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了丰富的环境利益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来源于自然,环境利益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通过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导致了劳动异化与自然异化,无产阶级因此成为土地、自然环境与资本剥削的对象,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被严重剥削。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三大基本思想对处理我国环境利益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与指导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理解与以往西方哲学根本不同,它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揭示为我们认识幸福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幸福观科学阐释了现实的人的幸福与劳动、人与自然和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幸福观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的过程.运用传播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还具有必要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借鉴和运用传播学的"守门人"理论、传播媒介理论、传受关系原理以及传播技巧等,能够更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利益需要和话语解读影响着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程度。增强高校马克思主大众化的实效性,应切实关注学生的利益需要和利益表达,激发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利益驱动力;应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利益驱动环境;还要用科学的表达内容、通俗的表达形式、平等的表达态度、多样的表达渠道建构一套富有时代性、通俗性、规律性的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以反传统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一股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度被理解为两种极端的思潮:"非马"-- 头上马克思主义,实质上的反马克思主义;"真马"--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典范,马克思思想的真正传人.本文拟从"哲学"层面,来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反传统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一股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度被理解为两种极端的思潮:“非马”——口头上马克思主义.实质上的反马克思主义;“真马”——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典范.马克思思想的真正传人。本文拟从“哲学”层面,来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儒家利益思想蕴含丰富的现实积极意义,但是这种思想不能自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儒家利益思想要顺利的实现其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要作为时代精神财富而存在,与马克思主义融合汇通并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服务,是其现代转化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前提和关键在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深入剖析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深层次动因,摸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脉搏",才能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要包括价值认同与利益认同,而其中利益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基础,价值认同是利益认同的目标。因此,从利益认同与价值认同二者的关系出发,积极探索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效路径,不失为一项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利益和利益关系问题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利益决定并影响中国的政治生态,尤其是对公民的政治参与有着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视阈下要推进公民政治参与,应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不断强化利益约束;建立完善的利益调解机制,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全网络民意表达机制,开辟政治参与新通道。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危机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经典,在西方现代生态理论研究中备受争议。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生态问题为关切点,对马克思主义展开了系统反思。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域问题,他们或阐释或重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意蕴;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危机形式的诊断,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各具特色的解读;在肯定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一致的基础上,他们探索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方案。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展开的反思既有其合理因素,也有不可忽视的内在缺陷。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思潮对于我们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军 《社会科学论坛》2010,(11):156-160
实现和发展农民利益,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发展农村生产力和社会事业为有效途径,以推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为基本手段,以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为根本保障,以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为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农民现代转型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通过着力对传统农民与现代农民内涵进行阐述,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转型的理论,进而提出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型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张国启  王秀敏 《兰州学刊》2006,1(8):118-119,117
利益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是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在生存论视域下谈论的人本身的利益,是“此在”在对世内存在者揭示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展开的过程。它不仅表现为物对人的具体需要的满足,而且表现为在人所建立的普遍的社会关系中所实现的人对人的利益的实现。利益离不开主体需要的满足,追求利益是作为主体的人区别于动物而去生存的一种方式,由人自身出发所建立的关系越广泛,追求的利益就越明显和便利。人类正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来追求自身利益,从而在追求利益中奠定人生存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视阁下分析了哈耶克社会公平思想,指出哈耶克的公平分配观是以自由为基础,以效率为价值取向,认为市场竞争结果最为公平,反对任何由人为设计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同时阐发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视阈中的利益特点,是主观性与客观性、普遍性与特殊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矛盾性与协调性的辩证统一。深入分析这些特点,对于科学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思想、进而挖掘这些思想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离不开领导干部在政治实践中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富有成效的传播。从政治传播的视角分析领导干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寻领导干部做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理应承担的三种政治角色,剖析当前制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领导干部因素,不仅仅是研究视角的变更和理论层次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追寻领导干部在政治实践中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经济型组织和个体来说,知识型组织与个体的心理契约远比经济契约发挥的作用要大.文章在分析心理契约概念和背逆的基础上,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面来阐释和分析心理契约问题,旨在拓宽这一问题的研究领域,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文化认同内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从静态看,思想品质上注重实践性,思维方式上注重辩证性,价值诉求上注重整体性,这三大文化认同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可能的内在前提;从动态而言,文化认同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政治诉求时期为革命思想认同,经济诉求时期为均富思想认同,当下文化诉求时期为最高形式"文化植入",即"把马克思主义培植为一种中国的本土文化",进入民众的实际生活,发展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张杰  赫崇飞 《理论界》2014,(9):92-96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视角,结合时代语境探讨后现代设计的人文属性和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设计思想中应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各方面的关系,体现出和谐发展、技术与经济互动和人文精神的吸纳等设计理念的"人文回归",为现今设计理论的发展提供思想依据,使设计成为生态和谐、人文交融、科技发展、经济腾飞的行为前提,从而推动人类科技创新和发展走上健康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当今中国,不仅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有了巨大提高,社会构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积聚的角度,还是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化的角度,都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基于变化了的物质和社会条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迎来了一个关键时期。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以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或者说市民社会为批判对象发展起来的,涉及哲学、政治、社会、历史等等诸多领域的社会科学体系,不仅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纷繁复杂的各类矛盾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且,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创新进行总结和梳理,通过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也面临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在此背景下,我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中国政治经济学”笔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