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从出版至今就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在社会性别、种族和少数民族等问题上。本文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角度分析了这部作品所揭示的“他者”形象,包括女性为男性的“他者”、他者妇女和他者族裔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视阈中的“他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伍茂国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6,23(1):69-73
西方近代主体哲学强调"自我",表现出"唯我论"姿态,现代现象学兴起,改变了这一格局,他者受到重视,但现象学视闽中的他者又各有不同的言说.胡塞尔、海德格尔的他者仍然处于同一性中;他者与自我是一种对称关系;萨特只看到他者与自我的斗争;梅洛·庞蒂把他者肉身化,从意识哲学脱身而出;勒维纳斯奠定了真正的他者哲学,他者成为绝对他者. 相似文献
3.
董琦琦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3-86
"自我"与"他者"所标榜的二分逻辑结构在本质上是同一性思维使然的结果,由此决定了文明与蒙昧、正统与异端、男人与女人的差异被确立并延续了下来,它们作为同一性思维在种族、信仰、性别层面上的具体衍生物,经由视觉图像获得了不同程度地传播与表征。鉴于此,本文着力从上述三个方面,就图像与同一性观念的内在相关性分层加以评述,旨在强调图像作为由来已久的一种视觉符号,持续不断地与意识形态、政治权力、性别身体等范畴发生着关联,是我们解读"自我"与"他者"关系的重要凭据。 相似文献
4.
刘刚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53-56
“他者”是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列维纳斯在现象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同一”性问题的批判,提出了承认他人至善性、强调他者义务和责任的“他者伦理学”。在当前注重主体间性研究的医患关系中,他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体现的越来越明显,这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尊重这一关系中涉及到各方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在后现代那里,女性解放逐渐成了哲学的热门话题,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纷纷对女性解放进行了新的诠释。与传统女性主义相比,后现代存在主义女性解放有不同的基本特征。文章分析"他者"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他者与女性之间的关系、他者与女性解放之间的关系,针对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和自我意识的束缚,阐述从他者与主体关系的演变到以女性为主体的价值观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6.
我们今天的文学理论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理论,而这种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时代自身的变革因素所致,而是由于外来的文化影响所造成。外来的文化因素在给予我们新的思想的养料的同时,某种程度上成为制约我们的他者。我们的文学理论没有相应的文化和学理根基,在整个理论系统中,基本上就是一种横向的移植。不过在此境况下,我们也不是没有进行自我更新的可能性。他者化是在与自我的对举中显示的,意识到他者状况的存在,这本身就是自我意识的体现。在他者化的状态中作出自我的努力,这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7.
"他者"在西方后殖民批评中经历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在《东方学》中,萨义德主要考察的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东方他者经历了一个由异到弱的过程,侧重强调东方"他者"的从属性、边缘性及其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倡导东西方在人文主义的指引下尊重彼此的差异性。斯皮瓦克运用解构策略,对西方学术话语和帝国主义制造"他者"的合谋作了更为深广的分析,并引入女性视角,突显前殖民地(或第三世界)女性作为沉默"他者"的历史和现状,丰富了单纯的东方"他者"的概念。霍米·巴巴则将主体与他者、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关系阐释为一种双向的矛盾复杂的关系,同时提出少数群体问题,将少数群体看作不断衍生的"他者"。从"他者"一词的变化可以看出西方后殖民批评的发展脉络:由东西方文化交流问题转向对社会内部多种问题的思考,由"外部"到"内部",由单一到多元。 相似文献
8.
“他者”的价值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者"与主体理性相伴而生,"他者"先后经历了从消逝到回归的过程."他者"对于思想解放、避免压制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公共生活的重建来说,"他者'则必须保持合理的限度. 相似文献
9.
在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浪潮中,列维纳斯却致力于对主体的拯救.列维纳斯所要为之辩护的主体不是传统哲学自我中心意义上的主体,而是以他者为基点的伦理主体.与传统现象学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理解为意向、共在或注视不同,列维纳斯将其看作是某种伦理性的“相遇”,这种“无关系的关系”揭示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责任关系.这样,列维纳斯就赋予了主体以社会的、伦理的意蕴,展现了当代哲学全新的思维原则——他者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张睿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6):97-99
自身家庭的畸形,使张爱玲对美好的人性充满了怀疑,对人性阴毒的沉痛经历,使她总是用自己受伤的心灵观察着人们面具下的真面目,将扭曲的人性和阴毒毫不留情地展示在作品中。《金锁记》中的让人觉得可悲但又可恨的曹七巧,表现了一个柔弱的女性经历过不幸婚姻和爱情后对于金钱和权利的追求,但也只是一种无望的挣扎,最终成了男权制度下的牺牲品。《金锁记》的书名取得恰如其分,形象地展示了黄金的锁链将曹七巧这个人物给牢牢地困住,湮灭了她生命的活力,也就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1.
