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己之辩”在中国哲学史上源远流长,古代哲学家以“群体重于个人”作出解答,近代哲学家们在此问题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要求“尊重个性,发展自我”,并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而这些新特点的产生又有它深厚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2.
“群己之辩”在中国哲学史上源远流长,古代哲学家以“群体重于个人”作出解答,近代哲学家们在此问题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要求“尊重个性,发展自我”,并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而这些新特点的产生又有它深厚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3.
魏晋玄学的三大理论主题即:有无之辨、情理之辨和群己之辨,三者具有紧密的联系。有无之辩落实到人生层面,就是关乎自然与名教的情理之辩,而自然和名教之辩背后所蕴含的即是人的主题。个体重自然,社会尚名教,从名教与自然之辨,必然引申到群己之辨。在三国两晋时期,由于动荡的社会环境,导致自然与名教发生严重的分离,同时,这种分离也明显地体现了理想与现实、自由与道德、个体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冲突。如何去调整或者把握自然与名教、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彼此的统一,成为玄学的重要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整体主义及其在近代的变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整体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倾向 ,也是传统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它一方面根植于传统的社会结构 ,另一方面又是理论上自觉建构的产物。整体主义建立在人类群体与个体既分裂而又寻求统一的历史事实基础上 ,同时它还与人类对意义的追求或要求超越的愿望有关。因此整体主义不仅以前近代社会“人的依赖关系”为根基 ,而且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对整体主义的批判和反省是很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5.
群己关系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史关注的重要问题。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群己观历史上呈现出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近代,在明清时期“公—私”观念转型和近代“意义危机”的内外因共同作用下,以严复、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逐步发动了由“己”到“群”,从自我认识到群体认识的思想转型,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和走向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问题 ,自我尊重需要是人类需要的核心 ,是人抗衡文化带来焦虑压力的“缓冲器” ,更是人生命价值的最高形式。在形成过程中 ,它受特定社会文化中的信仰保持制约 ,尤其受“尊重的教育”实施效果的影响 ;在发展过程中 ,它又表现出强烈的、持久的与富有弹性的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是人心理机能的具体化 ,生命价值的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更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庄子濠梁言"鱼之乐"乃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惠子"安知鱼之乐"之问属于事实认知。惠子首先将二者混淆,继而引发庄惠答问中暗含着几乎是如环无端的无解的悖论。庄子意欲跳出循环往复而毫无答案的论辩,戏解"汝安知鱼乐"为"你在哪里知道鱼乐",进而言说"我知之濠上也",这实际上是隐晦地向眷恋庙堂、执着功名的惠施暗示,为统治者卖命,助纣为虐,醉心外物的角逐,是不可能真切理解、也不可能找到幸福。依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认为,庄子"鱼乐"论作为一个隐喻,是要向世人揭明:(1)自由是最可宝贵的,(2)快乐不需要太多的理由,(3)人类最为理想的生存方式或存在状态乃是"与天和"的"天乐"之境。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降,王学再度复兴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中,其意志主义倾向严重损毁了心学传统的理性向度。在西学强势的持续冲击下,现代新儒家之主流力图以会通中西的方式重建心学传统的形上学体系。徐复观从中西哲学之不同路径出发.以“形而中者谓之心”的命题消解了心学传统近代衍化中的本体论致思方向。  相似文献   

