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了黄埔军校。黄埔师生在1924年至1927年间,形成了爱国革命、团结合作、奋斗牺牲三大精神。黄埔精神是建立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程度不等的革命性基础上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黄埔精神并未消失,仍在发挥其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周兴梁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人和苏联顾问的帮助下,于1924年6月亲自创办的革命军官学校。它初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是首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国共两党都曾选派重要干部到军校任职。黄埔军校曾...  相似文献   

3.
近年在浙江省海盐县征集到一份由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出版的《革命画报》.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创办的一所著名的革命学校.它原名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3月改组为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革命画报》就是改组后不久创刊的.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出版刊物是政治教育和校外宣传的主要形式之一,先后出版了《黄埔日刊》、《黄埔潮》、《黄埔生活》、《革  相似文献   

4.
中共三大与国民党一大确立了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也随之建立。在中共三大确立的国共合作方针指引下,中共积极参与了黄埔军校的筹备、招生以及教学等整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共三大与黄埔军校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这是一首气势宏伟磅礴、旋律威武雄壮的革命战歌。每个音符、节拍,都表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创建的黄埔军校那个志气昂扬的革命精神和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近年来我查阅了有关史料,并先后拜访请教了曾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长、教育长和代校长的方鼎英先生及一至六期毕业的诸位黄埔老前辈,如宋希濂、陈树华先生和家父李诚一先生,等等,初步考证了黄埔校歌的有关问题,特撰此文如下。  相似文献   

6.
首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党军,是指由党立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军政干部所组成和率领的,学习苏俄红军坚持党指挥枪原则,及立志为实现党义--三民主义奋斗而救国救民的革命军.廖仲恺不仅是黄埔党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而且更是大力扶助这支党军积极投身于反帝国主义、反买办阶级和反封建军阀斗争,并哺育其在国民革命运动中茁壮成长的重要领导人.  相似文献   

7.
广州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发源地,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历史遗迹分布最多最广泛的地区,从中共确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方针的中共三大,到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一大,以及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无一不是在广州召开和举办的。1982年,广州被公布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在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过程中保护利用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遗迹,使其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和考量。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与黄埔建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24年国共合作之后,孙中山为培养进行国民革命的军事人才,在共产党人和苏俄的帮助下决定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当时,资历尚浅的蒋介石因缘际会获得了军校校长这个对他的未来大有可为的职务,黄埔军校成了他的“发迹”之地。在黄埔时期,由于环境的制约、潮流的推动以及自身实力不济,蒋介石便以“左派军人”的姿态出现,提出了一套治军思想,参与了军校及军队的建设活动。但史学界对此论及尚少,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试图对蒋介石的黄埔建军思想及活动作一个粗浅的阐述和剖析,以求教于史学  相似文献   

9.
<正>在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推动下,1925年2月和10月,广东国民政府为了消灭对广东革命根据地威胁最大、盘踞在东江一带的反动军阀陈炯明势力,铲除武力割据,保护工农运动,为北伐创造条件,发动了以黄埔军校官兵为实战主力的两次东征。作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第一次东征时,率领黄埔军校教导团加入东征军右路军,同时兼任粤军参谋长,参与指挥了东征右路军。第二次东征时,蒋介石任东征军总指挥。两  相似文献   

10.
黄埔·珍藏     
《新华航空》2011,(3):66-67
中国第一张女兵合影的由来依黄埔军校惯例,一般入伍生不拍集体合影,原因是入伍训期过后,经考试分科将淘汰不及格和身体病弱的入伍生,只有当学生毕业时才照合影留念。那么又是谁促成"黄埔女生大队写真"的呢?  相似文献   

