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陆耀明 《兰州学刊》2006,4(8):18-23
基督教与西方市场经济求利性具有密切的关系。基督教中包含了对求利性肯定的思想,在经济市场化的推动下,不断得到发展,并对西方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求利性特点的西方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社会财富的积累。但是,西方市场经济求利性的发展使人受钱的支配,使得个人屈从于生命以外的目标。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基督教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这是基督教对西方市场经济求利性的反映、肯定与适应。但西方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及其负面效应也导致了基督教对求利性的反对与对情、爱的强调,这是基督教对西方市场经济求利性及其负面效应的一种反适应,是对西方市场经济的一种弥补。基督教与西方市场经济是互动与互补的。  相似文献   

2.
深圳教育现代化时代特点反映了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及市场经济对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反映了教育现代化的新走向,也反映深圳教育现代化的矛盾与困惑。作者认为,深圳教育现代化具有基础薄弱性与发展过程的快速性、整体性与不协调性、模仿性与创新性、资源的紧约束性与人力资源的第一性、价值多元性与人本性、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性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引领性、分化性与整合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 ,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多种派别 ,分别以不同的角度提出和分析问题。但其共同点是建构性学习应具有积极的、建构性的、累积性的、目标指引的和诊断性与反思性等核心特征。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论证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活动内在的包含的同一性和非同一性的矛盾,同一性是活动对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积极性、肯定性,非同一性是对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消极性、否定性,人在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意义对比变化中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加速和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在中国的地位逐渐凸显。首先,县域经济承载更深刻内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发展特色产业的落脚点、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点和保障粮食与生态安全的根本点。其次,基于县域经济的新内涵,县域经济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域性和综合性、在内部上表现为非均衡性和农村性,呈现出发展地位更具可重塑性、发展动能更具可培育性、市场需求更具可挖掘性、供给质量更具可提升性的新特征,形成了特色经济、农业产业化、县城带动、生态经济、“全域城镇化”等新模式。最后,基于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则,未来县域经济需要更为明确和细致地理解县域经济发展的特性和挑战,重点关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发展环境的优化、人才瓶颈的突破、乡村振兴的深化和财政管理机制的健全等方面,以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与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异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异步性主要表现为: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异步性突出,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异步性不断拉开步幅,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异步性态势明显,新任务与主体能力发展的异步性不容忽视。对待异步性,大体有三种思路:放任、平衡和协调。其中协调是正确选择。协调应是全方位的,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寻找社会发展和运行中的有序结构,二是寻求发展目标展开时序的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7.
利益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利益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人的生存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人们追求本真利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生活场域,完整、准确地理解利益内涵才能引导人们合理地追求本真利益,并为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本文从总体性维度、批判性维度、价值性维度和历史性维度对利益内涵进行多维解读,鼓励人们追求精神性与物质性、自然性与社会性、意义性与实在性、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的利益,引导人们形成自觉的利益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人性论是人生哲学的基础."五性说"立足于具体的个体人性产生与发展的整体过程,揭示了人性是人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在生命成长历程中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内在特性的总和."五性说"突破人性抽象单一论、人性预成论、人性相同论,澄清人性的多重方面及其内在关联,阐明人性的复杂多样性、动态生成性和可选择性,反映和阐释人性的真实状况,对于人性理论发展与人生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城市公共空间的住宅化和满足本体性安全的需要、支配性利益和城市发展的逻辑、市场的空间偏好、边缘区域开发与内城区域的重新发展等因素 ,带来了城市社会空间消费的极化、空间的隔离及其生产与再生产 ,形成了城市贫民区的孤岛经济效应 ,加剧了传统城市社区原初归依情感和心理的磨损和销蚀 ,加剧了城市空间消费的社会贫困。  相似文献   

10.
夏黑讯 《晋阳学刊》2023,(5):132-139
语言及其制度是人类社会交往与发展的产物。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制度为主体的我国现代语言文字制度是在中华各民族语言文化经过几千年不断地交往交融基础上确立与发展起来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制度之确立与发展不但遵循了各种语言及其制度所共有的客观逻辑规律,还遵循符合中国国情和现实发展需要的哲学逻辑、历史发展逻辑、精神逻辑、社会逻辑、政治逻辑和法治逻辑,体现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传承性与创新性、民主性与法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逐步构建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也在向新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要了解马克思的这段心路历程,他在早期的哲学著作中提出的市民社会理论便是重要线索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是这一基本要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是这一根本方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学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贯思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新的国际形势下,邓小平始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学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全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的科学发展观,其深厚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又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充分彰显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性,全面确立了一种全新的、真正集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的关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理论提升到一个新境界,是对唯物史观在新的时代水平上的一次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而是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一体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成熟发展的标志.澄清理论界长期熟知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贴近马克思的自身发展逻辑,恢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本来面目.按照马克思的逻辑解读马克思,它的理论价值在于澄明:社会主义不是在既定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由空想变为科学的,而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同步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指明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则从基本原理和内容上对这一趋势、必然性作了深刻的展开.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人类文明史上全新的发展观,它对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关系作出了全面、整体的把握,蕴含着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的坚持和运用;“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理论的最新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文化评价尺度的确立是中西文化深入交流的基础。马克思唯物史观确立之前,文化评价尺度总体上围绕着以价值尺度为主要标准对中西文化进行评判,这种文化评价尺度有根本的缺陷,即缺少经济方面的标准。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大胆地构建文化的评价尺度:文化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国内哲学理论界关于制度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个维度:即制度伦理学维度、发展哲学维度以及价值哲学维度等。关于制度研究的这三个维度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但由于各自视野上的局限,未能形成关于制度的一般性理论。我们认为,制度研究还应有唯物史观的维度。制度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制度理论的“不在场”,将意味着其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只有把制度问题纳入到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才能形成关于制度的一般性理论。唯物史观研究制度问题的必要性还在于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是当代中国改革实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三个代表"看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认为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体系(生产力尺度、制度尺度、人的全面发展尺度)的丰富和发展。它构成了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体系的理论基础,对我们建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正确认识与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与发展,是辩证思维的战略思想与战略眼光,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取向与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现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指导下发展社会主义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