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明学是印度的古典逻辑,因明学所说的比量就是推理。不过因明学将比量分作“为自比量”和“为他比量”两类,这是传统逻辑所没有的。“为自比量”即不形之于语言文字的内心推度(即因明八法中的“比量”),用以“自悟”;“为他比量”即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论式(即因明八法中的“能立”与“能破”),用以“悟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因明学说的“因三相"、“九句因”及诸“过”等理论的分析研究 ,提出了一些与学术界传统看法不同的观点 ,对三者的内容以及它们当中的某些关系进行了一些新的解释 ,并在此基础上 ,从人类思维的发展进程、思维方法研究的抽象程度这一新的视角对因明学说的实质进行评析 ,得出了因明理论的实质是论证而不是推理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3.
“因明”一般被解释为“佛教逻辑”.但追溯其在印度的渊源和传入中土、东瀛后的内涵,就会发现“因明”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不同思想史背景下,其所指是有所变化的.究竟该如何理解“因明”、“佛教逻辑”等词的含义,就要看是在何种意义下、何种思想背景下理解,不可一概而论.文章以因明的重要传承地日本为例,通过考察“因明”在北传过程中意义的变化,阐明玄奘所创“因明”一词在不同思想史背景中的具体所指,再现其千余年佛学研究的研究轨迹以及与汉地因明研究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譬”、“喻”因含义相近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名辩思想和因明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它们在缘起、论证方法、悟他目的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从推理的结构、形式的稳定性等方面来看,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名辩学之“譬”是一种独立的推论形式,而因明学之“喻”只是推论中前提的一部分;形式上名辩学之“譬”相对稳定,因明学之“喻”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别;方法上名辩学之“譬”大多使用类比、比喻说明问题并且例证详尽,因明学之“喻”与“譬”大致类似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下篇主要检讨休谟法则的逻辑根据 ,指出休谟法则与道义逻辑语义学是不相容的 ,其有效性在任何逻辑系统中都无法证明 ,它不是逻辑规则 ,而只是逻辑假说。本文证明存在着休谟法则的反例 ,即从事实命题推出规范命题或评价命题的有效推理 ,从而证伪了休谟法则。本文认为 ,从“是”推出“应该”之所以可能 ,主要是因为存在着反映社会事实与价值的逻辑关系的分析命题或语义公理  相似文献   

6.
因明的三支论式是由宗、因、喻三支组成的。在这三支中,“宗”是“所立”,相当于论题,“因”和“喻”是“能立”,即是使“宗”得以成立的根据和前提,而其中“因”则认为是“宗”得以成立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支,有人称之谓“正能立”者;“喻”则被称之谓“助能立”者;是助“因”以使“宗”成立的根据。因明在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7.
马佩同志在“直言推论规则修正刍议”一文中,对传统的直言三段论式规则提出了具体的修正意见。我认为在该文中提出的三个问题还值得商榷:一,直言三段论式中要不要中词问题;二,直言三段论式中的联锁推理和直言三段论式规则的关系问题;三,直言三段论式的规则是不是保证从真实前提推出真实结论的规则问题。马佩同志对第一个问题的看法主要表现在对直言三段论式第一、二两条规则的修正意见中,对第二个问题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他举出的修正第一、二条规则的几个例子中,对第三个问题的看法主要表现在对第二、四、六、七几条规则的修正意见中。对于这三个问题我和马佩同志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8.
三段论的格和式刻画了三段论形式。三段论四个格的特殊规则是三段论一般规则的具体化。就国内的逻辑教材来看,都把各格的特殊规则当成了使各格三段论推理有逻辑性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既然“遵守推理规则是使推理有逻辑性(即推理形式正确)的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那么各格的特殊规则也应该是各格推理有逻辑性的充分必要条件。所以,应该将三段论各格的特殊规则略加补充和修改,使各格的特殊规则成为三段论推理有逻辑性的充分必要条件。这里,谨提出几点补充修改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传统逻辑有一条推理原则,这就是:从全称命题可以推出特称命题。这条推理原则出自传统逻辑对当关系中的差等关系。在数理逻辑产生以前,从全称命题可以推出特称命题始终是传统逻辑的基本推理原则之一,它的有效性从未受到过怀疑。可是自从数理逻辑产生以后,传统逻辑的这一推理原则便受到了批评。这一批评使得人们现在普遍认为传统逻辑中的这一推理原则不再无条件地有效。无庸置疑,自数理逻辑产生以来,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传统逻辑,的确揭示了传统逻辑中的许多含混不清甚至错误的地方。但是数理逻辑对传统逻辑的从全称命题可以推…  相似文献   

