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耿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109-113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社会分工影响人性这一问题上做出了广泛的讨论,他们肯定从事读书、农耕劳动等职业有利于保持人们的善良本性,而当官、做工匠、从商则给人性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他们还看到社会分工对人性影响的相对性,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人性的可塑性和个人修养也是影响人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杨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5)
社会分工在实现社会和谐中的作用一直为思想家所关注.社会分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条件,这是因为社会分工制约着各种社会关系,制约着社会结合的方式并促进着社会结构的优化.在社会分工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共同体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周淑蓉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5):41-44
现代中国在西方人权意识的影响下,广泛重视个体生命价值,女性人性意识开始觉醒。现代女性文学大胆表现女性作为人的自然性一翼的被压抑、被扭曲、被毁灭的人生现实,表现女性觉醒后的人性要求,强烈呼唤女性人性自由,这对女性争取自己作为“人”的权利和价值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女作家审美观念的现代性,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4.
杨芳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2):27-31
社会分工在实现社会和谐中的作用一直为思想家所关注。社会分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这是因为社会分工制约着各种社会关系,制约着社会结合的方式并促进着社会结构的优化。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分工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来探讨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作为作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和价值追求,人性的发展与完善是其核心内容.以人性理论的学理分析为切入点,在梳理中西传统人性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础上,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维度深入探析了和谐社会的人性坐标构建;以和谐社会的人性价值实现为归宿,分别从以人为本、人性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三个层面,逐级论述了和谐社会建构的人性价值实现的实践依据、基本途径和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的人性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革命的理论,更是构建社会和谐的理论,革命和斗争旨在实现和谐。从马克思关于人性的劳动本质论、社会关系决定论和需要本性论三重概括中可以厘析出人性的四大要素(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理性和道德性)和由此决定的四种能力(生活热情力、社会认同力、理性调控力和道德奉献力)。热爱劳动、善于共处和追求高雅是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7.
林兴初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3):80-83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而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缺的不是国家的政策支持,而是欠缺承担新农村建设任务主体的新型农民。因此,要通过国家的外化(政府的理性推动)与农民的内化(农民的情愿自致)的有机结合,使农民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追求理性发展的且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现实而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涂尔干(1858-1917)是三大古典社会学家之一,不可避免地独成一派,为社会科学奠定基础。19世纪是一个社会剧变时期,近代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确立,它改变了旧有的社会模式,《社会分工论》发表于1893年,在此书中,涂尔干进行了社会发展规律这一宏观体系的思考,也可以说是社会如何转型为现代的问题的一个探索。 相似文献
9.
吕周聚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6):41-45
由于受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钱钟书对人性的认识与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的人性论有了本质的区别。他自觉地运用这种现代思想来剖析、表现复杂的人性,知识分子形象的选择、讽刺批判手法的运用,无不与其对复杂人性的深刻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自萌芽初期具“满天星斗”表征,渐趋多元一体特征。据古代多语种文献所记载之地理时空维度观古代“中国”与中华文明型塑历程,中原王朝统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系列措施,古代“中国”渐成各民族文化融合、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周代以降,文献所载地理时空概念的“中国”,有“中国”“中原”“四海”“九州”“十二州”“五服”“王畿”之称,随地域版图不断扩张,族群文化多样性特征较为显著。另外,从族群、族属、族类等以自然人或族群为基准的各民族有“华夏”和“四夷”之称。兼容并蓄、博大深邃的中华文明型塑历程,是中国古代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往互鉴史实具象的共同历史记忆与表象。多元一体、包罗万象的中华文明在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11.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创作于西方国家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来说,或多或少地可以作为借鉴。社会团结及其两种类型是该书的主线,作品深入讨论社会团结的类型特征、历史转变和社会团结的精神基础、法律保障及其威胁因素,展示出涂尔干对社会整合与和谐的终极学术关怀,这对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劼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男女两性是人类这一整体的两面,既有统一性,也有矛盾性,单纯从女性的角度来谈女性的发展是不完全的。历史上对女性的种种文化限制是不公正的,但客观目的是男女的极化,过度强调了两性完成自己的性别职能,同时也使生理差异异化为社会等级差异。西南地区各民族虽然广受儒家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但其男女有别也有自己的特点。生殖干预技术的出现及人均寿命在20世纪后半期的快速增长,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念,但近年来发达国家和我国北京、上海等地的人口形势其实已经在暗示着,我们必须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协调男女两性的角色。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社会对人们生育意愿的前瞻性保护。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与女性社会分工变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园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5):46-50
信息社会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崭新观念的世界和技术的不断改革,既为女性带来了机会又带来了挑战,并且也将深刻地影响劳动的性别分工.这里试图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分析它给女性社会分工带来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王磊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19-21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学家的分工思想,它最早萌发于马克思中学毕业时期,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此后,这一理论逐渐走向成熟。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不仅超越了以往经济学家的研究视域,而且形成了唯物史观分工理论的研究方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5.
蒋晓雩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04-107
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历史来看,一方面,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发展必然带动新的社会需求,新的需求必然细化社会分工;另一方面,细化的社会分工产生新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新的职业和工种,必然拓宽了设计领域,推动设计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廖前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4):76-7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和谐社会,全面实现人劳动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环节。劳动和实现劳动的价值是劳动者的天赋权利,谁有劳动能力,谁就有义务工作。让和谐社会接纳更多热情工作的劳动者,是国家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7.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二震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3,40(1)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期间经过古典阶段、新古典阶段和新贸易理论阶段,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古典、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揭示了贸易互利性的“双赢”理念,并解释了产业问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并将贸易分工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但是,新理论与传统理论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对贸易分工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进行评述,对于纠正学术界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某些“误读”,并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业已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实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经济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4):506-5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经济新闻报道要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就应该在报道中贯穿人文关怀的报道理念,对人文关怀作出新的追求:站在人的视角关注经济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关注人的精神伦理道德,在传播经济信息过程中把经济活动向人性化的层面升华。 相似文献
19.
50年来我国史学界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敏桥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2):149-152
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没有间断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问题的研究。有的人试图弄清楚恩格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理论的真正涵义,有的人则直接质疑这一理论本身,更多的人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古代历史的研究。但是,至令人们在许多相关问题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因此,围绕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势必还会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素梅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21(5):50-52
和谐社会既包含社会关系的和谐,又包含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社会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其中社会阶层结构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构建和谐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