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恶搞”作品经互联网传播,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也引起舆论的广泛讨论,“恶搞”现象广受关注。网络传播是大众传播的方式之一,而提供娱乐,是大众传媒的功能之一。在这场以“恶搞”为代表的全民狂欢中,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得到彰显。但同时,娱乐应有限度,“恶搞”需要引导。  相似文献   

2.
赵健铮 《中华魂》2013,(10):28-29
《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30岁以下比例占58.2%。青年已经成为网络用户中数量最庞大、使用最活跃的人群。如何适应网络时代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将"利用网络开展团的宣传引导工作"转变为"开展团的网络宣传引导工作",成为摆在共青团宣传思想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消费主义思潮围困下,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呈现新的样态特征,呈现出一定的行为动机的庸俗化倾向、内容择取的娱乐化偏向及产品形式的符号化转向。当代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容易从多元文化观念入侵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市场,符号价值营销消解青年网络文化消费主体性,以及媒体舆论过度介入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决策。分析影响青年网络文化消费的多重因素,引导青年网络文化消费健康发展,应坚持以思想引领为宗旨,以完善内容供给为手段,以主体素养提升为目标和以空间治理为保障,提出对满足青年文化需求和激励其成长成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年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模式、交流方式、娱乐形式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网络在给青年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应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进行正确引导,倡导网络文明,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现有研究多以网络成瘾或网络的消极影响为研究目标。现有研究很少探讨网络使用对大学生生活的积极影响,不同的网络功能、上网时间、网费、年龄与性别等都可能是影响大学生知觉网络积极影响的重要因素。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网络新闻、网络聊天与网络娱乐(看小说或电影)可以正向预测网络使用受益,但是年龄与性别两个人口学变量可以负向预测网络使用受益。同时,研究也发现网费、年龄、网络游戏与网络聊天可以正向预测网络使用的消极影响。网络功能对大学生知觉网络影响有重要意义。大学教育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新闻与网络娱乐功能,回避或限制他们进行网络游戏或网络聊天。  相似文献   

6.
就无锡地区医院青年接触和利用互联网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网络文化对医院青年的影响.从调查得知,无锡地区医院青年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较高,使用网络更为理性,网络文化对医院青年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政治观点等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对医院青年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对社会的渗透日益深入且全面的今天,青年通过网络参与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时代趋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治理过程中,青年借助网络工具自发组织起来,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实现了从以前在官方组织引导下通过传统途径参与到主动运用互联网平台自发组织参与的创新。当前,青年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专项管理缺失、社会信任度不高、发展性供给保障不足等问题。伴随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青年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激发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需要从完善专项管理、转变观念态度、增强资源供给三个方面寻求破困之道,从而助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上网并非都是为了学习,更多的则是为了人际交往、娱乐消遣、寻求刺激和精神寄托。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倡导网络文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动机、性心理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特点,对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克服网络心理问题从学生、学校和社会诸方面提出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9.
“恶搞”是2006年中国互联网文化的一大气候特征。在网上广泛流传的各种恶搞行为、作品使网络娱乐变得更加多元。恶搞成风的动因是草根娱乐的兴起、传播权的位移和个人电脑技术的普及等。这既反映出当前网民日益提升的传播意识和网络使用技能,也揭示出他们在传媒素养方面的突出问题,而推行互联网素养教育就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健身娱乐产品在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消费行为及其传染机理,以健身娱乐产品互联网消费传染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健身娱乐产品在线口碑的调查,基于其网络特征应用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的SIRS方法,分析在线口碑传播对健身娱乐产品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不同消费者在互联网消费传染过程中不同的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在线口碑传播对健身娱乐业的互联网消费传染行为有着正向促进作用,且对不同类型消费者的促进作用不同,从而找出健身娱乐产品销售量增长的关键人群与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基于不同类型的传播者所展现出的不同消费特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作为一种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它对于网络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人们在日益接受物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对物联网结构中存在的安全威胁也在渐渐关注.本文通过对物联网概念的了解,深层次分析物联网的体系结构,针对物联网结构中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中存在的安全威胁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通过互联网下载、上传、传播文件、图片、软件变得愈发容易.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对著作权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同时又能实现社会公众利益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对网络著作权理论和我国网络著作权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建立一种网络著作权的严格保护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陕西青年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研为依据,分析当前陕西青年的思想现状,为进一步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依据,并就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充分发挥青年的作用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新闻评论以其交互性、开放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区别于传统新闻评论,具有舆论监督、道德评判、促进社会文化传播等功能。互联网时代,网络新闻评论作用巨大,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的加强引导和管理。“三贴近”和媒介的“议程设置”是其引导的原则和方法,政府的管理、国家的立法以及互联网的自律是其有效的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网络社会化、社会网络化对社会生活影响巨大。通过对2013年33件网络舆情典型事件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发现:时间上,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较快;类型上,不同类型事件曝光速度不同;回应时滞上,政府基本能及时回应;回应状况上,政府回应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特征依旧明显;回应主体变化上,政府回应类型化趋势较为突出;回应策略上,政府回应多元化特征较为明显。对此,应注重研究周期性的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处置能力,构建系统化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通过具体案例实证分析的方式研究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现状,有利于提升我国政府回应和引导网络舆情事件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产、生活以至观念,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也对专利、商标、著作权及商业秘密等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了一系列冲击,比如:互联网使得知识产权法律特征产生变异,专有性、地域性变得不那么清晰;知识产权纠纷的司法处理和管辖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应认真研究和考察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以采取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版权侵权现象日渐增多,涉外网络版权侵权的法律适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学界和司法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涉外网络版权侵权的法律适用,除了要受到一般侵权领域法律适用理论新发展和新突破的影响之外,还须要结合网络环境下作品传播的特点,考虑符合实际需要的法律适用方法。较为务实的做法应该是:采取扩大解释侵权行为地法的原则,同时,应重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的技术创新机会具有时效性、平等性和优化性的特点。网络时代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技术创新机会。要想在网络时代成功利用技术创新机会,需要以合作创新作为保证,以虚拟技术创新作为先进模式。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折射出改革阵痛与体制弊端,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耦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直接诱因离不开信息的广泛传播.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是形成网络舆情的导火索,随着越来越多的有关群体性事件正面和负面的网络信息传播形成网络舆情气候,群体性事件升级演化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形成网络舆论.公共话题上的聚合、公共舆论场的形成、意见领袖的引领、媒介间的议程互动等分别提供了网络舆情向舆论转化的前提条件、重要平台、引领者及催化剂.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民意,执政者必须更新执政理念,适应网络化生存,尊重网民自由表达权;适时引导网络舆论,塑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度干预,确保国家舆论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上网费用的高低成为了人们热论的话题。对于中国的上网费用到底高不高,目前的收费是否合理等问题,人们的观点不一。应用微观经济分析的方法,通过模型定量地描述上网费用问题,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的理解上网价格的制定和其背后的经济因素。本文借鉴并发展了公共物品的Ramsey-Boiteux定价模型,分别通过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得出结论:政府的干预在现有电信市场环境下提高了上网价格。此外本文还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该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初步证实了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