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行会计准则对外购商誉予以确认,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这主要是基于可靠性和稳健性的考虑。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商誉特别是自创商誉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确认与计量自创商誉,无论从促进会计理论发展,还是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实务水平来看,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会计上出于稳健的考虑 ,只在企业并购时对外购商誉予以确认 ,而对自创商誉不加以确认。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和会计计量技术的发展 ,将自创商誉在会计上予以确认已显得必要和可行。本文就自创商誉的相关会计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试论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誉的形成源自于外购和自创两方面。在会计实务中,一般只对企业外购商誉即合并商誉加以确认入账,自行创造的商誉不予入账。根据商誉本质及自创商誉的特点,自创商誉也应加以确认并进行摊销。  相似文献   

4.
会计上出于稳健的考虑,只在企业并购时对外购商誉予以确认,而对自创商誉不加以确认.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和会计计量技术的发展,将自创商誉在会计上予以确认已显得必要和可行.本文就自创商誉的相关会计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自创商誉、外购商誉和负商誉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创商誉、外购商誉和负商誉与特定的会计主体相联系,自创商誉是对任何一主体而言的,而外购商誉和负商誉是伴随并购行为产生的,是就实施并购的企业而言的。对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如果没有实施并购行为,它只可能拥有自创商誉,只有在实施并购行为时,才可能产生外购商誉或负商誉。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商誉(即自创商誉)尚未纳入财务会计系统的反映对象,通过会计报表确认的商誉本质上只是企业正的合并价差,即外购商誉。  相似文献   

6.
商誉作为企业中最具获利潜力的一种无形资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商誉分为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在理论与实务上还存在争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企业对自创商誉加以确认入帐;而合并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已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共识。合并商誉与合并报表中的合并价差项目不同,但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自创商誉是合并商誉存在的基础,若对自创商誉加以确认的话,则合并商誉的确认、计量方法就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商誉可以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而在会计处理上自创商誉一般是不能资本化入帐的。但一个企业的自创商誉主要根源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是企业人、财、物的整合产生的系统效应,受经营者管理水平的影响,最能反映经营者水平的高低,因此有必要纳入经营者业绩考评中来。所以借鉴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定量地分析企业自创商誉的数量与结构,是对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随着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的不断深入 ,企业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 ,其中外购商誉价值在企业合并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论文旨在论述关于外购商誉的含义、确认、计量和摊销等会计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创商誉形成机理及其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化,人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有关商誉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对自创商誉有必要而且能够确认与计量,以此为前提,通过对自创商誉形成机理的分析,提出了计量自创商誉价值的方法,即超额利润本金化价格法,该方法计算简明,计量结果符合企业客观实际,计量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商誉计量及财务处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并购行为遍布世界各地,并购企业作为自身扩张的一种手段。因而并购前提下商誉及其计量问题将面临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迎接这种挑战和把握这种机遇将是业界探讨的主要课题。从商誉定义入手,分析商誉的性质,对企业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及计量问题进行探讨,并从系统论的角度论述商誉是“企业资产整体协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虚拟物品的真钱交易是指游戏中物品的交易转移到了游戏世界外部,玩家之间用真实世界的货币交换虚拟物品。虚拟物品的商誉来源于物品在游戏世界中的稀缺性及其给玩家带来的效用。因此,商誉是玩家对这些无形资产货币价值认可的结果。在商誉转移中,交易的对象是娱乐价值,货币补偿的实质是对商誉的转移。  相似文献   

12.
合并会计被誉为财务会计的四大难题之一,其中合并商誉及其会计处理问题又是其中的难点和热点。所谓合并商誉,是企业控股合并时,控股公司购买被控股公司的价格与被控股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通常也称为购买商誉。在企业合并中时,合并报表中要反映合并商誉,而对于如何处理合并商誉,各国会计界在理论上有不同的理解,在实务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文章从目前存在的合并商誉处理模式入手,通过分析我国合并商誉会计处理的现状,对合理处理合并商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随着资本市场并购浪潮的兴起,商誉风险激增,减值测试制度下商誉减值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为此,从管理者私利动机、公司经济因素、并购特征等角度对商誉减值文献进行综合回顾,揭示了商誉减值的成因;从管理者、企业和中介机构等主体方面,分析了商誉减值产生的经济后果,并归纳了商誉减值的分类研究方法,梳理了商誉减值中“洗大澡”和规避行为的监督机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制度背景,提出了未来可拓展的研究方向,包括:(1)回归到商誉本身的经济价值,探索商誉减值更为科学的分类计量方法;(2)结合股权结构特征,考察控股股东在商誉减值决策中的影响作用;(3)实证分析商誉减值规避等不当行为的不利影响及其作用边界条件;(4)重点关注和探讨商誉减值规避的外部监督机制,以及不同监督机制的相互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根据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观点 ,论证了负商誉在企业并购过程中确实存在 ,且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同时认为负商誉的本质是产生于廉价的交易。认为负商誉应确认为本期资本交易中的利得 ,全部计入本期损益 ,在全面收益表中以单独的项目予以披露。负商誉的大小应为目标企业的各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和与主并企业收购价格、为收购而发生的交易费用、及主并企业在并购后不久处置部分不需用资产的损失之和的差额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分析了商誉作为一种不可辨认资产在核算中存在的诸多特殊问题,发现不同合并理论下,商誉的核算原理、商誉减值、递延所得税、资产重组、非同一控制下多次分步交易实现合并、非货币资产合并成本等在核算理念、认知和方法上均存在重大差异,同时对财务人员实务中的职业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结合税法、会计法、财务核算原理和信息报送等的要求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商誉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增加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但我们在会计核算中对自创商誉采取不确认、不计量的方法,也不在会计报表中进行反映,这显然不符合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一贯性原则等。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缺陷,并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商誉的核算和反映。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7—2010年持有商誉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检验了合并商誉与企业盈利能力和股价的相关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确认的合并商誉资产与企业盈利能力和股价显著正相关,说明我国财务报表披露的合并商誉信息为投资者提供了决策相关信息,具有较高信息含量,体现了其超额收益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