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茶馆”,为以茶供客的店铺,也被称作“茶肆”、“茶室”“茶坊”、“茶铺”、“茶棚”、“茶社”、“茶居”等,在中国特别发达。茶馆、茶肆在中国的出现,是饮茶日渐普及的唐、宋时代以后  相似文献   

2.
茶馆,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茶邸等,明代以后始称茶馆,张岱《陶庵梦忆》中即称茶馆,《儒林外史》中多称茶馆,清代以后就惯称茶馆了.它是一种以饮茶为中心的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茶馆起于何时,史料无有明确记载.汉时王褒《僮约》中有“武阳卖茶”及“烹茶尽其铺”之说,但此是干茶铺,非是卖茶水的坊肆.有关卖茶水的记载,也早有所见,《茶经》“七之事”载:“《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但晋时有无营卖茶水生意的茶肆,无从考究.比较早且较明确的关于茶肆的记载是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有云:“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据此可知,茶肆在唐玄宗时、至迟在唐代宗时(封演为玄宗、代宗时人)即已出现.又据《旧唐书·王涯传》载:“涯等苍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又《太平广记》卷三百四十一“韦浦”条有云:“浦极谓得人,俄而憩于茶肆.(《河东记》)这都是中唐已有茶肆的佐证.  相似文献   

3.
清末江浙地区的茶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馆是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景观 ,林林总总、各具特色的茶馆出现在唐宋以后饮茶普及的中国。至清末 ,茶馆以江浙地区最为多见 ,它是人们生活中集社交、集会、交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公共场所。为维持自身的生存 ,茶馆的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 ,包括以说书、唱曲等艺术形式招揽顾客 ,更有开设赌局烟馆以获利等形式。茶馆还是民间进行公平审判的重要场所。在革命之际 ,茶馆又成为各种消息的传播中心。  相似文献   

4.
满族茶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松漠纪闻》记载:女真人在婚嫁喜庆之日,饮酒之后,仅留上等客人饮茶,可见茶食之贵重。 满族在入关前,喜饮马奶、牛奶、羊奶。入关后,受汉族饮茶习俗的影响,城镇的满族也开始饮茶,以绿茶、花茶为主,也有饮红茶者。而且待客必有茶,其茶具多为带盖的瓷茶碗,精巧美观,琳琅满目。 农村满族人也有饮茶习惯,不过他们饮的大多是自己制作的土茶,如有用春天嫩柳芽焙制的柳蕾茶,常用来待客,喝了能清火败火明目。陶弘景伤科中载:“柳叶煎水可洗疮。”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论:“柳根可治黄痤、百浊。酒煮熨,可治风肿,止痛,消肿去瘀。”可见柳蕾茶是有一定健身疗效的。还有一种土茶,用野玫瑰叶(间或有少量的花)、黄芪、达子香(一个山杜鹃花)叶晒干泡饮,也十分清香。用炒糊的小米泡茶,也是一种饭后助消化的土茶。依兰、双城一带满族还喜饮一种酸茶,用黄米面加豆面发酵后,熬沸饮用,味带酸甜,十分好喝。  相似文献   

5.
宋代茶馆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清荣 《中州学刊》2006,(3):189-192
宋代是我国茶馆业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期。茶馆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地域广的特点展示了宋代茶馆兴盛的面貌,而其丰富多彩的经营特色则彰显了宋代茶馆的丰富内涵。宋代茶馆的兴盛是城市商业经济高度繁荣的产物,是宋代茶业发展的结果,与当时的饮茶习俗及唐代茶馆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6.
近代帮会的茶馆与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帮会的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本文首先对帮会活动的主要场所———茶馆进行剖析,指出其在帮会的往来交接、信息传达、组织传播及日常娱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其次是对帮会独特的手势、隐语、茶诗、茶碗阵等帮会茶文化加以论述,指出帮会具有落后的封建性及较强的互济互助性。  相似文献   

7.
明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茶叶产区进一步扩大 ,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茶区体系 ;不少原来不产茶的地区开始栽种茶树 ,整个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茶产兴盛 ,名品繁多 ;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有所提高 ,尤其是制茶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茶类得到空前发展 ,绿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花茶都始兴或进一步发展 ,从而开创了我国传统茶业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唐代的茶叶生产——唐代茶业史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种植茶树的国家。茶树原产于我国云南山区,后传入四川,随着饮茶风习的兴起和日渐普及,茶树的栽培种植,又从四川地区越过秦岭、三峡,向北、向东广为流传,到中唐后,已遍布于大江南北。随之茶叶生产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也日显重要。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以来,因国家城市化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省市因拓展新城区、改造旧城棚户区、地铁施工等原因,导致房屋拆迁规模总量和动迁量增速较快,由此引发的城市拆迁矛盾与纠纷事件日益增加。在土地房屋拆迁过程中,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行为失范引发的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纠纷增多的主要原因。在此社会背景下,构建一套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之间民主、合作、互动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是政府拆迁治理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茶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用茶、饮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根据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的茶即茶也,说明大约在4600年前的神农就已经开始利用茶以解毒了,足见我国用茶历史之悠久。根据唐代陆羽编著的世界第一部《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也足见我国饮茶历史之悠久。我国不仅用茶、饮茶历史悠久,而且饮茶区域之辽阔,饮茶人数之众多,饮茶文化之丰富,均可称为世界之最。尤其是绿茶,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  相似文献   

