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进口持续时间及其决定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1998~2006年CEPII-BACI数据库考察了HS6分位产品层面中国进口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及其决定因素。我们发现,中国进口持续时间的中位值为1年,均值为2.26年,中国进口贸易关系的危险函数同样也具有明显的负时间依存性。我们运用离散时间cloglog模型考察了进口贸易持续时间的决定因素。结果发现,传统的引力模型变量对持续时间具有与贸易流量类似的影响。同时,汇率波动、初始贸易额和产品差异化等因素都对中国进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在进口贸易政策调整过程中必须重视进口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2.
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CH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深入研究了我国进口贸易和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选用CH模型作为实证分析工具,进一步研究了进口贸易如何影响生产要素.两项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的进口贸易对生产要素具有正面影响,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此外,我国进口贸易和国民经济之间互为格兰杰原因,二者之间满足长期的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3.
袁元 《统计与决策》2024,(6):132-138
文章利用2001—2020年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数据,分析了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贸易的互补性,并基于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进口层面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粮食贸易潜力及其制约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粮食贸易上具有互补性。进一步的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粮食进口贸易效率较低,但潜力巨大;贸易国双方的人口规模、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对粮食进口贸易潜力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经济规模、地理距离和经济差距则具有抑制作用。从阻碍粮食进口贸易潜力提升的非效率因素来看,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政府效率和贸易自由度的提升,以及文化距离的缩短都能够抑制贸易非效率,促进粮食进口贸易潜力提升。  相似文献   

4.
进口贸易与中国各地区能源强度之间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变异系数测度了1987~2006年地区能源强度和进口贸易差异程度,认为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呈现了一直缩小的趋势,进口贸易差异前期出现波动,随后也是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运用EG检验验证了这两个变异系数存在协整关系,通过格兰杰检验发现进口贸易差异是影响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反映《“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各项健康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全面摸清健康产业发展规模,文章探索建立了基于健康产业4部门投入产出表的健康产业增加值测算方法体系,并选取中国和四川省作为试算地区,对构建的健康产业增加值测算方法进行实验性研究。测算结果显示:2017年中国健康产业增加值为60873.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36%,四川省健康产业增加值为2729.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38%,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健康产业发展空间极大。结果表明:对国家健康产业统计分类的调整优化依据充分,利用2017年中国和四川省投入产出数据编制的中国和四川省健康产业4部门投入产出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湖北省2003-2016年的进口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湖北省进口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进口总额的增长能够有效推动湖北省的经济增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口对经济作出了持续且累进的贡献.因此湖北省应该提高对进口贸易的重视程度,出台政策提升湖北省进口贸易的规模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1980~2006年的经济数据,建立模型,分别考察了宏观经济与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宏观经济中的人均居民收入水平与货物贸易中的进口贸易规模指标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推动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8.
魏浩  李晓庆 《统计研究》2018,35(1):43-52
基于中国微观工业企业数据,本文统计分析了中国企业参与进口贸易的基本情况,并实证分析了进口投入品对中国企业就业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非贸易企业、纯出口企业和纯进口企业相比,有出口行为的进口企业的就业规模最大、就业增长最快、就业创造最多、就业破坏最少,就业增长稳定性也最好;进口强度、进口产品数、来自低收入国家进口、资本品进口、异质产品进口对企业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相对于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对企业就业增长效果更为显著;进口投入品仅对有出口行为的进口企业就业增长影响显著,而对纯进口企业没有显著影响。今后,我国扩大进口贸易的相关政策应该进一步的战略性细化,针对不同类型商品进口、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制定有差异的政策,并高度重视有出口行为的进口企业在就业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雷钦礼 《统计研究》2006,23(1):56-61
一、中国服务业发展之谜服务业即第三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随着经济的增长,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将逐步上升,并逐步成长为整个国民经济中份额最大的部门,通常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但是,对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许多学者却发现颇难用这一规律来解释。那么,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究竟与世界各国有什么不同?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首先,我们将中国服务业的产出比重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情况进行一下比较。表1给出了2000年中国和世界一些发展中的低中收入国家以及一些高收入发达国家兰次产业增加值比…  相似文献   

10.
赵晶 《中国统计》2016,(4):28-29
能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其发展历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也是建树颇多。笔者曾在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公布以后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能源产业及其细分行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近日,中国统计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投入产出表(2012年)》,笔者将再次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对能源产业进行测度,以分析两年来该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体系中  相似文献   

