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试题请从下面的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其一,然后按要求作文。我们得到过社会的关怀、集体的温暖、父母的抚爱、老师的培育……我们得到过太多的理解、关心和爱护,我们也想并尝试着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是一种付出,关心是一种奉献,关心是一种美德,让我们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做起,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做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关心他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1.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2.字迹工整,书写清楚(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奖励2分)。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姓名、校名、地名。朝阳出来了,湖水为…  相似文献   

2.
犹太流散文学的流散性是指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犹太人被迫或主动的迁徙主题,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种族与文化的跨界、交汇、认同、冲突、变化、调整、适应、对抗、稳定与失衡等流散文化形态,带有既离散又聚合、既内在又外在于犹太文化与宿国文化的双栖或多栖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坚忍的民族性;不可避免的变异性、混杂性、融合性;双向排异性、依附性;同化与反同化的矛盾性、两难性、失根性等。有关这些流散性特征的讨论,对全球流散时代不同国家、民族处理和调整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弜,彊也。从二弓。其两切。”音义和现代汉字的“强”相同或近似。《康熙字典》引《说文》:“彊也,弓有力也。”《集韵》:“弓彊貌。”《华阳国志》“世号白虎复夷,一日板楯蛮,今所谓‘弜头虎子’者也。”如果弜字从二弓会意,读为彊(强),“强头虎子”又是什么意思呢?实际是从《说文》以来弜字的音义已经(讠为)误了,我们从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它的形义来源,纠正历来字书关于弜字音义解释的错误。弜为比初文,比头虎子,犹双头老虎。甲骨文、金文都有大量的弜字形体和句例,今将其形体选摹若干于附图(一)中。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弜,彊也。从二弓。其两切。”音义和现代汉字的“强”相同或近似。《康熙字典》引《说文》:“彊也,弓有力也。”《集韻》:“弓彊貌。”《华阳国志》“世号白虎复夷,一曰板楯蛮,今所谓‘弜头虎子’者也。”如果弜字从二弓会意,读为彊(强),“强头虎子”又是什么意思呢?实际是从《说文》以来弜字的音义已经伪误了,我们从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它的形义来源,纠正历来字书关于弜字音义解释的错误。弜为比初文,比头虎子,犹双头老虎。  相似文献   

5.
关于周原出土的H11:1、H11:82、H11:84、H11:112四片甲骨的族属,学界大致有三 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周卜辞,具体说就是文王卜辞;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商卜辞,或认为是 帝辛卜辞,或认为是帝乙卜辞;第三种意见认为:这些卜辞具有商周两族的甲骨特点,是商 王帝辛为册封周方伯这一典礼所进行一系列占卜的卜辞,受封的周人把帝辛的占卜用周人的 语言记录下来,契刻在周人甲骨上。我们认为之所以造成分歧是缘于各家对甲骨文文辞的不 同理解。本文讨论了这三种意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四片卜甲具有两属性,从辞主方面 看,它是商卜辞,是确实的帝辛卜辞;从卜法传统看,它又是卜辞,周是确实的文王卜辞。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的断代分期,是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一环。一九三三年,著名甲骨学家董作宾先生发表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他把甲骨文分作五期。这是他对甲骨学、商史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因为“从此凿破鸿濛,有可能探索甲骨文所记载的史实、礼制、祭祀、文例的发展变化,把对晚商各朝的历史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所  相似文献   

7.
岐山周公庙遗址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关系到遗址性质、年代的探究,受到学术界及公众的关注。仅就已发表的四片考察,可知其中有的肯定属于西周初年,并可能与周公旦有一定关系;有的以“周公”为卜问主体,虽不能证明即周公旦,但也属西周早期。总的说来,卜甲的各方面特点都类似岐山凤雏卜甲,后者正是西周早期的。  相似文献   

8.
流散文学兴起于20世纪,在21世纪初成为热点词汇,它在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舞台上从边缘走到中心的过程是全球化语境下各种文化接触、融合、冲突、重塑等重要事实的表现和反映.梳理流散文学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关系对考查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有样本意义,从中可见流散文学已经不再是边缘文学样式,而是统一在多元化和带有世界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中,成为当今世界文学的主流之一.  相似文献   

9.
甲骨占卜作为卜辞文学传播的主要途径,具有行为艺术仪式化的显著特征.其根源在于先民的笃信先兆,方式为“半天启半人为”,以龟灵观念为指导进行选材,具有复杂规范的占卜程式,反映出的根本内涵为殷商时期巫教的盛行.  相似文献   