11.
唐代在长江流域民俗活动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迹象,乃是饮茶风习的逐渐流行,尤其在长江上中游地区饮茶风习甚盛,其传播过程参据学术界已有的研究大致可分几个时期:即自唐初至8世纪中叶,此时饮茶风气,仍局限于江南几个地区,但茶叶商人的足迹已入北方;8世纪中叶以后,饮茶风气在北方广为传播,南北方之社会各阶层相习饮茶。长江流域饮茶之风本早于北方,而自陆羽《茶经》问世后,此风更盛,成为当地人们饮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契丹人与茶     
契丹人与茶冯继钦茶是我国各族人民喜爱的饮料,相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茶的国家。早在汉宣帝时王褒《僮约》赋中就已谈到“烹茶尽具”,当时茶不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已成为流通的商品。至唐代饮茶之风盛行。以中国茶圣之称的陆羽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丰富经验,在公元...  相似文献   

13.
竹几、竹椅,几把古老的壶、几个粗实的碗,人们三五成群,相对而饮,高谈阔论,悠然自得,这是我们熟悉的近代巴蜀茶馆的面貌,它林立于街巷中,散布在乡村都市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巴渝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部分.那么古代巴渝地区饮茶习俗如何,在中国茶文化史占有何等地位呢?……  相似文献   

14.
余悦  冯文开  王立霞 《河北学刊》2007,27(6):142-146
饮茶作为一种雅趣之事,受到北宋文士的推崇。他们认为,只有雅士才能懂得品茗,品味茶的芬芳,体味茶的三昧。茶诗作为茶文化的有机组成,也呈现出"雅"的品格,是透视文人心态的一面镜子,文士的雅趣透过对饮茶的技雅、境雅、人雅的追求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开发了西部各地的特色经济,为西部地区培植了市场购买能力,从而将西部地区纳入到全国经济运转的轨道;山陕商人促进了伊蒙草原畜牧经济的发展;山陕商人加强了中原和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的联系;山陕商人精心培植并促进了西部地区各行各业市场经济因素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草山纠纷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自治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其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群众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草原。草山的多寡、优劣与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历史上不同地区曾为争夺草山而不时发生纠纷。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牧民群众对草山的开发、利用、保护越来越重视,由此引发的纠纷械斗也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以来,我省发生草山纠纷679起,其中激化为械斗事件的约占20%,伤1131人,死135人,造成经济损失9000余万元。其中省与省之间的纠纷64起,伤374人,死31人,造成经济损失160…  相似文献   

17.
1茶是中国的名产 ,也是中国特有的传统饮料。茶主要出产在江、淮之南。据专家研究 ,至迟在唐代 ,已开始流行 ,宋代大盛。到了元代 ,饮茶已经成为城市各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共同嗜好① 。蒙古族是何时饮茶的尚无确切记载 ,成书于 1 3世纪的蒙古族历史名著《蒙古秘史》提到了怯薛军偷茶叶被罚一事 ,这是最早记载蒙古人和茶叶接触的史料。这说明最迟在1 3世纪蒙古族已知饮茶。至 1 3世纪初 ,蒙古人的饮料主要是马奶、酸奶子。蒙古人自古在家里不喝白水。真实记录了蒙古 1 3世纪中叶的社会生活历史的 (英 )道森编的《出使蒙古记》在谈到蒙古人的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关于"饮茶"有哪些主要说法?其最初的概念是什么?所谓"品茶"与"品茗",究竟是否同义?它们最初出现在什么时代,载于哪个文献?诸如此类的问题,本应成为中国茶文化思想史研究的基础性议题,但却始终被相关研究者所忽视。实际上,"茗饮"是表现喝茶的最初概念,它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自唐代茶文化兴起之后直到清代,在"茗饮"之外,又先后出现了"茶饮""啜茶""吃茶""饮茶""品茶""品茗"等提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茗饮""啜茶""品茶""品茗"这四个概念。清代以后,此前的"茗饮""啜茶"概念基本消失,"品茶"与"品茗"两个概念则广泛流行,而成为时至今日表现喝茶的主要概念。不过,若就其最初意思细究的话,则"品茶"范畴要大于"品茗":"品茗"只是一种文学性表现,仅仅指向茶汤的品鉴,而"品茶"则包含对于茶叶的鉴别、水的选择等。总的来说,当原本作为饮食文化的茶文化进入"品茶"或"品茗"的境界之后,茶作为物质享用品的意义就会逐渐减弱,饮茶的主体性审美与精神性追求意义便会大大凸显。  相似文献   

19.
武都——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巴蜀茶叶集中到成都,再运到武都卖给西北游牧部落。成都和武都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茶叶和丝绸是中国最主要的特产,历史悠久。茶树原产于我国云贵高原。早在公元前六百多年,在《诗经》和《尔雅》中已有关于茶的记载。唐朝陆羽著《茶经》更明确地说:“茶者,南方之佳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西汉时,茶叶生产在接近云贵高原的四川已有了相当的发展,茶叶成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交换物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西北高原地势高寒,不宜稼穑,西北少数民族部落逐水草而居,游牧为生,布帛、食盐、茶叶等  相似文献   

20.
(一) 唐宋时期是我国茶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那时候,饮茶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制茶业和茶的贸易也很发达,茶叶的生产和流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市贸易,宋比唐更为发达,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有茶的互市。茶的输出国外也比唐代有所增加。北宋李觏曾说:“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王安石也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足见用茶之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