10.
运用辩证法建立“假言推理”系统结构图示杨礼清一、问题的提出形式逻辑,它包含有极为丰富的内容,是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着一门学科。在这门学科的“假言推理”中,内容多,规则不易掌握、关系复杂、结论真假难辩,是诸多推理方法中的一个难点。对不少人来说,“有之...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国内出版的逻辑教科书以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专施用教材《逻辑》一书中,都把“一个正确三段论,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项”作为三段论的第一条规则,这个问题是否成其为规则?笔者认为: 首先,“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项”作为逻辑规则,是不合适的,是违反逻辑的。逻辑规则就是逻辑形式结构的规则,它是逻辑形式结构形成后对其进行检验,看其是否形式有效的标准。而这条规则作为三段论的定义的一部分,它是形成三段论的要求,而不是形成后的三段论的规则。很显然,作为定义对形成三段的要求和作为规则检验三段论形式是否有效的标准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是不可混淆的。  相似文献   

12.
“应用逻辑”这个概念,康德早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就把它作为逻辑学分类的一种使用。康德将逻辑学分为“普通逻辑”、“先验逻辑”、“特种逻辑”,然后再将普通逻辑分为“纯逻辑”与“应用逻辑”。在康德看来,应用逻辑是对于知性及其必然的具体应用规则的表述。而康德所谓的具体应用则是在偶然的、主观条件之下的应用,这些条件可能阻碍、也可能帮助其运用,并且,也都是经验中给予的。他认为应用逻辑要研究注意力及注意力的障碍和因而产生的后果,要研究错误的来源、研究怀疑、踌躇与信念的种种情态等等。后来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也认为这种相对于纯粹逻辑的“应用逻辑”,乃是一种从事于具体认识的逻辑。因此他说,“因为  相似文献   

13.
一、从所谓“中国无逻辑”论谈起中国逻辑史科学正日益显示出它在中国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但过去,这门学科不仪受到轻视,甚至有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它的存在。最典型的便是流行于半个世纪前的所谓“中国无逻辑”的论调。诸如:(一)所谓“东亚向无论理学”之说:“东亚向无论理学(逻辑),有佛家所谓因明者略似之。我  相似文献   

14.
因三相管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明是古印度的逻辑学,与中国墨辩、古希腊亚氏逻辑并列为世界三大逻辑起源。陈那以其独创的因三相为核心,批判继承了古因明,将五支论式改造成三支论式,完善和净化了因明体系,开辟了新因明的科学阶段,对于在新因明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三相理论,学术  相似文献   

15.
《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谓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设想” ,其实并不是马克思的 ,而是他批判的《哥达纲领》的。马克思诚然是从这一“设想”出发开始他的推理的 ,但这并不因此就证明他对这一“设想”的认同。毋宁说他由此推理而否定了这一“设想”。社会主义的未来制度只能从它的历史规定中逻辑地推出 ,这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对此 ,马克思早就有类似论述 ,这才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真正“设想”。  相似文献   

16.
简论因明研究的现代意义颜华东因明是古印度的佛家逻辑,它是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传统之一。早在1500多年前,因明就随着佛教传入了我国。我国的佛教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它们都对因明的研究、传播和发展作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中国是因则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因...  相似文献   

17.
三支论是新因明的核心。一般将三支论看作由宗、因、喻三支组成的推理形式。本文作者提出三支论是论证形式 ,而非推理。提出喻依为三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因明立宗的前提和条件。这为纠正因明学正理 ,不失为一种见解  相似文献   

18.
逻辑学家对于社会大众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即:对于理论之外的日常生活,逻辑是什么或应当是什么。本文从“鉴别是非好坏”这一广为接受的逻辑观念出发,试图表明:(1)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但道理看法存在是非好坏之分。(2)“鉴别道理之是非好坏”的推理,也经常因急于下结论而出错。(3)一切鉴别型推理都是有前提的,逻辑批判并非怀疑一切。(4)所谓鉴别是非好坏不等于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它力图通过推理来“认清生活事实本身”。  相似文献   

19.
推理规则是指演绎推理规则,是一种特殊的逻辑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推理规则是推理形式的规则,与推理内容无关,那些把推理内容真实性当作推理规则的论点是不对的。推理规则是推理形式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墨辩即逻辑”一说,梁启超创立于前,胡适张扬于后,至今成为神圣的教条,其实是历史的虚构,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虚构的“墨辩逻辑学”进行解构。本文认为,墨辩是墨家的辩论理论,包含逻辑学的萌芽,但没有发展成逻辑学。墨辩与逻辑学有根本的区别,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对立的,逻辑学用抽象方法研究推理形式,墨辩则用直观方法研究具体推理,由于没有判定推理是否有效的形式标准,推理的取舍以具体内容为准,结果被语言现象和意识形态引入迷途,走向逻辑的反面,即逻辑矛盾。矛盾的症结就在《墨经》的《小取》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