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雷 《东岳论丛》2012,33(1):127-132
唯美主义作为审美现代性的初始话语形态,与生俱来地存在着颓废与享乐、否定与肯定、高雅与通俗并存的内在悖论.中国现代性发展的滞后性与特殊性以及“老上海”租界身份的微妙性等深层次社会历史文化因素,致使唯美主义在“老上海”的“理论旅行”中发生了享乐大于颓废、遁逸多于批判等消极性理论变异,某种程度上,“海派唯美主义”是一朵不合时宜的艳丽的“恶之花”.  相似文献   

2.
由于对当时资本主义的腐朽和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种种罪恶感到愤慨而又无能为力,王尔德接受了起源于法国的唯美流派的文化思想,认为艺术的"美"可以抵消社会生活的丑恶,成为英国唯美主义流派的积极的倡导者.他的主要观点有三点一、艺术应该游离人生.二、艺术本身就是目的.三、艺术先于生活.王尔德对唯美主义的探求拓展了美的领域和艺术表现的范围.但是唯美主义有其片面性,真正的艺术的"美"是不能与思想、生活绝缘的.  相似文献   

3.
《琼州学院学报》2015,(3):52-56
唯美主义作为一场不连贯的运动,并没有统一的理论纲领,各代表人物之间的观点也并不完全相同。《莎乐美》作为一部形式完美和充满着唯美主义颓废色彩的天才剧作,既是唯美主义领军人物王尔德的代表作之一,又被视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经典作品。通过对《莎乐美》的戏剧题材取材、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可以窥探到唯美主义强调艺术自主性,与生活无关;致力于诉诸有意味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塑造唯美主义精英概念化身的人物形象来表现其独特的审美方式;试图在与理性的对抗中确立美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以现实主义的文学规范和艺术标准去评估中国现代小说的历史价值,对唯美主义作为写实主义传统中的"异质话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艺术性"上的共识、"反传统"中的共鸣、"崇尚美"中的共性等三个方面.考察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并非要抬高唯美主义的历史地位,而是要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轨迹,恢复其多元型的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5.
要全面理解唯美主义的内涵 ,首先 ,要分清其指涉范围 ,是就文艺创作思潮而言的 ,还是就文艺研究方法提出的 ;其次 ,在此基础上 ,需进一步明确这一范畴的意指重点 ,是就文坛的一种创作原则而言的 ,还是专指某一时期特定的审美追求 ;最后 ,应对其内涵所包含的几个层次逐层剖析 ,指出其与形式主义、审美救世理论和颓废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把握其核心与实质。惟有如此 ,才能真正理解其涵义。同时 ,在将该范畴运用于文学评论时 ,也要在其内涵限定的范围内正确使用 ,并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否则“唯美主义”这一范畴就会被用滥用乱 ,失去其原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赵鹏 《社会科学家》2012,(6):122-125
1920-1930年代的上海是20世纪中国最具现代性的都市,工商业的繁荣、文化出版业的兴盛和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盛行建构起了属于上海自己的海派都市文化语境。这里既是充满声色刺激的乐土,也是病态颓废的本源。审美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融入到文学、电影、绘画、广告等各种艺术形式中,上海唯美主义思潮就在这种追求颓废与享乐的都市文化氛围中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拉斐尔前派诗歌对唯美主义的开拓:一、拉斐尔前派丰富的诗歌创作为英国唯美主义的发展和兴盛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二、拉斐尔前派通过诗画结合,丰富了唯美主义形式美的表现技巧;三、拉斐尔尔前派"灵肉合致"的思想,丰富了唯美主义对"美"的表现手段.同时,以王尔德作为切入点,论述了拉斐尔前派诗歌对唯美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假如认可费瑟斯通日常生活审美化三个层面的说法,唯美主义倡导向艺术看齐的生活观念,便可视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值得考究的另一种先驱.这无论是学界多有议及的佩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生活观,还是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特别是G. E. 摩尔的以美为善的生活追求,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知识界多有传布.西方理论和中国本土文化的互动,由此也成为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唯美主义渊源追溯的一个标识.但是,资本联手审美,究竟能否带来古典美学所期许的心灵自由和解放,抑或势将导出新的意识形态控制?或许任何一种非此即彼的立场选择,都会显得言不由衷.  相似文献   

