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振星 《齐鲁学刊》2004,(2):110-112
儒家文化人格对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孔子及其弟子子路作为一对卓显的儒家文化人格符号,对《水浒传》中的宋江和李逵这对文学形象的孕育、塑造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深层次上,宋江和李逵的形象不是《三国志演义》影响的结果,而是儒家文化人格浸润使然。  相似文献   

2.
崔文恒 《阴山学刊》2011,(4):46-53,91
第一次把铜雀台与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的是晚唐诗人杜牧笔下的《赤壁》,它既是文学创作,更是文学的再创作。罗贯中编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纶、毛宗岗改编的《三国演义》里的“智说(激)周瑜”,就是文学再创作的不断升华;而且小说中人诸葛亮的蛊惑煽动与添枝加叶地背诵《铜雀台赋》,还是在杜牧文学再创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再创作。小说与...  相似文献   

3.
刘建明 《船山学刊》2011,(2):137-140
本文运用制度史、文学史、文化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明代中后期政权运作影响通俗演义小说创作的途径与效果进行了探讨。较之政府公文、科试经义文、戏曲和诗文等文体,或许是小说与政权的关系不够密切之缘故。很少受到朝廷的直接干预,嘉靖时期政权运作对通俗演义的扶持,主要以通过影响社会思潮、社会风气间接地对这一文体发生作用。而通俗演义对政权运作产生的破坏作用,则是这个东方大帝国所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4.
明清历史演义作家编撰历史演义的思想动机 ,主要包括传播历史知识、教化民众、抒愤寄志及娱乐游戏等 ,它们往往以杂糅交结的状态呈现在不同作品中。只有把握了演义作家的这些创作思想动机 ,才可由此入手深入地探讨历史演义作家的创作实践及其艺术得失 ,从中汲取有益的艺术经验或教训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演义》的版本研究是《三国志演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三国志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通俗小说。所以弄清这部伟大著作的产生时间,产生的社会条件,演变过程,进而弄清长篇通俗小说的创作、发展规律,意义重大。而《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三国志演义》版本众多,仅存下来的(包括残本)就不下三十几种,据有关线索,遗失不传的明刊本也有数十种。可惜现存版本中明嘉靖以前早期刊本甚少,而万历年间的大量刊本又散存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这给版本研究工作带来  相似文献   

6.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主要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其中包括作家思想及创作的影响,进而必然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创作,文学理论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作家文学,也波及到民间文学。1、具有文学性的佛典与佛典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义净、鸠摩...  相似文献   

7.
房福贤 《齐鲁学刊》2007,(3):107-110
抗日文学写作是山东文学的一种传统。在抗战期间,山东就涌现出了一批抗日文学作品。战后的山东抗日文学受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创作成果虽不够丰富多彩,但仍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新时期山东抗日文学主要的成就,体现在莫言、苗长水和尤凤伟的创作中,他们引领了时代风骚。山东抗日文学的缺失在于尚未创作出抗日大文学。  相似文献   

8.
陈志伟 《理论界》2023,(9):83-89+50
明清人对历史演义的文本定位主要有“历史文本”与“小说文本”两类。历史演义在产生的初期,更多被视为历史文本,这与宋元“说话”传统密切相关,在通俗小说发展成熟后,历史演义则更多被视为近史小说。明清人对历史演义的定位基于他们对其社会功能的认知,它一方面承载了“寓教于史”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明清人对通俗化的诉求,这一诉求最终融入庶民文学兴起的浪潮之中。  相似文献   

