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欧盟2004年启动的“伊拉斯谟世界计划”旨在推动欧洲与世界其它地区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自项目实施以来,提高了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增强了欧洲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对于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并研究“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其成功与不足之处;认为中国应把握与认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态势,促进和国等教育国际化,以此提高教育和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乔鹤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3-99
1987年,欧共体出台了致力于促进高等教育人员流动的伊拉斯谟计划.三十多年来,该计划几经整合,其规范性要素体现为不同行为体的集体目标和共同愿景,规制性要素主要体现为不同行为主体的合法性权力以及相应的规则机制,文化认知性要素体现为该计划在欧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角色以及文化结构.迄今为止,伊拉斯谟计划已成为欧盟加强与成员国及非成员国之间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人力资源平台和高等教育行动框架,对于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2):24-27
文章分析了神秘主义与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德意志很有影响力的神秘主义对寻找新的得救道路的马丁·路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而使马丁·路德以神秘主义为理论基础 ,又从超越神秘主义的新高度上提出了因信称义 ,取代善行称义 ,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4.
德国文艺复兴运动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不同,它培养出德国式“文艺复兴精神”,并发展了基督教人文主义。在德国式“文艺复兴精神”的启蒙下,宗教改革有了精神基础;在基督教人文主义的蓬勃发展中,宗教改革铸就了雏形。因此,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本文对德国式“文艺复兴精神”与德国基督教人文主义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高铁军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8,11(3):88-90
在印刷术对宗教改革影响的诸多研究中,学者们的主要着眼点多为印刷书.而对另外一种相对简易的印刷文本--小册子则涉及颇微,或者很少对图书与小册子对宗教改革的影响进行细致的区分.本文拟从小册子的一般形式、小册子的发展阶段、小册子的内容以及小册子对宗教改革的影响几个方面对德国宗教改革时期的小册子进行初步的考察,以期进一步加深对这一印刷媒介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林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31-133
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发端于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从时间上看,宗教改革运动发生在文艺复兴运动过程中,因而两者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文艺复兴运动以摆脱宗教束缚,解放思想和精神文明的创新为特征,并由此从宗教生活世俗化、领导者的培养及新教教义的形成等各方面,推动和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佟德志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近代政治学体系的建立同宗教改革运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宗教改革者们的理论无论在研究方法上还是在理论建构上对近代政治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 ,由于更进一步地区分了信仰与理性 ,从而使理性方法在政治学研究中恢复了地位。在理论建构上 ,民族教会和民族国家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民族国家意识奠定了近代民族国家政治理论的出发点 ;由于宗教改革促进了“个人精神”的兴起 ,又为近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的成长提供了价值观 ,从而影响了近代政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8.
梅兰希顿少年时受人文学者罗伊希林的培养与伊拉斯莫的熏陶,成为一位著名的人文学者,后来,他积极投身于宗教改革运动,全力支持马丁·路德.他既是奥格斯堡信纲的起草人,也是后继路德的德国宗教改革的领导人.但他在去世后的三百年间却一直默默无闻.他与路德的分歧在于他希望与天主教会妥协,而正统路德宗反对人文学者在教会内部推行宗教改革的主张.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所致,由是,伊拉斯莫、莫尔、罗伊希林与梅兰希顿最终均走上了悲剧性的宿命之路.经过19世纪以后的反思,学术界对人文学者的评价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试析慈温利宗教改革的激进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舒屏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74-78
乌利希·慈温利和路德同为第一代宗教改革家。慈温利的改革比路德更富于激进主义色彩,其政治与宗教改革合一的思想及其崇尚理性的倾向,预示着有别于后者的另一种宗教改革取向的诞生,对瑞士的历史进程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慈温利宗教改革的激进主义倾向入手,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试析加尔文在日内瓦宗教改革成功的外部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尔文在日内瓦的宗教改革获得成功是与有利的外部环境密不可分的 ,其中良好的环境是改革得以实施的保障 ,共同的目标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合理的关系定位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发生于 16世纪的英国宗教改革 ,与同时代的马丁·路德改革以及加尔文宗教改革相比较 ,在领导者和改革的目的、两面性和不彻底性、道路的曲折性等方面 ,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刘涛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65-168
