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联《哲学科学》杂志1984年第1期刊载了哲学博士杰明教授的文章《劳动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85年第4期又发表了哲学博士谢尔巴克教授对该文的批评文章和杰明的反批评文章,就“劳动”的定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这次争论中可以看出苏联哲学界对“劳动”一词的各种看法,对于我国哲学界不无参考价值。现将这三篇文章摘要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89年第9期在“争鸣与讨论”栏发了一个编者按,文如下:“马克思哲学遗产中一个在当代也具有现实意义的主要论题是异化问题。这里发表的南斯拉夫著名哲学家、塞尔维亚科学院院士M·马尔科维奇的文章,使苏联读者得以了解苏联哲学界所不习惯的对马克思异化概念的解释。今后本刊打算继续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目前,苏联东欧正在发生急剧变化。速度之快,令人目眩,令人难以想象。在这一变化中,学术界尤其是哲学界起了什么作用?其动态值得注意。本着这种精神,现将该文译载如下,谨供参考。顺便一提,这一精神也适用于本刊发表的其他文章。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的理论宝库,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宝库。对《资本论》中美学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广大理论工作者做了很多工作,但至今为止,不少人仍停留在用美学术语来注释某些引文上。如何深入研究《资本论》中马克思的美学思想,阐明《资本论》范畴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地位和作用?苏联列宁格勒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了苏联学者Г·维日列夫的专著《哲学知识体系中的美学》。Г·维日列夫对《资本论》范畴体系中的美学问题研究采取了“一种新的、很有前途”  相似文献   

4.
苏联文化研究勃兴于六十年代中期。对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探讨文化理论有着头等重要的意义,因为文化程度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培育新人即社会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最高使命。正如苏联《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文章所指出的,文化问题,总是“永恒的”哲学问题,它成为二十世纪最有生气的问题之一,“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中心”。二十多年来,苏联学术界就文化的定义,文化的本质,文化与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的要素、结构、功能及文化理论的系统方法,历史一文化类型学和文化发  相似文献   

5.
1994年作者曾在《哲学译丛》上发表了《转向时期的俄罗斯哲学》一文 ,现在这篇短文 ,是这篇文章的续篇。文章揭示了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哲学的基本走向以及当代俄罗斯哲学的特点 ,存在形态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了开阔视野,增加对国外学术刊物编辑和出版工作的了解,不久前,本刊编辑与苏联《哲学问题》主编列克托尔斯基教授,以“如何办好学术刊物”为题,举行了座谈。《哲学问题》是在苏联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性刊物,尤其在近年来的改革中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现在,它的读者不仅限于哲学界、学术界,也为文化界、新闻界所瞩目。在列克托尔斯基教授在我校讲学期间,本刊编辑部特邀他介绍了《哲学问题》办刊的情况。在座谈会上,列克托尔斯基教授首先介绍了他们办刊的指导思想。他说,面临改革,哲学杂志同社会遇到的问题一样,很严重,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要重新理解。哲  相似文献   

7.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和《哲学遗产》丛书编辑委员会,于1979年12月联合召开会议。《哲学问题》杂志主编 B.C.谢麦诺夫在会上强调指出,该杂志很注意阐明哲学史和文化史方面的问题,以及批判现代资产阶级的哲学思想。由于1983年将举行“哲学和文明”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世界哲  相似文献   

8.
普列汉诺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一位著名理论家。对他曾经提出过的“象形文字说”,人们历来都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苏联学者福米娜的《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观点》一书指责普列汉诺夫“保卫唯心主义的象形文字论”。罗森塔尔和尤金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也称普列汉诺夫“支持了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的象形文字论。”敦尼克等人主编的《哲学史》则说普列汉诺夫“向不可知论作了让步”。我国哲学  相似文献   

9.
在技术“社会化”与社会“技术化”并行的时代,技术与人类命运已经息息相关。“技术哲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已经愈来愈成为显学,其中分“国别”的技术哲学研究也备受学界关注。《苏联的技术哲学与工业化:历史·经验·启示》是一部对苏联(俄罗斯)的技术哲学和工业化以及二者之间错综复杂关系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刻分析的学术著作,实现了技术哲学理论研究与工业化应用研究的交叉融合,开拓了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边疆。该书对跨越320年以工业化为中心的苏联(俄罗斯)现代化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概括,着重分析了苏联时期,特别是在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经验和教训,是一部自然辩证法领域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0.
《光明日报》哲学副刊第119期(见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三日第四版)上发表了苍夫、金睿两同志的《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概括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一文(以下简称苍文).文章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只能用能动的反映论来表达,决不能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来概括的.因此,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来概括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同样也是不可以的,是唯心主义的,是歪曲了恩格斯、列宁的意思.读了苍文后,我认  相似文献   