9.
嘉靖壬午本 《三国演义》 的序跋者和评注者确实是将其视为一部"羽翼信史"的通俗史书,但那是在章回小说尚未被视作"文家小说"的时代做出的价值判断."羽翼信史"之论对后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影响深远,但历史演义小说本身"史实"与"虚构"的二元对立应是其陷入创作困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作者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第一部成熟的《三国演义》版本,无论从考据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学演进的规律来看,它都只能是明中叶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也不是罗贯中,而是一位有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湛的文学修养的文士,他很可能就是为此书作序的庸愚子(金华蒋大器)。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演义》取材蓝本与思想渊源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志演义》的取材来源与思想渊源相当广泛,前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有遗漏之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作新的探索,着重讨论唐宋诗文以及宋代笔记《容斋随笔》时《三国志演义》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家写历史小说是我国的文学传统.从前人褚人获、钱基博到今人周远廉、廖心一、王曾瑜等,都表明了历史学家写的历史小说,由于他们的深厚历史素养,使其作品的历史真实性,一般作家难以企及.不应当把演义体裁排斥于历史小说之外.历史学家们创作的历史小说,给历史小说创作领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但至今并未引起文坛足够的注意,更被文学评论家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些年来作家们创作的历史小说,虽然成果不少,有几部优秀作品,但还缺少黄钟大吕式的经典之作,近年出版的作品,总体上质量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真实性成问题.这些作家应像历史学家那样严肃对待历史,下一番苦功.而写历史小说的历史学家,则应加强文学修养,使小说更有可读性.  相似文献   

13.
国内学界对美国十七世纪的女性文学关注不够。本文简要介绍了十七世纪美国女性文学的主要作家,她们的代表作品和创作体裁,揭示了她们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并肯定了其对美国文学特别是美国女性文学所做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资治通鉴》(三国部分)是继《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后又一座三国史的里程碑,是三国题材由历史到小说漫长演化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它对上融陈寿原著与裴注于一体,兼采其长而出之以编年,对下影响到“说三分”与《三国志演义》创作。在思维方式,材料整合,叙事艺术,语言风格以及文化观念等史传与小说相通方面《资治通鉴》对罗贯中创作《三国志演义》也产生了诸多影响,在三国题材演化史上具有突出地位与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5.
罗贯中极有可能是王越化名.罗本贯中,也即罗列资料史事,追溯本源,以"义"贯穿其中的意思.<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成化末作品,王越有充分的动力和条件创作此不朽名著.王越思想文风和<三国志通俗演义>十分契合,<王越集>内诗文所表达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要意旨及情节已大体具备;<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流传及最初的书目著录,都和王越有极大的关系;<三国志通俗演义>和<王越集>有相同的误文,且契合之处甚多.  相似文献   

16.
萧红抗日文学作品与主流文学风格的疏离使她成为一位争议颇多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孩子的讲演》可以看作是她对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和自身心境的展现,以及对创作抗战文学的独特思考。在公式化、概念化的抗战文学主流中,坚持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作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作家所受到的文学影响和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在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画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984年,在汉魏故都洛阳召开的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我曾提交一篇拙文《〈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载《〈三国演义〉论文集》198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意在说明诸葛亮是体现《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理想的人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在艺术上带有早期英雄传奇的特色。作者运用对比、  相似文献   

18.
近代翻译文学是近代中国的文学视野里较为特殊的一种文学作品,对国人的小说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小说理论里,主要表现为对小说功能认知的转变,题材及创作手段的多样化,语言的通俗化以及作者群体和地位的转变。晚清翻译文学影响了当时的小说创作和小说观念,中国的小说由此而始,向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全知“说书人”的外部叙事聚焦、“戏剧式”的外部叙事聚焦、人物叙事聚焦三个方面 ,比较系统地考察了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叙事聚焦艺术 ,认为天启前后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叙事聚焦艺术的重要转折时期 ,反映了从话本改编到直接创作的叙事艺术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引言元代文学的发展,大体上包括两种倾向。一是正统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受程朱理学影响较深的诗文创作及“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二是非正统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离经叛道色彩的诗文和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的创作。两者之中,后者显然更具有生命力。因此终元之世,它得到长足发展。然而在明代初年,情况却发生根本转变。正统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垄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