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此同时,它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其中,科技进步所引发的信任危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以测谎仪、DNA亲子鉴定为切入点,梳理和把握科学技术引起的信任危机的典型表现、产生根源,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力求为人们深化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培养理性的科学技术观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被人们誉为知识经济时代、生命科学时代、纳米时代、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等等。但无论是哪种称谓,科学技术都占据着核心的统治地位。科学技术在尽情展现它的光辉灿烂和无穷魅力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它的巨大威胁。科学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伦理问题和困惑,引起人们的深思及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它是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它能够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关系的变革。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开发科技动力的途径主要有:实现劳动者的“智化”;推动生产资料的“物化”;消弭科学技术的“异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被人们誉为知识经济时代、生命科学时代、纳米时代、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等等。但无论是哪种称谓,科学技术都占据着核心的统治地位。科学技术在尽情展现它的光辉灿烂和无穷魅力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它的巨大威胁。科学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伦理问题和困惑,引起人们的深思及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之中的一个构成要素,它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在生产力发展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先导,诚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本文从科学技术发展史四个质的不同阶段,考察了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史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的逻辑,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内任规律;研究社会因素的制约性,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反作用,预示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它所研究的内容决定了它既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史学,而是跨及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是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科学技术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 ,促进了人们价值观的更新、道德的进步、思维方式的转变 ,最终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科学技术由于自身的价值负载性和不当的社会运用 ,造成了它对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之间的矛盾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8.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怎样尽快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呢?回顾一下中国和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对弄清楚这个问题是有帮助的。 从人类制造工具的旧石器时代开始,科学技术就开始了它漫长、曲折的发展道路。在这个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它有时漫步,有时徘徊,有时奔跑,有时飞跃。 在上古时期,中国的科学思想有了最初的萌芽,青铜器得到普遍使用,以农业为主的自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技术文化叙事的实践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主要体现为一种关于科技文化的实践论批判叙事。实践论阐释意味着将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具体历史的考察,即现实地阐释科学技术的历史条件、性质、目的和价值方式。在资本主义语境中,科学技术的实践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作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表意功能方面。在现实意义上,它为建构正确的科学技术观以及为科技发展的人性向度提供指导原则与方法论路径。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在全国激起了热烈的反响,全党、全国人民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不断地深化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认识,并把它转化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将愈发显出它的强大生命力,我们也将在实践中更全面地认识到它的深刻内涵和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难题"之所以提出和迟迟得不到解决,主要是因为包括李约瑟在内的许多人没有搞清楚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本质差异,并且用所谓"辩证"的、"联系"的观点把它们混为一谈所致.我们只要运用概念明晰的形式逻辑方法对之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就会发现"李约瑟难题"完全是一个毫无研究价值的"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科技传播研究:“普及范式”和“创新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科技传播研究在近几年渐见繁荣之势。为了促进科技传播研究在国内更好地发展,文章讨论了已得到一定发展的“普及范式”和正在发展中的“创新范式”,认为面向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推进“创新范式”的科技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呼应现代“反科学”倾向,主张重新认识科学的价值,反对唯科学主义和滥用科学技术;在现代“反科学”思想家认为科学技术是为人的和属人的基础上,后现代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及其对象的人性化、人道化;在科学方法问题上,后现代主义反对科学方法的惟一性、客观性,坚持科学方法的多元性、相对性。  相似文献   

14.
对“科学传播”概念的若干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学术界关于“科学传播”概念争论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给出了关于“科学传播”概念的基本描述。本文认为, 科学传播是“指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在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 包括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扩散等四个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5.
人文环境对科技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透析近代科技史上著名的“汤浅现象”,可以看出,创新人文环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技事业腾飞的强大引擎。这种引擎作用特别表现在:创新思想观念为科技事业腾飞注入思想力,创新制度文化为科技事业腾飞打造攀升力,创新战略政策为科技事业腾飞催生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再谈李约瑟及其"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孜孜不倦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做出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与概括,对世界了解中国,消除误解与偏见作了极好的宣传.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存在"拔高"或"说好话"的倾向.他的<中国之科学与文明>被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无不妥.否定"李约瑟难题"缺乏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生产"所组成的紧密联系的整体构成了"科技-生产"系统,这一系统的内在结构关系表现为某种模式、模型,它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集中体现.我们将这一模式、模型称为"科技-生产"范式.思维模式规定性、技术规定性、制度规定性、结构功能规定性是"科技-生产"范式的四种基本属性.人类历史迄今,"科技-生产"范式经历了一系列转换,包括"实体-能量-信息"三重思维模式转换、从"革命-延续"到"创新-集成"的技术转换、"强制有序-协同自序"制度体系的转化以及"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的结构功能转换等.积极促进我国"科技-生产"范式的转换,建立新型的"科技-生产"范式对于新型工业化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按照"杜恒-奎因命题"的理论阐释,科学作为认识现实的整体,自身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它包含边缘层、内层和中心层.以此理论维度来分析,清朝末年洋务派的科学观就缺乏这样的整体结构,并带有强烈的急功近利思想.同时,由于当时缺乏科学研究的社会环境和机制,使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失去了自身的完整性,并最终导致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人学习和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历程是不断深化的.最初是经世派提出"师夷长技"口号;接着洋务派继承这一口号,并掀起一个引进西方技术的实际运动;稍后,部分先进分子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背后是发达的格致之学,从而将国人的科技观由感性器物层面发展到"理"与"学"的理论层面.但在整个近代前期,中国人都是在"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框架内提倡学习西方科技的.这表明人们尚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近代科学及科学文化的性质,近代科学思潮尚处于萌发和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20.
理论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基础,制度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制度保障,科技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强大动力,为此笔者论述了"三个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