数量两类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央行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总产出的调控效果好于价格型。美国利率政策的国际传导强化了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产出调控有效性,而美国的量化政策总体上提高了利率提高对产出的抑制效应。美国利率政策通过国际传导增强了中国提高利率缓解通胀压力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乡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人力资本流动纳入内生增长理论中,论证了城乡人力的资本溢出效应,认为城市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主要是内溢,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主要是外溢,使人力资本大量流向城市,对城市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城乡两个区域人力资本的不同效应,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在制度安排上,需要相关的政策来调整,以抑制和降低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数字中国、实现数字强国的重要着力点。既往研究囿于模型构建的局限,忽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空间交互关系以及潜在的内生性问题,这可能会使参数估计结果出现严重偏误。文章基于中国100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生交互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区域内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存在显著的正面交互作用,即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可双向促进;而在区域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均存在显著的负面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数字经济抑制了邻近地区的实体经济增长,并且邻近地区实体经济规模的扩大也会给本地数字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面板分位数和面板门槛模型分别识别了数字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条件性特征与阶段性特征。最后,基于实证结论给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的聚集效应和溢出效应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人力资本的聚集效应依赖于知识的溢出来发挥作用,人力资本聚集效应程度越高,知识技术溢出越多,经济增长越快,就越容易吸引其他主体,人力资本聚集动力也就越强。人力资本聚溢效应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和技术创新,有利于经济增长。同时,观念、制度、收入和环境等因素影响着人力资本聚溢效应的释放。为了推动经济快速发展,需要从观念、制度等方面采取创新性措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聚溢效应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技术扩散中的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技术扩散中的溢出效应是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现,60年代初人们即开始这方面的理论探讨,此后日益扩展,90年代以来技术溢出的研究已突破以多国公司为核心的旧框架,扩展了厂商理论,融入了技术策略联盟,既包括生产技术、也包括组织技术,并引入博弈论进行分析。产生溢出效应的主要渠道是:一、示范和模仿;二、厂商间的联系;三、人力资本的流动。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技术扩散中的溢出效应对发挥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甄浩  贾男 《天府新论》2023,(2):98-110
本文重点关注数字经济对行业就业结构的影响这一问题。利用财新传媒2017—2019年的中国数字经济指数,从技能水平和性别两个维度探讨数字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并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研究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提升了行业内的高技能岗位比例,数字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同时存在行业挤出效应以及对上下游的溢出效应;数字经济的发展降低了行业内女性正规就业的比例,对女性正规就业存在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一个扩张型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考察了有关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的两个经典模型(即蒙代尔模型与小岛清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国际直接投资促进贸易的扩张型模型,并结合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欧盟一体化发展的溢出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溢出效应是欧洲整合理论中新功能主义最主要的理论。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轨迹印证了溢出理论的诸多理论判断。现在摆在欧盟面前有双重任务 :一是横向规模的继续扩展 ,二是纵向内涵的不断深化。而要完成这两项任务 ,都离不开渐进的、前向的、正向的溢出发挥其效应。本文就欧盟一体化发展的溢出效应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的整体下滑和国际贸易市场的萎缩,并使中国的进出口规模大幅下跌.但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以此为研究角度,从对国际金融危机向国际贸易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中获取了对文章观点的理论支持,并从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外部调整和内部优化两方面进行了实证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在减少损失的前提下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通过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的比较,我们发现由于我国在外需依存、投资比重以及重工业化程度等方面的变化,使得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程度远远强于1997年金融危机,我国进出口总额大幅下降,同时也呈现出了一般贸易强于加工贸易、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的特点。在三个产业中,冲击最为严重的是第二产业,而在第二产业的不同子产业中企业的亏损比例、偿债能力以及盈利能力也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针对这种情况产业转移策略、产业升级策略和开拓市场策略是有效的应对和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金融危机前中关两国贸易总量变化和商品结构状况入手,指出长久以来中美贸易模式存在着贸易失衡、互补与摩擦共存、中对关依赖性强等特点.并结合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关贸易的具体影响对中美贸易模式进行了反思.认为当前中美失衡的贸易模式主要取决于美国的产业转移、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战略及两国储蓄率和消费支出的差异.最后对中国如何转变中关贸易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外包与国际贸易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制造业外包和国际服务外包迅猛发展,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格局,改变了"二战"后产业内贸易大发展时期北-北贸易兴盛、北-南贸易相对趋弱的状态.中间产品贸易和非核心服务外包扩大了世界贸易的总量,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快速上升,增加了发展中国家获得技术外溢的机会,使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档次不断提升.国际金融危机短期内对国际外包增速有影响,但长期来看,后危机时代国际外包特别是国际服务外包仍将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将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15.
后金融危机时期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金融危机时期,由于全球贸易蛋糕的缩小,部分经济体开始借反倾销、"特保"之名,大行贸易保护之实,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盛.本文剖析了后金融危机时期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原因,指出了其发展的新趋势及危害,揭示国际贸易保护与反保护博弈的实质,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期有效从容地应对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在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公营企业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所能使用的重要的经济手段之一.被政府救助的商业银行成为了事实上的国有商业银行,不仅银行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而且,这些国有化的商业银行所发挥的都是公营金融企业的作用,即政府已经完全将这些商业银行直接置于了自己的权力控制之下.除了将银行国有化,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还可大量地投资设立公营企业在实体经济领域,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刺激经济,使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更快地走出危机的阴影.这样增加公营企业的数量是应对危机的需要,一旦危机过去,这些新增加的公营企业包括国有化商业银行都还要回到民营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对哈萨克斯坦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对中亚的新兴经济体哈萨克斯坦影响尤为严重。哈萨克斯坦银行业严重依赖国际资本,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流动短缺时,哈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就迅速上升,由此将银行业的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致使经济整体下滑。  相似文献   

18.
略论新自由主义与国际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私有化浪潮的兴起和发展,必然会导致世界生产过剩危机,但与以往世界性生产过剩有所不同,此次在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下,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便最终爆发出来。当前,危机的高潮虽已过去,但远未结束,我国唯一治本之策就是坚持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9.
金融自由化浪潮愈演愈烈的浪潮下,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揭示了金融监管的不足和失败.本文从各国对金融危机的处理对策入手,分析国际金融监管现状和协调合作的必要性,并以国际监管合作实践为基础,提出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和协调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