11.
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信息产业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中国200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合并出四部门投入产出表,并据此进行依存度分析、感应力和影响力系数分析、虚拟消去分析等。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产生重大影响,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陈启斐  张群 《统计研究》2021,38(4):30-44
本文采用20个国家及地区细分类型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双边数据,对比研究不同贸易类型技术溢出对进口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出口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否会降低技术溢出的作用强度。结果显示:一方面,货物及服务进口贸易引致的技术溢出显著促进了母国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服务进口贸易技术溢出作用强度为0.0432,比货物进口贸易高77.8%,且两者作用强度经检验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服务贸易已成为全球技术溢出更为重要的载体;另一方面,加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后发现,各类贸易溢出仍能显著促进进口国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显著降低了技术溢出作用的强度,服务进口的贸易技术溢出作用强度所受影响比货物进口高95.5%。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对进口贸易结构进行纠偏,挑选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低的出口伙伴国是强化我国进口技术溢出吸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在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变人们生活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然而,中国数字经济统计研究明显滞后于数字经济发展实践,这不利于相关部门监测数字经济发展和科学制定政策。本文系统梳理了数字经济的概念演进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美国经济分析局等国际组织和官方统计部门对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统计划分。结合中国已有相关统计分类标准,提出了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统计分类,具体包括数字设备制造、数字信息传输、数字技术服务、数字内容与媒体、互联网应用及相关服务5个大类,共计22个中类、122个小类,并与国际上现有的相应产业分类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可为官方统计机构建立数字经济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统计和发布相关统计数据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VAR模型,针对福建省的金融发展对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问题展开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金融发展与地区进出口贸易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金融深化更加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而金融效率的提升对进口贸易的推动效应更明显,但总体而言,金融发展并不能有效解释福建省进出口贸易的波动.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VAR模型,针对福建省的金融发展对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问题展开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金融发展与地区进出口贸易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金融深化更加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而金融效率的提升对进口贸易的推动效应更明显,但总体而言,金融发展并不能有效解释福建省进出口贸易的波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竞争环境分析 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外部因素相当复杂,对其研究多采用德尔菲法或专家评价法以获得定性数据来分析.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产业结构演变呈非均衡性,其演进随时间推移而趋于良性循环,各制造业部门的现实与潜在竞争力及比较优势各不相同.因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所以应主要考虑此重要外部因素,从短期与中长期来看,各部门所受影响程度具有很大差异性.主要考虑因素有两个:  相似文献   

17.
进口贸易对省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文章选取浙江1985~2008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弹性分析、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和计量分析。研究显示,进口贸易与浙江省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进口对GDP的增长有滞后效应,时期越长,对GDP的贡献度越大,且呈逐期增强趋势。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应注重进口贸易规模增长,通过优化结构,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8.
陈高  范莎莎 《统计与决策》2016,(23):116-119
文章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以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基础,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建立了随机前沿面板模型(SFA)测算了各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建立了个体时间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及进出口对各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出口贸易对数值对本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是-0.0076,对其增长具有显著的较小的负向效应,而中国对各国的直接投资以及进口贸易对数值对本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004和0.0088,对其增长有显著的正影响,但进口总额对数值的系数大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数值的系数;“一带一路”的实施没有让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各国TFP的影响发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结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愉瑜 《统计研究》2012,29(9):44-50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越来越重要的贸易大国和对外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不仅反映在贸易规模扩张,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结构的影响。本文对1982-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结构效应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滞后二期对货物贸易结构变化有积极影响;通过对2006-2010年间的七个具体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结构效应进行面板数据分析,证实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对这些行业的进口贸易结构变化更显著,但由于数据的原因仅通过了KAO检验。两种检验结果说明,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无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还是流量都具有一定的贸易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30个省(除西藏外)的14个产业2002年横截面数据,揭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章重点探讨了地区专门化、地区多样化、产业增加值结构多样化等因素的作用.结果表明,一个产业所在省区外部产业环境的多样性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地区专门化的影响为负,而产业增加值结构多样化在内陆省区有利于产业发展,而对沿海省区产业不利.专业化、多样化的影响与产业的知识密集性、技术密集性之间没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