9.
要全面理解唯美主义的内涵,首先,要分清其应用范围,是就文艺创作风格而言,还是就文艺审美功能而提出的;其次,需进一步明确这一范畴的意指重点,是就文坛一种创作倾向而言,还是专指某一时期特定的审美追求;最后,应对其内涵所包含的几个层次逐层剖析,指出其与形式主义、审美救世理论和颓废主义的区别与联系,把握其核心与实质。文章还认为在将该范畴运用于文学评论时,要在其内涵限定的范围内正确使用,并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唯美主义”这一范畴就会被用滥用乱,失去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诗歌在外国诗歌的影响下摆脱中国传统诗歌的历史;其实,中国新诗的历史也是中国新诗不断唯美化的历史.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显在运动中,中国新诗始终涌动着一股唯美主义的隐在潜流.唯美主义因素的不断作用,使得中国新诗在"为人生"与"为艺术"之间获得一种较为合理的张力,从而也使得它没有成为纯粹的宣传工具,并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后仍然保留其永恒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虽然唯美主义作为一股文艺思潮19世纪后期才兴盛于西方社会,但符合“唯美主义”艺术主张的文学作品却早已出现.唐宋词偏狭且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题材内容、刻意强调艺术技巧和外在形式创作观念,及其感伤颓靡的格调,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不谋而合,凸显出十分显著的唯美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
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奥斯卡·王尔德一生都在贯彻唯美主义思想.其童话作品从文字表达、取材立意和内在精髓上都深刻体现了唯美主义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在科学理论的评价与选择中,科学工作者都要受到一定的美学因素的影响,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倾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如果片面地夸大这种倾向,把科学研究完全看成是追求美的艺术,甚至走向唯美主义,那就不对了。 科学唯美主义的思想,渊源于用自然科学的观点研究美学问题。古希腊时代,由于数学(当时主要是算术和几何学)的奇特发展,使得数学带上了浓郁的美学色彩,也使得自然哲学家从中  相似文献   

14.
杨宗蓉 《齐鲁学刊》2013,(1):142-146
《东方杂志》自1920年代初与唯美主义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直到1940年代末终刊,一直推动着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的发展,其对王尔德、邓南遮、梭罗古勃、谷崎润一郎等唯美作家的作品译介成就显著。《东方杂志》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关注和译介,带动了国内对唯美主义"生活艺术化"等理论的探讨,对五四以后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文学创作起了积极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海派"作家对"唯美主义"艺术思潮十分认同,"海派小说"创作也自觉不自觉地追求官能享乐和声色刺激的"偏至"的艺术表现,大胆而自然地描写着充满现代性的"肉"的美、特异的两性关系、病态甚至变态的性心理,讲述"美丽而不真实"的都市故事,运用新的创作体式和现代小说技巧构筑作品的形式美,形成了独特的"唯美主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唯美主义视角下王尔德童话中主人公的苦难.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王尔德在童话的写作过程中注入了唯美主义的意图.相对传统童话,王尔德笔下主人公所经受的苦难是异乎寻常的,王尔德童话中没有传统的反面角色,主人公的苦难都是自身引起的.这两个特点都反映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消费文化下的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的矛盾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彬 《理论界》2006,9(9):162-163
王尔德作为19世纪末唯美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在他的文艺理论、作品和他的生活中体现出明显的矛盾性特点。本文分析了在19世纪末的维多利亚时代崛起的商品消费文化,探讨了唯美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指出消费文化和唯美主义的相互渗透与平行,说明了王尔德于唯美主义艺术形式的多重镜像中寻求主体认同感以对抗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尝试,从而对王尔德的矛盾性及其意义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8.
研究者论述新感觉派主要都谈新感觉派和现代主义之间的关联,本文则探究新感觉派和唯美主义之间的联系.新感觉派小说具有浓厚的唯美色彩和唯美情绪,并且和西方唯美主义一样,他们的唯美情绪是建立在都市社会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9.
唯美主义作为一种生存体验 ,与东方古典艺术精神有契合之处。从“无形功利说”的文学观、“茶道”式的人生态度以及鉴赏式批评观等三个方面去辨析周作人与英国唯美主义之间的关联 ,可见其遭遇西方唯美主义 ,同时归依古典东方精神的复杂面貌  相似文献   

20.
对唯美主义的讨论在国际和国内学界已非新鲜,但在当今这个不乏“审美”的时代,重访唯美主义倒有些必要,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的误解实在太多。当年鲍姆嘉滕在《美学》一书中给美学的定义是: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他认为,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1。简言之,美学是认识论,是思维的艺术,是科学。这里,美、美学的独立,仰仗的是理性认识能力对它的接纳。在此意义上,美学虽成了一门独立学科,但美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价值维度,美的价值取决于感性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