9.
"群己之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价值观之辨,它内在地关涉到群体与个体利益的关系。在比较孔孟荀的群己观时,我们可以看出:三者共同指向了群体价值认同,其中,荀子对群体价值表述得最为充分与明确,同时凸显了对个体生命的关切对以及生存价值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提出“天欲人理”说对宋儒“天理人欲”说给予反驳,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理欲之辩”做出新的诠释表征了近代价值观的变革。康有为对欲望的肯定是建立在价值观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双层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价值观变革来看,针对宋明儒学过度压制人的感性欲望,康有为高度肯定了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其近代启蒙意义不能抹杀;另一方面,从现实生活来说,近代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进步为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提供了可能性。康有为对欲望的无限追求有其局限性,人的欲望无限膨胀会破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导致彼此间的紧张和冲突,而化解这种紧张并非靠康氏的“仁”之德性所能解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中选取三个论争中心“天人之辩”、“古今之争”、“言意之辩”为角度,在人与世界、传统与现在、语言和意义的关系问题上,对中国传统哲学和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进行若干比较研究,以反观中国传统哲学,并促进中西哲学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12.
作为儒学的代表作者,孟子在具体的政治论辩中每每出现违背常情的极端化逻辑。“国君进贤”片段呈现出语义表达与语义所指之间的冲突,就是这种逻辑的具体表现。这种不合情理的逻辑是一种话语策略,可让其思想争取更多的受众。孟子自谓不得已,折射出儒学或中庸之道在面临思想竞争中难以避免的群己困境:慎言而沉默,抑或“好辩”而鸣世?从理论上看,儒学的群己观相对独立于心性观,群己观在汲取心性之本的同时,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在喧嚣时代里,这一极化的话语策略对于当代儒学乃至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教学大纲、教育管理全国划一,形成了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完整的、和谐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逐渐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统一标准"对人才培养的制约;认识到社会发展不需要"统一"或"标准"型人才。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社会应该建立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  相似文献   

14.
濠梁之辩的核心问题是异类间性问题,不能把它置换为主体间性问题。人与鱼之间构不成有效的双向对话机制,人所做出的鱼乐之判断只能停留在单向确认的层次,达不到双向确认的境界。鱼乐的本质就是人乐,是人把自以为是的乐强加在鱼身上。人在鱼身上看到的是人之乐,而不是鱼之乐。这样的乐就是外加式的、旁知式的,它缺乏内在的确认机制。  相似文献   

15.
“群已之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价值观之辨,它内在地关涉到群体与个体利益的关系。在比较孔孟苟的群己观时,我们可以看出:三者共同指向了群体价值认同,其中,苟子对群体价值表述得最为充分与明确,同时凸显了对个体生命的关切对以及生存价值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文化生长、发展的一个特性,是它会以其正常的状态和方式来融合它自身的本土资源和来自其他文化的适合它自身的资源。这种融合的根基是首先从本土资源中汲取适合的养分。见诸社会与个人,这种文化生命也就是广义的教育或教养。这种教养传统已断失很久。在新近的重读经典的社会实践中,它正在被寻求。思索它的思想精髓是重读中的重要之点。这种精髓或可以儒学之"为己之学"来阐发。恢复它作为"为己之学"教养传统的力量,首先要体会得到它是关怀人的整全人生的;其次是在"读进去"的同时,要"生活出来";第三是要使它成为自己导引自己的自由教育。重建对我们的本土文化或教养资源的重要性质的共识的实践努力,或在这个基础的方面还存在某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独立纪录片作者在拍片之初呈现出一种游离于体制边缘的激进姿态,并借鉴"真实电影"或"直接电影"的叙事模式来对抗主流专题片中权威的"上帝之声"。然而,独立纪录片作者"主体性"的缺失以及过度依赖拍摄客体的"言说"却让中国独立纪录片面临着自身不可避免的缺憾。经过自我反省的中国独立纪录片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表现出对"回到自身"的渴望以及对"个人化的写作、自由的表现"的诉求。中国独立纪录片呈现出多样化、多声部的发展态势。中国纪录片的声音也由"上帝之声"演变为一种"自我指涉"的内心独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案例教学的方式 ,与大学生共同讨论自我发展目标的确立对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怎样确立和推动自我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中国翻译的使命发生了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历史性转向,这使得中国的翻译主流方向出现了从“译入”到“译出”的大逆转。为了应对翻译中的这些变化,坚持译学反思和译学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翻译方向优劣之辩有深厚的历史社会政治原因,“译入母语”原则流露出强烈的民族中心主义和语言文化霸权。对“翻译中国”的西方歧视之音,中国译界从20世纪的无声到21世纪的发声,既折射了中西文化结构的流变,也标志着中国本土译者主体性重建的心路历程。因此,在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本土译者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积极主动地承担具有文化抵抗性和自我赋权的“译出母语”翻译。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作文对一个学生以后的学习及终身发展,对其人格精神的确定,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其智力与情感的发展都极为重要。然而,无可讳言的是,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大难”,费时而效果差。要使中学作文教学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张扬“自我”,展现个性,作文教学的“瓶颈”才可望打破,作文的新路才能够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