11.
广州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为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州是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革命统一战线由此发轫;广州是中国国民党改组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本营;广州是黄埔军校的创建地,国共两党军事合作由此发端;作为革命统一战线的发祥地,广州成为大革命的中心。广州以其独特的地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黄埔精神"实指革命军人的爱国主义情操,其近代实践主要是以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作指导,以联俄、联共、拥护农工三大政策和国共精诚团结合作为保证,以武力完成国民革命的任务.由于国共两党对三民主义各有不同的解读,并牵涉到对革命领导权的潜在争夺,由此而引起党争日趋激烈,"黄埔精神"在当时的实践中遭受磨损."黄埔精神"与孙中山的革命遗志一脉相传,对于当今"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伟业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前苏联对创建黄埔军校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正是由于苏联的热心倡议和积极敦促,孙中山先生才下决心创办黄埔军校;也正是由于苏联为黄埔军校从组织上提供了优秀的军政干部,从物资上提供了大批的经费和军械,并通过被派往广州的军政顾问,积极参与创建黄埔军校的指导工作,黄埔军校才形成了符合当时需要的办学特点,并能在短期内培养出大批军事人才。总之,苏联是创建黄埔军校的重要动力和得力支柱。  相似文献   

14.
1933年6月,川陕苏区先后召开了两个十分重要的会议——川陕省第二次党代会和木门军事会议。川陕省第二次党代会对根据地的未来作了明确的战略定位,规划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全面部署了党和苏维埃政权的建设、红军扩编和整训等各项工作;木门军事会议就落实党代会的决议和精神,特别是有关部队扩编与整训作出了详细而具体的安排。这两次会议联系紧密,意义重大,是帮助我们解读这一时期川陕苏区历史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民初,广东会党与革命党围绕着权力分配和民军裁撤等焦点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角色认同,并因此而发生了冲突。这些冲突的发生,首先是出于革命党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的需要;其次,还与辛亥革命后会党表达不满或意见的渠道闭塞有关。广东会党与革命党的冲突,理清了辛亥革命后广东多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6.
谭平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拥护和执行党的“三大”路线,支持和贯彻孙中山革命三大政策:建立国民党各地各级党部机构,健全和发展国民党的各级组织,镇压广州商团事变,平定杨、刘军阀叛乱:促进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他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党的生死存亡问题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有着清醒的认识 ,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了共产党在当今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根据 ,并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和任务 ,为确保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 80年的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能够由小变大 ,由弱变强 ,是因为 :在党的队伍中始终集合了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 ;党善于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善于学习 ,勇于理论创新 ;具有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革命精神 ;具有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正是这些因素 ,赋予了中国共产党非凡的活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18.
菽庄吟社是日据台湾时期以内渡大陆的台湾流寓文士为主导、以"抗日复台"为根本宗旨和奋斗志业的台湾爱国流亡文学社团。该社不但与"同光体"闽派有着共同的诗学传统,而且接受了"同光体"闽派有关"宗宋"、"以诗存史"、"以学为诗"等文学观念;不仅如此,该社还把"同光体"闽派代表人物陈衍尊奉为精神领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据时期台湾文学仍然自觉接受祖国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19.
中共合法性与政权建立和巩固紧密相关,其获取权力和执掌政权都要得到社会和人民的认可,并且愿意服从它的领导和管理,它的合法性来源于它的纲领、目标、成员构成及社会的融入程度。中共合法性是在各种力量比较中选择的结果,能容纳不断成长的社会力量,坚持合作、包容、进步的理念,通过民主方式整合各种有利力量。中共合法性的建构,依赖其组织力量的存在和制度规范的完善,由内生条件和外生条件相结合,主动把历史必然性变为政治可行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1895年5月下旬,在甲午战争中完全失败的清政府被迫依照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开始履行将宝岛台湾主权移交给日本侵略者的手续。在日军即将登陆,台岛面临沦陷,台湾人民将失去祖国护佑的生死存亡时刻,以抗法民族英雄刘永福为代表的一部分驻守在台湾的清朝地方官员和清军将领拒绝内渡大陆,率领台湾人民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抗日保岛运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强敌面前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甘屈服、英勇无畏的伟大民族精神,重挫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阻滞和延缓了日本在台湾的殖民化进程,为祖国最终在1945年收回台湾主权创造了重要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