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首先对《米拉日巴传》的格助词 vbrel sgra(VS)的 5种组合能力进行了考察 ,通过这种考察 ,比较详细地分析了这些组合能力内部存在的不同特征和表现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将其与 9世纪左右以及 2 0世纪以后的现代藏语卫藏方言 (拉萨话 )的 vbrel sgra进行了比较 ,通过这种比较 ,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三个时期格助词 vbrel sgra(VS)的种种变化 ,这既突出了传记 vbrel sgra(VS)的语法特征 ,又可以大致摸清它的过去和后来的一些发展变化 ,从而在整体上对藏语的这个格助词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俄文报刊中先例人名正作为关键词实现着自己的文化伴随意义,同时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转义。最近几年,这类先例人名的使用明显增多,并且已经引起了语言学家的特别关注。以“ПётрПервый”为例,对人名隐喻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证明专名的形象比喻增强了报刊文章的感情表现力色彩。(该文章的语言材料来源于俄罗斯及白俄罗斯的定期出版物)  相似文献   

3.
内黄方言中的"嘞"黏附于词、短语、句子之后,用法灵活、功能多样。文章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按功能将"嘞"分为"结构助词、语气助词、时制助词、方位词、构词语素"五类,并对句末带"嘞"所构成的同形结构以及"嘞"作为结构助词和方位词的"叠置"现象进行了分析。末节讨论了"嘞"的连用情况和两种音变形式。  相似文献   

4.
特提与“现实性”是相关联的,以特提助词为例,特提助词的功能属于语气范畴。特提助词表明话者对事情给予评价,让人联想起例证的命题,提取某部分构成句子。  相似文献   

5.
正在悄悄变化的农村人名—— 一个村的人名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在悄悄变化的农村人名———一个村的人名调查□马雪松人名是人类个体的专有符号,常常寄寓了人们的爱好、期盼和追求,积淀着民族、时代、社会的文化传统、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通过人名,我们可以了解产生人名的社会背景,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演变的轨迹。最近,我们到...  相似文献   

6.
王建军 《殷都学刊》2012,33(4):14-24
在分类过程中,重视甲骨文的字体因素,旨在强化字形变化的特殊作用.卜辞中有关贞人名的字体较多,分类学者列举的特征字形中多有涉及.贞人名字形多置于前辞“干支卜”后,“贞”字之前,其他则多见于非占卜性记事刻辞中的签名或记录,也有一些处在贞卜内容之中.其中有些贞人名字形,较之其他形式的特征字体,明显地具有较突出的“构形特征”,且具备“通用性”最高的字形、字体属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数量词 名词”结构中,多数情况下不可在“数量词 名词”间加入助词“的,”但有的情况下却可以。文章主要从量词的次范畴划分,对这一结构中能否加“的”做了描写分析,认为数量词和名词之间能否加助词“的,”除了取决于量词自身的一些语法、语义特点外,主要与量词在语义上跟数词、名词二者中谁结合更紧密有关。当量词与数词语义上结合紧密,以表示名词的数量时,一般数量词和名词之间可以加助词“的;”当量词和名词结合更为紧密,主要对名词起限定、描绘作用而不是重在计量,则数量词与名词组合时,中间不能加助词“的”。  相似文献   

8.
0.0 现代汉语助词包括什么样的单位,可以分多少类,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多年来,流行着一种看法,认为这种虚词包含三类: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这样的划分,是“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所提出的,在语法教学中已经推广了开来。推广的观点不见得必然合理,因而可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助词“得”字的历时演变,“得”表义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并且着重讨论了助词“得”生成的语法化诱因和机制:句法位置的变化,组合关系的变化,句法功能的变化,隐喻及词义变化,重新分析,类推,泛化以及语言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10.
网名与当代文化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名是当代人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与传统人名不同的独特性,它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专用性、易变性、随意性、创造性和多样性。人名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文化现象,网名作为当代人名系统中的新成员,同样积淀着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特别是蕴含着民族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种种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俄语中,用人名称呼孩子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把俄罗斯人名的典型形态结构加以归类,分析了人们在使用孩子人名不同形式时的语用心理,并总结出俄罗斯人如何利用人名的不同形式来恰当地称呼孩子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2.
论蒙汉族人名中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名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文明标志。它不单纯是代表一个人并区别于他人的符号 ,在命名和用名上还凝结着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审美意识、文化观念等。通过对蒙汉民族人名结构模式的探析 ,可以揭示其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袁莹 《理论界》2012,(1):135-136
"所"字有人认为是代词,有人认为是助词,持代词说的人,往往搞不清楚所字具有什么样的指代作用,而又不重视所字的特殊作用;持助词说的人,往往忽略了所字的指代作用。本文认为所字是一个兼有指代作用和提示作用的代词。对所字结构,诸位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但本文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房青 《船山学刊》2010,(1):78-80
湘潭方言的助词大体分为两类: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时态助词帮助构成动作的完成态或进行态,湘潭方言的语气助词数量比较多,表示的语法意义细腻丰富。本文通过介绍湘潭方言助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来认识湘潭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西部方言的事态助词“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在用法上与今北京话有明显不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在于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表达将然事态的变化存在"主观性将然"和"非主观性将然"两种语用功能的区分,表现在形式上前者用"了_3"来表示,后者用"了_2"来表示。比较带有明末清初山东中西部方言特点的文献《醒世姻缘传》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发现这种语用功能区分的出现和发展与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在分布及功能分工上的历时变化有直接关系,而这种功能区分面貌的最终形成对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读音形式的分化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名外来词是外来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关于其用字研究过去往往是从事翻译研究的人所关注的.从语言文字应用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视角,我们可以透析出人名外来词存在用字的性别特征.从某种角度说,人名外来词用字的性别特征是语言性别差异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7.
从当代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入手,指出了专业外语知识及其应用能力是物流人才的必备素质,突出强调了高校教育中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的重要性,并针对学生的实际翻译水平提出了五个翻译教学要点,旨在引导学生在翻译物流英语语句时学会从语法分析、专业范围、上下文逻辑关系、行文习惯和文体特征来分析和改进自己的翻译,同时还提出了三条教学方法,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专业英语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8.
昆明话中有一种述补结构,用结构助词“得”的音长来表示事物性状的程度的加深,述语由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充当,补语要么重复充当述语的词语,要么省略中心语;作为补语标志的结构助词“得”的读音可以任意延长。  相似文献   

19.
针对概念图构建中概念关系提取阶段不能挖掘出复杂概念关系具体名称的问题,提出一种知识数据库匹配算法.首先利用专家预定义关系标签结合知网(How Net)构建知识数据库,该知识数据库包含对预定义关系标签的定义域、值域及属性限制的描述.从领域文本集中抽取概念对关系动词,通过匹配关系动词与知识数据库中关系标签的吻合度,最后提取匹配值超过阀值的概念对关系标签实例.实验表明,该知识数据库匹配算法能够从文本集中自动挖掘出复杂概念关系的具体名称.  相似文献   

20.
人名是特殊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着多种文化信息。因此,其翻译不同于一般词语的翻译,应特殊对待。但藏语人名被汉译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译写规则与管理等原因,译者各行其是,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这既不利于交流和藏文化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汉语文的规范。本文就此展开研究,对藏语人名汉译及其规范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旨在人名翻译趋于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