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49年6月,刘少奇率团成功访问苏联,揭开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新的一页,为中苏两国结盟作了必要准备,为新中国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争取到了有力外援。战后国际形势和中国革命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刘少奇的个人禀赋以及他在访问过程中外交技巧的恰当应用,是此次访苏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吴宏亮  王峰 《南都学坛》2010,30(5):38-42
东北问题是中苏(俄)关系史上一个具有历史争议的遗留问题,中苏外交战略对此存在严重分歧:对中国而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东北问题不仅关系中共领导人能否彻底实现民族独立、摆脱民族屈辱的革命目标,而且对中国共产党和新政府的政治形象影响至深;对苏联而言,东北问题事关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实际经济利益和长远的军事战略利益。面对分歧,双方在是否"废除旧约,重订新约"以及如何"废除旧约,重订新约"等问题上展开激烈博弈。最终,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努力和坚持抗争下,中苏双方本着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原则较圆满地解决了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纠葛,从而开启了中苏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正> 1945年的中苏谈判及谈判后签订的中苏条约是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它集中反映了抗日战争后期苏联的对华政策及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发生了重大影响。对这次谈判应当如何评价,学术界已有不少文章论及,但见仁见智,看法不一。本文谈一点粗浅的意见,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同行们。(一) 众所周知,1945年的中苏谈判和中苏条约的签订,是根据同年2月苏、美、英三国  相似文献   

4.
纪念“五一口号”,不能回避毛泽东1947年11月30日的电报和斯大林1948年4月20日的复电。能否像米高扬说的,由于斯大林的电报,中国共产党才改变了对资产阶级政党的政策?实际上,联合各民主党派组成联合政府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一贯主张,是中共的纲领。毛泽东的电报实际上是表明要与苏联站在一起,摸了斯大林在政党问题上的底。而斯大林即获得了很大的满足,从而改善了中苏关系。斯大林的电报推动了中共加快新政协的步伐是有历史意义的。但这种意义是有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只能是中国的产物,只能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共同选择共同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苏联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援助。军事上,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成功控制东北,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方基础;经济上,苏联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暨建国初期给予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使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政治上,苏联在建国问题上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外交上,苏联派米高扬访华,密切了中苏两党关系,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苏联的支持和援助有其利益驱动,但所发挥的作用不容抹熬。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中苏关系历经曲折,毛泽东处理中苏关系的目的也是颇受争议。有人认为毛泽东发表《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是为了换取斯大林对他的支持,有人造谣毛泽东赞成“斯大林‘暂时不改动这项条约的任何条款’的决定”,甚至还有人提出毛泽东想当“国际共运领袖”。事实上,真正的事实则是毛泽东坚持从中国抗战的实际出发客观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毛泽东坚持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并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毛泽东强调要“以苏联和苏联共产党为首”,但他反对封建“家长制”的统治和“父子党”式的关系。立足于上述问题涉及的相关史料,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和考证,大量史料证明毛泽东始终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始终坚持追求平等的党际关系,始终坚持从党的立场、人民的立场、国家和民族的立场出发开展对外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制定并执行了“一边倒”与苏联结盟的外交战略。同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结盟看来是顺乎自然的事情,然而由于历史、国家利益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原因使中苏结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结合国内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对影响苏联做出与中国结盟的权衡与选择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使人们能够从苏联的视角找到一个中苏结盟曲折复杂的合理解释.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从中苏两党关系看,中苏论战的实质是中共反对苏共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的一场斗争。苏共的大党大国主义由来已久,在中苏论战之前,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三国首先与苏共发生冲突。在中苏两党关系史上,苏共在对待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上同样表现出极强的大党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并引起中共领导人的不满。在波匈事件期间,中共对苏共多次提出批评。中苏论战全面展开后,面对意识形态分歧和国家利益冲突,苏共对中共采取了围攻的办法,并进行经济制裁和军事威胁,但中共始终没有屈服,中苏论战逐步升级,最终导致关系破裂。  相似文献   

9.
