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性不等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性产生的基础和源泉。人性和人的本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性总是从各种侧面表现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也总是要通过人的各种属性表现出来;脱离了人的本质的人性和脱离了人性的人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人的制造工具和创造符号的能力以及由于这种能力的社会遗传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关系,就造成了人类活动和行为超出动物的内在机制。因此,人的本质即人的实践活动的机制本身就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以及自由创造力与社会关系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著名论断,到处笼统地引用。在引用时,还常常被理解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或者:“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由此而推出:阶级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因此,没有人类共性,人的本质、人性等于阶级性。这,似乎成了我国学术界的一种传统看法。从过去发表的许多文章看来,如何正确地理解上述马克思的这段话,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关键。为此,本文试图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规定:一是实践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质;二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也具有自然本质。人的本质可以界定为:为了实现和满足其需要而在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中进行对象性主体实践的个体  相似文献   

4.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中指出,近几年来,有一些同志在谈论人性问题时,不是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说明人、人性、人的本质",而是"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出发来说明社会",错误地把"抽象的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笔者拟对"抽象人性论"这种非科学抽象的不正确之处,谈几点不成熟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对此,有些论者在理解上往往只注意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句,而忽视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在其现实性上”这一重要规定,因而导致了脱离人的实践活动静止地看待人的本质、人性的现象,从而也就无法正确说明人的本质、人性的变化发展及其原因。本文试图结合对马克思这个定义的粗浅理解,对这一问题谈点看法。一、人性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性,是人之为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它包含着丰富而又具体的内容。人的本质,就其与人性的关系方面来看,它是对人性的概括与抽象。这是我们对马克思给人的本质所下的定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误区:误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对“人的本质”的定义;误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所有社会关系之和;误认为“在其现实性上”是现实存在的或者对此视而不论;误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误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7.
<正> 胡乔木同志指出:“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解决人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就是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说明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而不是相反,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出发来说明社会。”(《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单行本,第10页)许多年来,在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中,确实贯串着这样两条根本对立的方法论原则。它集中表现在人们经常使用的“人类共性”与“共同人性”这样两个概念上。“人类共性”和“共同人性”,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差异,实际上却有着原则的区别:前者是科学的抽象,它的方法论基础是  相似文献   

8.
试析民法中的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民法典的编撰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民法作为人法,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理念;民法作为尊严法,尊重人格是其理论基石;民法作为自治法,保护人权是其主干内容;民法作为伦理法,升华人性是其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朱志勇 《河北学刊》2007,27(6):19-22
实践是应然实然化的过程。作为实践主体,人既是实然的,又是应然的。因此,人的本质提问包括两个向度:"人是什么"和"人应当是什么"。后者以前者为前提;前者又以后者为答案。人的本质因此具有双重规定:实然本质——由当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应然本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根源于人类有效实践活动对人自身的必然要求。人的双重本质既决定了人的本质发展的基本内容,也为这种发展提供了来自人的本质内部的根据和动力。人的本质发展是在实践活动的推动下,通过实然本质和应然本质转化互相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论人性的三个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众多纷纭的人性主张中,普遍围绕着人性是什么,应当是什么等问题而展开。中国传统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本善或本恶,揭示了人性的先验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揭示了人性的经验性特征。基督教神学则认为,人究其本性是恶的,但人应该去恶从善,从人的“罪性”中解脱,以复归人的神性,从而揭示了人性的超验性特征。就人性而言,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先验性、经验性、超验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存在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观点的主要问题是:将人的本质与社会存在的本质问题混同;将商品的社会存在的本质与作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现实基础的社会存在的本质混同;可能把社会存在的本质归结为思想关系、政治关系;无法说明社会存在赖以生存、演进的根源和根据;在思维方法上,抽象地夸大了社会存在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根本的缺陷是忽视了社会存在的实践性本质,从而无法为社会关系本体论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 ,可以将社会交换中的趋利避害作为对人性假设的理论规定。心理学中已有的关于人性利己与利他之争 ,其实归根到底是对人性中趋利避害的不同理解。人性外显为趋利避害 ,行为性是人性的自然前提 ,趋与避是人的自然性的表现 ;适应性是人性的社会本质 ,利与害是人以社会价值判断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性的表现。趋利避害作为人性假设 ,其基本规定就是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当人的某种行为能够为其带来奖赏 ,它就获得正强化 ;当人的某种行为能够为其带来惩罚 ,它就获得负强化 ;人的这种趋利避害带有明显地认知特征 ,人可以根据自身…  相似文献   

13.
<正>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有没有共同性?这是伦理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些初步探讨。道德作为人与人之间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同人性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它是人性向社会舆论的延伸和表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性,就有什么样的道德。如果肯定和承认了人性的共同性,那么也就应当肯定和承认道德的共同性。然而,人性有无共同性?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这一问题没有也不可能取得科学的解决。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思想家,由于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宗教道德·道德·人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恒敏 《齐鲁学刊》2006,3(6):121-124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经产生就以自己特有的社会功能对社会施加影响;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性是人之为人的特性,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属性。宗教道德、道德与人性的内容因社会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又在社会关系进步的基础上进行互补。  相似文献   

15.
“人性”三题议□胡家祥(一)我国当代思想界比较普遍地认定人性便是人的社会性,并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联系起来论证,这实际上隐含了一系列难以解说的困难:其一,混淆了人作为类存在物和作为社会集团成员两个层次,如此便无从谈及异化问题;其二,这样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以及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劳动的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两者并不矛盾,劳动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社会关系在劳动中展开,社会关系可以看作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同时人的本质只能在关系中形成,不能从单个人来看,要从对象化的活动中理解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劳动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两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础。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惟一规定。事实上,马克思从来都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统一。只有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中全面去考察和研究人的本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哲学最终关注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任何哲学理论都离不开人。马克思从历史和社会关系总体的视阈出发,从异化劳动入手,分析出现实中的人既有合人性成分,又有非人性成分,现实人的人本质被悄然遮蔽。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本质的凸现过程。人类作为整体的人本质只有在人类历史的彼岸——共产主义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人性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家瑶 《学术论坛》2001,1(3):13-15
对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理解是所有关于人的理论的基础性命题,也是经济学研究和经济思想形成的重要哲学前提.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同时,客观地评价作为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基本前提和分析工具的"经济人"假设,从理论上说有益于马克思主义人性问题研究上的深化发展;从实践上说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本质特征,有益于社会健康转型和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要作辩证的、全面的理解 ,要防止片面性和简单化。首先 ,要把社会关系和人的能动作用联系起来理解。其次 ,要对这个论断中的“人”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特别要清楚 :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都包括在人的本质的涵义中。而人的“自然性”有两种表现 :一是人本身的自然特性 ,另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在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时 ,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进去 ,必须看到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总之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一条普遍的基本原则 ,并且是以概括的形式提出来的。这是各个时期关于人的本质的原理和论断中最为普遍和最为高度的抽象和概括 ,也是最全面和最深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