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代”的时代——关于“代际”理论的手记之一》(下简称“手记一”)一文中,提出“代”的时代已经到来,并对这种“代”的时代作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那种大开大合的历史类比法,比如将“代”视为超越“血缘”与“阶级”的人群划分。人群的划分,尽管有不同的方法,但是“人以群分”却是人类的基本生态。就象阶级的划分并不否认人类的其他生存方式一样,“代”的划分亦是如此。在“代”的时代,理论所强调的是青年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周明 《炎黄世界》2013,(2):39-41
我今生难以忘怀发生在40多年前的一段动人的故事…… 在人类生活中,有一种最真挚、最深沉、最崇高、最圣洁的情感,那就是母爱。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冰心笔下的母爱,不仅是血缘亲情之爱,而且包含着以母亲之心关怀子民众生。她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冰心与五个孩子的故事,是我今生难以忘怀的发生在40多年前的一段动人的故事……每到传统的节日春节,冰心老人家里总会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来拜年。每当冰心老人身体不适或生病住院时,总会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捧着鲜花到医院亲切慰问老人。  相似文献   

3.
"愤怒的青年"婚姻模式多为"富家女爱穷小子",这类婚姻往往成为阶级斗争的战场。斗争的一方是出身低微的男青年,他们希望凭借婚姻进入中上层社会,但又对妻子所代表的中上层社会满怀敌意。斗争的另一方是受虐的女青年,她们成为"愤怒的男青年"阶级提升的工具、阶级斗争的替罪羊。这些女性之所以选择这种婚姻,承受其带来的痛苦,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其阶级愧疚感。  相似文献   

4.
人类基因组研究告诉我们,"十全十美"的基因组是没有的,每个人都携带着或多或少或显或隐的有缺陷基因或疾病基因。因此,每个人都是"病人",只不过存在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区别罢了。疾病是患者的不幸,更是人类共同的不幸。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疾病却被人为地附加上道德、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含义,甚至成为一种政治手段或阶级、种族压迫的  相似文献   

5.
城市居民社会网络的阶层构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一、研究主题与文献回顾  作为探讨社会结构的两种不同范式 ,社会网络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是相互对立、相互替代抑或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 ?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 (Mitchell,1 969:1 - 5 0 ,1 973:1 5 - 36;Blau ,1 982 :2 73- 2 79)。社会阶级阶层被界定为人们在不同位置上的分布。这种位置研究方法将社会描述为由相互隔离或断裂的、彼此不联系的、具有不同利益和拥有不同资源的群体组成的结构。阶级分析将财产、权威和技能视为不同的资源 ,并用它们来界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界限 (Wright,1 997)。与此相比较 ,以网络分析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6.
在审美时尚与社会阶级关系研究史上,社会地位衍生审美时尚是最为悠久的模式——财富赢得了荣耀,个人受尊敬的程度与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有关。为了让别人对自己的财富留下印象,财富就必须以金钱力量的形式显赫地展示出来,它要求个体参与夸示性的(浪费的)消费。时尚不是社会地位的来源而只是社会地位的表现。人类文化思想史所表明的相反方向却是:“文化”必先已含有超越特定阶级的全社会公共价值,而后才可能成为阶级争夺的对象。在这类现象  相似文献   

7.
经济收入问题,从来就是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分析中一个重要的内容,特别是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我国社会原来意义上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阶级关系已不是剥削性的,而是差别性的,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收入的分析,对于理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并进一步进行社会分层,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术界对于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认定还存在较大分歧:陆学艺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认为,一个“洋葱头形”现代化社会分层结构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已现雏形;而李慎明主持的“当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则认为,我国已经形成了“两个阶级三个阶层”的“类金字塔形”社会结构;孙立平则认为,我国当前社会结构呈现为贫富差距很大的“蜡烛台形”。  相似文献   

9.
法学理论更新是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即:传统的法学理论已和生动活泼地发展着的社会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如,许多法学教科书上说,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试问: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不存在的情况下,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呢?书上说,法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请问:我们的交通法、环境保护法、食品卫生法等等,是哪个阶级与哪个阶级斗出来的呢?书上还说,法律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也请问:如果用这种观念去理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城市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我们认为这种考察存在两个充满张力的内在逻辑维度:第一种逻辑是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出发,建立在分工、交往、所有制等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历史逻辑;第二种逻辑是立足于资本主义批判,对城市经济和政治进行批判的批判逻辑。在历史逻辑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城市视为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文明形态,客观上高度肯定城市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并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将这一思想发展完善。而在批判逻辑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演进来说明城市发展,将城市视为私有制的产物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从而在价值和道德维度批判资本主义城市的弊端。两种逻辑对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阶级分析的两种方式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阶级“高于一切”的分析方式。《共产党宣言》的分析重点是两个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以及他们之间的剥削性生产关系。文中提出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架构最终将会简化为阶级对抗 ,促使经济利益归一及引发政治斗争 ,并促成工人阶级的诞生。此外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关系将变得越来越明显 ,并结束了诸如宗教、家庭、年龄、性别及民族等等的其他关系。随之 ,阶级斗争将会加剧 ,并引发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的著作使阶级成为社会科学的议题。在马克思以后…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文化交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交流的时代,文化交流亦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它促使中国从过去单一的历史时间的思维隧道中走了出来,进入了一个广阔的与世界交流和接轨的新纪元。正是在这种情景中,如何对待和进行文化交流,成为人们经常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其实,文化交流就是一种“通”,按照中国古人所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变通”过程,所谓“一合一辟为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也。而在中国文化中,这种“通”又无不与“同”相…  相似文献   