建国初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了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独立自主原则在新中国外交工作上的第一次伟大实践,是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的结盟,其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尽管最后这一政策因多方面的原因而改变,但是对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依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例如在国际责任和地区安全合作等方面仍然有着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着通过谈判在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在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下,美国为了加强其在全球遏制苏联的力量,在中苏之间实施"楔子战略",决定改变对华政策,即由二战后的"介入政策"转为"脱身政策",脱身国民党政权,撒手台湾,承认新中国。利用间接的政治经济手段来削弱中国革命的影响,从而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实施这一政策的依据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比南斯拉夫更少受惠于苏联,鉴于苏南的分裂,中国也可能出现南斯拉夫的情况;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台湾的陷落,对美国的利益影响并不大;只要争取中国在亚洲本行一种独立于苏联的政策,美国就可以通过实行太平洋海岛防御战略来保护其亚洲利益,在欧洲全力以赴对付苏联。不幸的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美国的上述观念,认为苏联已开始在全球扩张共产主义,在目前情况下,中苏的分裂已失去现实基础,由此,台湾也就不能被中共控制,美国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往往由于偶然的事件,影响了历史在某一时期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丽苹 《山西老年》2014,(3):20-20
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一直没有自己的专用轿车。1949年3月,中共中央由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向北平迁移时,毛泽东坐的是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美式军用吉普车,并乘坐它在西苑机场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毛泽东进入北平后,他乘坐美式吉普车检阅部队的照片被斯大林看到,斯大林马上批示有关部门,将当时苏联制造的最先进的"吉斯110""吉斯115"等一批高级轿车赠送给中国领导人。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斯大林劝阻人民解放军过长江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术界对斯大林是否劝阻人民解放军过长江之事,一直存在严重分歧。作者通过分析米高扬访华及斯大林与毛泽东之间的电报往来,认为斯大林劝阻人民解放军过长江之说是不能成立的。中苏双方的分歧与各自的地位、处境、利益及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永生 《山西老年》2011,(7):18-18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8月27日,毛泽东为中央起草电报,正式向党内宣布:“中央决定毛、周赴渝谈判。在毛离延期间,刘少奇同志代理主席职务。”由此至翌年春,刘少奇一直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园田直外相在推动中日缔约谈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他的个人经历和中国观有着密切关系。园田直的中国观体现为:为确保亚洲的和平与稳定,应该同中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因此,在排除苏联干扰,争取美国支持,说服"慎重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园田的政治理念是通过美、日、欧合作的方式帮助中国,将中国拉入西方自由主义阵营,防止中苏接近。园田作为中日友好事业的促进派,为推动中日关系深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着通过谈判在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在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下 ,美国为了加强其在全球遏制苏联的力量 ,在中苏之间实施“楔子战略” ,决定改变对华政策 ,即由二战后的“介入政策”转为“脱身政策” ,脱身国民党政权 ,撒手台湾 ,承认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国人认为苏联已开始在全球扩张共产主义 ,在目前情况下 ,中苏的分裂已失去现实基础 ,台湾也不能被中共控制 ,于是 ,美国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着通过谈判在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在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下,美国为了加强其在全球遏制苏联的力量,在中苏之间实施“楔子战略”,决定改变对华政策,即由二战后的“介入政策”转为“脱身政策”,脱身国民党政权,撒手台湾,承认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人认为苏联已开始在全球扩张共产主义,在目前情况下,中苏的分裂已失去现实基础,台湾也不能被中共控制,于是,美国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是举世闻名的战略家.他为新中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新中国国家利益的争取和维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国初期是新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毛泽东在此期间为争取和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利益所作出的许多战略决策,不仅为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站稳脚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中国未来的稳定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条件,由此有必要对毛泽东建国初期的国家利益思想与实践作出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首次提出访问苏联是1947年初,正值我国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是实现总体战略部署关键的一年。解放战争时期,中苏两党的合作关系决定着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走向。因此,毛泽东在部署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进攻后,就开始考虑如何取得苏联的理解与支持,学习苏联的建国经验。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便有了亲自到苏联并赴东欧国家考察各新建人民民主国家的有关情况的心愿。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是举世闻名的战略家。他为新中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新中国国家利益的争取和维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国初期是新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毛泽东在此期间为争取和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利益所作出的许多战略决策,不仅为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站稳脚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中国未来的稳定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条件,由此有必要对毛泽东建国初期的国家利益思想与实践作出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中苏大论战是20世纪国际共运和国际政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后果和影响巨大而深远。从国内学术界关于中苏大论战后果的相关研究成果看,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对毛泽东及中共认知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国际共运的影响;对世界政治格局及苏共路线、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