10.
释“一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南唐后主李煜这首《浪淘沙》词中的“一晌”,注家多注为“片刻”,笔者未敢苟同。“一响”固有“片刻”之义,于此却未为贴切。若释“一晌贪欢”为“片刻贪欢”,此连上句“梦里不知身是客”,意思即为:我做梦糊里糊塗竟不知我现在已是亡国贱俘(客),居然在梦中还当了片刻皇帝,又贪了片刻之欢。此解不能说完全讲不下去,但它未能突现李煜亡国后那种厌见春花、厌见秋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的无比哀伤恨怨之情。而且,还给人个错觉,好象此刻的李煜还不是“往事只堪哀”(《浪淘沙》)——深悔自己早先那种已造成亡国后果的贪欢荒淫;而是眷恋它——极嫌其梦之短,其欢之暂(才  相似文献   

11.
巫史传统是卜辞文学在殷周时期得以实现其社会性接受的精神内核,主要以神灵观念为根源,以通灵意识为途径,以巫术崇拜为表现,以吉美乐生为特征。深入分析卜辞文学接受的巫史内核,进而探究卜辞文学的传播与接受环节,是卜辞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作为在中国长大,后落户美国的流散作家哈金,当面临两栖身份的文化矛盾时,他选择用“他者”的眼光看待和想象心目中的中国,用自己的童年记忆来代替集体无意识,并基于这样的立场来表达一个“流散”知识分子的民族根基感,以求找到精神归宿,实现个人价值。哈金的“中国想象”具有人文体验性、艺术创造性等特点;但同时亦存在个人想象与集体记忆的落差、流散身份与本土生活的隔膜和外文写作之于他国读者期待视野的迎合与误读等局限。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命辞的几种常见形式及其变化形式的描写分析,支持了命辞的性质是问句的传统看法.同时,对对贞形式的命辞提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黑人音乐是全球化时代的流行文化,更是流散黑人的灵魂。黑人音乐在生成过程中以音乐的形式记载了流散黑人的种族经历,表达了他们的非洲记忆。黑人音乐在西方社会呈现的双重意识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反映了黑人音乐在产生、发展与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困境和张力。因为西方社会的单一文化特性强调催生了当代流散黑人的认同意识,但黑人音乐的复杂性与混杂性又决定了它在流散黑人的认同性建构上的"拱形"非洲主义,既疏离于西方社会寻求精神家园的异质与回归,又并非真正回归非洲主义,表征为一种认同过程中的乌托邦主义。  相似文献   

15.
一片叶子     
  相似文献   

16.
民族性问题是当代流散文化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流散文化理论消解了传统的民族和民族主义概念,建构了民族的新维度,即混杂性、文化间性与政治解构性.斯图亚特·霍尔作为当代文化研究理论家,提出了新民族性的主张,并将电影叙事看作新民族性的表征,体现了当代流散文化理论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7.
一片秋叶     
我有个梦想,想要画一个圆。圆是世界上最美的图形,它构造了许多最美的东西:太阳是圆的,大地是圆的,露水是圆的,我的树干也是圆的。我渴望画一个圆,可我那条曲线叶脉却总不能首尾相接而成为一个圆。我这个梦伴我由嫩绿到翠绿,再由翠绿到枯黄。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流散者因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既无法孤立地拒绝同化,成为与美国社会隔绝的中国人,也无法真正地亲近美国社会,成为与之相融的美国人。因此,他/她们必须主动地转换这一尴尬的认同处境,勇敢地跨越中美文化边界,积极缔造一种崭新的、独特的、混杂的自我空间,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家园,并藉此来安放自己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蛙声一片     
清明前后,乡下是最热闹的,不是人闹,是蛙。太阳还在山上挂着,田野里的青蛙便开始叫起来,这一叫,便要叫到晨光初现才会渐次消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的意境,在夜里最能拨动人的心弦。我家前后都是田,吃过晚饭后,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印度共有四次大的移民潮:第一次是在17世纪以前;第二次产生于18世纪的西方殖民地时期;第三次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四次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四次大的移民潮,导致印度有两亿多人口分布在六大洲100个国家.印度流散小说艺术地反映了印度移民的历史变迁和生活境遇,对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杂交同化、兼容并包进行了形象的艺术展现,在国际文坛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地位,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