13.
嫉妒:一个社会的“囚徒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嫉妒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学根源。嫉妒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赫·舍克在《嫉妒与社会》一书中写道:“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在所有的文化发展阶段,在大多数的语言里,并且作为相互有很大差别的社会里的成员,人类已经认识到了他们生存当中的一项重要问题,并且把它作为有些特殊的事物强调出来,这就是嫉妒和遭到嫉妒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经典党建实践,与后革命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青春党建",形成了一种历史的多维张力。这种张力既是党建传统的延续,也是新传统的开创,是历史连续性与历史阶段性的统一。作为这种"敢为人先"探索的主体,浙江嘉兴的"青春党建"工程根据后革命时代去政治化、去神圣化、世俗化的实际,在对党外和党内青年群体的培养重点、活动方式、活动载体、活动内容方面作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在理论上深入探讨这一实践,对于保持党的青春活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彰显其存在的不足以求在后续实践中改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殊途异类”:当代中国城镇中产阶级的类型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中国社会的制度转型过程为背景来分析中国中产阶级的社会功能。作者根据"再分配→市场"转型的二元分析框架,按照"社会结构—阶级经历—阶级认同—阶级性格特征"的逻辑,对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做出"内源—外生"的类型化区分,并基于2003年CGSS调查数据,从"代际延续性"、"政治意识"和"消费意识"三个方面讨论了两类中产阶级不同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功能,从而提供了一种分析当代中国中产阶级分化的类型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交往“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听人这么说,21世纪是个张扬人性、强调个性的时代,人际交往应该不拘一格,许多陈旧的为人处世的法则已无法规范人们的行为了。笔者以为,张扬人性,强调个性充分体现了一种尊重自由和尊严的时代精神,应该说是社会的进步。不过,世间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倡导自由,尊重个性并非不要“方圆”,只要人类社会延续一天,就必然有与之相应的人类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球关节娃娃是一种高端玩具娃娃,近年来在大都市里逐渐风靡。"养娃族"是一群受ACG审美影响、具有一定经济水平、在网络上群集的小众群体。"养娃"的行为源自个体对理想自我与理想客体的心理需求,反映了当前社会对身体美学的推崇与"颜值经济"的兴盛。而其"圈子"存在的多重矛盾性是当代青年在"独特性"与"大众化"间徘徊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日本的青年研究成果为参照系。希望通过这一学术平台对青年现象的起源与发展、意义与本质做若干探索性的思考。以代际现象呈现的青年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特别是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实。社会的近代化需要有超越个人经济利益、家族与阶级利益的具备社会公共性质的年龄群体,在现代化过程中更需要具备超越现存社会构造有革新精神的社会群体,这就是青年现象。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现象,青年的诞生与发展、青年作为代际现象的存在意义在于其时代的公共性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共性的理解、即全社会最大利益的需求的认识,形成了还未被经济利益、阶级构成、职业分工所分割化的、作为历史主体的青年一代的政治使命。  相似文献   

19.
弗洛伊德在研究人类文明起源问题时,注意到禁忌的文化意味,而这种禁忌的主要根源就是对于身体——首先是对于性本能的崇拜与困惑。实际上,人类文明的起源离不开人类对于自己身体的体验与反思,我们甚至可以说,当身体不再仅仅作为肉体而是作为一种特殊文化意象的时候,人类文明才开始露出曙光。人类对于身体的自觉,赋予身体不同的文化意味,并以人伦的形式制约身体,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  相似文献   

20.
退休在家,免不了要为处理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的矛盾纠纷说说话。时间长了,我似乎找到了某种诀窍。人们也半开玩笑地送我一个雅号———中庸之道。其实,中庸之道也是道,稀泥还得有人和。一般来说,人们的行为有适当、过度、不及三种状态。解决矛盾,协调关系,只能不偏不倚,但更多的时候是采取折中调和的态度,亦即“和稀泥”。譬如对待家庭纠纷,通常不易分清谁对谁错,很难弄出个子丑寅卯来。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是因为在家庭血缘相系,看重的是血缘亲情,即使分清了孰是孰非,也还是“血浓于水”。在这种情况下,不取中庸之道,又能说些什么!当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