东方文艺创作中出现了“为获奖而拍摄“”为翻译而写作”的他者化创作倾向,其肇因是西方对东方的误读,而东方有些艺术家也在迎合这种误读。这种他者化创作会导致许多问题,东方文艺创作者应该负责任地创作。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信息交流的网络化导致了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势 ,形成世界文学的新格局。在这一格局中生成、发展起来的中国新时期小说 ,需要一个跨文化研究的“他者”视角 ,采用这一外在视角能够发现从新时期小说研究的内在视角难以发现的东西 ,从而深化对新时期小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按照他者伦理,以往人们都受到自我学的支配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进行肆意的征服与改造,从而造成了对自然的破坏.实际上,自然是绝对的他者,超越于人类的认识和支配之外,不是满足人类需要的对象,而是人类欲望和向往的对象.欲望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彼此隔绝,人就在自然之中,人与自然面对面.自然通过面貌将自己的生死存亡交付给人类,在面貌的召唤和人类回应之间,人类担负起了为自然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其小说《灶神之妻》中讲述了女主人公雯妮在旧中国的经历,她对旧中国栩栩如生的描绘博得了美国评论家的诸多好评。然而通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灶神之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小说中的中国实则是作为"他者"而出现的,由此能够解读出作家所具有的认同西方文化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5.
列维纳斯试图在整体性中发现"溢出"、"断裂"的"他者",试图通过"他者"开启出伦理的责任意义。"他者"既不是另一个存在,也不是非存在,而是别样于存在。为回应德里达的批评,列维纳斯提出"亲近"与"踪迹"来进一步解说"他者"。既维持距离又不断缩小距离的"亲近",以及既不在场也不缺席的"踪迹"是"他者"特征的最恰当阐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形象作为令人紧张的"他者",纠缠着日本现代性自我构建的过程,表现出日本现代性身份认同的特有焦虑。离开"中国",日本的现代性既可能迷失自我,又可能迷失世界。在"西方"与"中国"二元对立的"他者"之间,"日本什么都不是",越是意识到这种现代性身份危机,日本就越发强烈地希望从仰慕西方贬抑中国的"文化势利"取向中确认自身。"陷害"日本现代性身份并进而"诬陷"中国形象的致命观念,恰好是西方现代性。跨文化形象学不仅关注特定国家地区中国形象的特征与历史,更重要的,还有表现在个别国家中国形象上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流动以及其中显示的西方的中国形象霸权"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汪奕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107-110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与张爱玲的《心经》分别塑造了洛丽塔和许小寒两位爱情"失落者"的形象,洛丽塔与继父亨伯特、许小寒与父亲许峰仪之间的不伦之恋都是弗洛伊德"厄勒克拉特"情结之体现,却揭示出两种语境中的"失落者"相似而又不同的宿命;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则可以格雷马斯矩阵进行分析。格雷马斯结构主义矩阵模型为框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相关学说为辅助,或可对二者的失落命运进行溯源,以一种文学视角探究一种伦理爱情观。 相似文献
18.
何祎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5)
社会学是一门起源于欧洲的现代学科,旨在解释现代性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虽然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一直都是社会学阐释的重心,但是“非西方”仍为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非西方首先作为历史参照,成为西方现代性的他者形象,被欧洲社会学家用以反衬西方的现代和进步.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非西方的发展和崛起对西方社会学构成了直接挑战,西方社会学需要应对非西方崛起的问题,即对他者的现代性做出社会学阐释. 相似文献
19.
20.
“社会性别”——社会学“他者”的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社会学文化制度建构的角度,阐述了社会学研究者“他者”研究立场的重要性。并提出“社会性别”研究者应该将社会性别作为一种被建构的文化制度,以“他者”眼光切入研究,才不会陷入研究误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