11.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阐述上,通常都援引恩格斯《费尔巴哈论》中的经典论述。那么,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究竟是怎样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呢?众所周知,关于哲学基本问题(以下简称基本问题),文章首先概括地阐明:“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然后,文章就基本问题所包含的两个方面分别作了具体的阐述。恩格斯指出:“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什么是本原,是精神,还是自然界”,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这个问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 近年来,有关“中国哲学学科的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成为国内哲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本刊2 0 0 3年第3期以《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超越合法性问题》为专题刊发的张立文、张祥龙、张志伟、彭永捷四位学者的文章,《江汉论坛》2 0 0 3年第7期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反思与“主体性”重构》为题刊发的陈来、葛兆光、王中江等学者的笔谈文章,将这一讨论推向了高潮。而随后《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对相关学术文章的转载,则在学术界引起了更大的反响,使得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并已呈现向其他学科蔓延的趋势。2 …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为我国哲学界所熟知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是恩格斯在一百年前郑重地提出来的。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以下简称《终结》)一书的第二部分,恩格斯写道: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  相似文献   

14.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读《苏联社会哲学研究》专著王克千《苏联社会哲学研究》是李尚德教授主编并亲自参加撰写的一本专著,1994年9月初版。它是国家教委首批青年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获得广东省社会科学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当我们初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也许会...  相似文献   

15.
思想史研究     
主持人语《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的“思想史研究”专栏发表了刘笑敢教授主持的一组讨论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文章,主打文章即是刘教授本人的《“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刘教授所说的“反向格义”大致是指“用现代或西方的哲学概念来解说或定义中国古代经典固有的哲学术语”,这在当今中国哲学研究中已成为“不言而喻”的主流方法。刘教授以老子研究为例,述说了这种方法已使中国哲学研究陷入了某种困境,其原因“主要在于西方笛卡尔以来的dichotomy(对立二分)式的概念结构与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术语系统…  相似文献   

16.
一席勒于1794至1796年与成的《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现在被我们认为是一篇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总结从古代至当时的文学创作方法上的两大倾向的美学著作。但是,“创作方法”这个概念却是本世纪20年代与30年代之交才由苏联的“拉普”理论家们提出来的,它指的是用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某种原则。这个从哲学中借用来的术语,由于它词义上的宽泛性,涵义有些模糊,因此就造成了它的涵义在苏联学术界常常变化不定的情况。尽管如此,“创作方法”这一术语还是流传了开来,现在不仅苏联和我国的文艺理论中使用“创作  相似文献   

17.
以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知觉记忆”、“意识流”、“绵延”、“时间记忆”等生命哲学概念为理论线索和依据来解析法国艺术家米歇尔·布拉齐视觉艺术作品;同时也用当代实验艺术的视觉传达角度来反证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文章选取了艺术家米歇尔·布拉齐的《柳橙皮雕塑》、《喷泉泡沫》等几个装置艺术品进行剖析和阐释,推导其创作中的生命哲学,死亡与生命循环,时间流的存在与延绵,空间与共生能量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①中第一次谈到了“美的规律”。至少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这一问题始终是苏联美学界一直在讨论的课题。不论是“自然派”还是“社会派”对这一问题都无系统的看法,他们的论述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观念体系:前者只是把  相似文献   

19.
《哲学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林邦瑾同志的文章——《“矛盾”命题的无矛盾形式》(以下简称“林文”)提出:形式逻辑有一个狭隘界限,它不能满足辩证思维的需要,因而必须构造辩证命题的逻辑形式来突破形式逻辑的界限。同年第六期、第十一期《哲学研究》继续载文,对这种辩证的逻辑形式应当怎样表达展开讨论。本文仅就形式逻辑是否妨碍辩证思维这一根本问题谈点与林文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本刊1995年第2期发表了陶德麟、欧阳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构架·思路·方法》一文,在按语中曾表明发表此文的“目的在于广泛征询意见,听取同行们批评,以助这个研究纲领更为完善。”此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新华文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动态》、《长江日报》等报刊作了摘要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本刊陆续收到了一些评论此文的文章,这些文章普遍认为此文“极其鲜明地提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其高度的综合和深入的理论分析,给人们展开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广阔的理论空间,开拓了跨学科研究的问题域”,“是集历史感与时代感于一身、把理论思维与时代脉搏较好地结合在一起的好文章”,“其中提出的问题、解决的问题、遗留的问题,都富有启迪性,值得深入求索,认真探讨”。同时,来稿还对此文中提出的问题发表了许多讨论性和建设性的意见。我们认为,在学报上本着“双百”方针的精神对重大理论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是极为有益的,对帮助《视野》一文的作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究也大有好处。为此,我们特发表中国人民大学萧前教授和杨耕博士、北京大学王东教授、南开大学陈晏清教授、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黎德扬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李步楼研究员的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