都铎王室在16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进行的宗教改革对于当时的英国城市是冲击亦是契机。宗教改革破坏了传统的宗教机构,使得维持城市社会秩序的各种方式一时失去凭籍,增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性;购买位于城市的教会不动产的外部世俗人士向城市提出权利要求,对城市亦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然而,从较长时段来看,宗教改革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教会不动产市场上的获利巩固了城市惯有的权利和整体性,在王室有意分权的情形下,这种获利又使得大批英国城市获得自治权,成为自治市镇。上述政治经济权益重新分配为以后英国社会转型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十六世纪的西欧宗教改革运动被恩格斯称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它树立起了人的权威与尊严,摧毁了教会这个上帝在人间的最大权威,推翻了神权对人世的统治,促进世俗国家权力的恢复,重新唤醒民族意识,培养了资本主义精神,并且孕育了近代科学。宗教改革是通向近代社会的大门,宗教改革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教会管理的“民选”共同制,与资本主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及民主共和制有直接渊源,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欧阳爱权刁小行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5):97-103
路德宗教改革系统阐发了因信称义的福音主旨,促进了宗教信仰观念的世俗化,打破了教会宗教信仰垄断地位;批判了宗教神权对世俗权力的僭越,极大消解了宗教专制愚昧,重塑教会与世俗政权职能边界,推动教会向社会领域回归;对宗教基本命题的新诠释,冲破了教会禁欲主义,缓解了属灵与属肉、宗教职能与社会职能间的紧张关系,彰显了宗教道德的世俗价值意义,推动了中世纪宗教的世俗化进程。然而,由于未能从根本上否定封建专制制度,路德宗教改革只能实现信仰理性的有限伸张。 相似文献
15.
李元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1):395-397
宗喀巴大师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宗教改革 ,他以戒为根本 ,整顿宗风 ,重塑道德伦理在佛教中的核心地位。他从正行、正理、建宗三个方面所作的宗教改革 ,一扫藏传佛教各种弊端 ,恢复了佛教的本来面目。他的改革得到了各教派的大力支持 ,使得处于末法时期的佛教在雪域高原重放异彩 相似文献
16.
王椰林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3):105-107
“走出中世纪”与宗教改革对西方近代人文传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走出中世纪”是西方近代人文传统形成的开始,宗教改革给予了中世纪神学以致命的一击,开辟了启蒙主义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7.
杨超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4):55-60
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导致了英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在其中举足轻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论述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特点与影响,揭示其历史必然性,指出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是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完成和英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极为关键和必要的一步,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试析宗教对体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继国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2):154-157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宗教对体育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笔者认为,不同的宗教观点、宗教变革和宗教间的相互渗透对体育产生不同的影响;宗教冲突背离了体育的宗旨,对体育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宗教仍将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对体育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但最终会随社会进步而消失. 相似文献
19.
徐乐天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4):89-92
拿破仑对德国的战争与1848年革命的失败,激发了德国的民族情绪。要求德意志统一的民族情结,就反映在路德这位推行宗教改革的历史人物身上。但路德对于民族、国家的概念,没有脱离他本人所处的时代,他的《致德意志民族基督徒贵族书》,是当时德意志民族怨情表达的沸点,但在诸侯领地国家兴起的过程中,路德又忠诚于诸侯领主,并最终成为世俗君主强化其统治合法性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22-128
但丁、彼特拉克、伊拉斯谟、马基雅维里的四篇《君主论》,彰显出人文主义政治思想的发展。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政府责任和民众利益;而它们的不同,则是随着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的变化而给出不同理念。但丁、彼特拉克生活在共和国时代,他们宣扬美德和好的制度,期望通过建立人间天国来增进民众福祉;伊拉斯谟、马基雅维里生活在统治者与民众结盟关系已经破裂的时代,尽管伊拉斯谟仍在重复道德说教,但马基雅维里已经采用激烈的语言批判统治者,并且为他们划出了不能触犯的政治底线。这种情况说明:从但丁至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学是连续发展的,却又是根据时局的变化而改变,进而逐渐走向近代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