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佟薇 《社区》2011,(23)
云南省昆明市丽苑社区悄悄话室成立已有一年,一间不大的屋子成了居民们的心灵驿站,大家到这里诉说心声,讲出心里话,社区工作人员用心倾听,帮忙想法子解决问题。邻里、夫妻、婆媳间难免出现矛盾,悄悄话室让居民有了个很好的倾诉地点。2010年年初,丽苑社区成立了悄悄话室,一年来,这个神奇的小房间解开不少心头疙瘩,成为促进家庭幸福、社区和谐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2.
问题重重的“以上”和“以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以上”和“以下”两个语言形式,仅从有文献可查的上古汉语算起,就已经使用将近三千年了。三千年来,随着时代的演进,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使用范围这么广,出现频率这么高,如果表义不明确,用法不规范,那危害可就大了。在古代汉语里,这两个语言形式的使用,表义从来是明确的,用法一直是规范的。而到了现在,不仅语言学理论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和错误,实际使用中也越来越混乱,而且已经影响了其他一些表达形式的正确使用。深入地研究“以上”和“以下”的表义和用法,在深入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今天,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极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极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语"以上"、"以下"两个语言形式的使用,从上古汉语到现在,已经几千年。在古代汉语里,这两个语言形式的表义始终是明确的,用法一直是规范的。白话运动以后,逐渐出现混乱。改革开放以来,混乱现象越来越严重,所造成的社会危害越来越大,又成了非规范化不可的词语。面对今天"以上"和"以下"使用中的混乱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我们有必要学习自古以来的传统的规范用法,以促进理解和使用的规范化。汉语"以上"、"以下"传统的规范用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最早出现的是同名词性成分N组合成N以上和N以下结构表达范围、概数或方位。二、较晚出现的是单独使用表示指代。无论表达范围,还是表达概数或者方位,"以上"和"以下"原本都不是一个词,"上"和"下"都是趋向动词。表达范围的N以上和N以下,就是自N推而上之和自N推而下之,也就是从N往上数和从N往下数,一律包括范围的起点N在内。表达概数的N以上和N以下,就是以N为基数往上升或者往下降,也就是增加或者减少。既然增加或者减少了,而且实际的数字只能有一个,当然就不可能等于原来的基数了。所以,表达概数的N以上和N以下结构不包括所谓本数在内。表达人或者事物所处的方位的N以上和N以下,实际上就是以N为基点往上移或者往下移,既然已经移位,当然也就不可能处于原位了,也就是不包括分界点N在内了。用以上、以下或者以下、以上把具有系列性的事物或数量分割成相互对应的高低两部分,每一部分只划定范围的起点,不划定范围的止点。这是二分法最常见的分割方式,从上古汉语直到现代汉语,贯彻始终。这种分割,高低两部分的起点都相邻接而不重叠,说明两部分的起点都包括在所分割出来的小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4.
"以前"、"以后"出现最早、用得最多的是单方向地限定时间和历史范围。先秦时期,很少使用"以前"和"以后",多数时候是使用"之前"和"之后"。两汉以来,"以前"、"以后"虽然比先秦时期用得更多了,但"之前"、"之后"也同样经常使用。特别是"之后",在《史记》以来的历代史书里,往往用得比"以后"还要多。现在也使用"之前"、"之后"或"前"、"后"限定时间范围,但表义却随便安排。"前"、"后"是方位词,无论"前"、"后"还是"之前"、"之后",表达具体的空间方位都不包括分界点在内,表达时间也不包括分界点在内。这些例子"之前"、"之后"和"前"、"后"加括注"含"什么什么,是违背本义和本来用法的,都应该纠正。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如果"以前"、"以后"是以短时甚至瞬间所发生的事件为分界点的,往往不包括这个事件在内。作为分界点的事件标志旧时期的结束,新时期的开始,用来表达旧时期的"以前"更不能包括分界点在内。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以内"、"以外"出现得比较晚,先秦时期尚未发现,只使用"内"、"外"和"之内"、"之外"。到《史记》才发现几例。即使使用了,普遍性也比较差,就是史书里,也不是哪一部都有。出现频率也远比现代汉语时期低得多,从《史记》到《明史》,出现最多的《魏书》才6次,总计仅30多次,更多的还是使用"内"、"外"和"之内"、"之外"。到民国初年的《清史稿》才多了起来,比以往史书总和的两倍还要多。所有这些史书,"以内"、"以外"的表义都非常明确,用法极其规范,完全可以作为我们规范使用的借鉴。但是到了现在,主要是"以内",表义不明确了,用法混乱了。为了祖国语言的规范化,指出使用上的混乱,考察一下传统的规范用法,找出规范化的方向,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东北方言的词缀比较丰富,且极具特色。本文选取东北方言词"不"作为探讨对象,着重分析作为词缀一族的"不"的特点,并通过对"X不YZ"结构的分析进一步探讨词缀"不"的来源。  相似文献   

7.
“秃噜”在东北方言词中属于满语音译借词,是一个意义丰富的动作动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和结果补语。关于“秃噜”与“着”“了”“过”连用问题,前人认为“秃噜”仅能与“着”“了”连用,而不能与“过”连用,但没有结合例证进行具体分析。通过新浪微博语料库检索,结合应用实例发现“秃噜”能与“过”连用,强调动作发生的经历。基于词典中对“秃噜”的释义情况和大量语料,将“秃噜”的语义特征归为掉、松动、变换、过度、吃五个方面,其中表示“吃”的语义在词典中未被收录。“秃噜”在表示“吃”的语义特征时,一方面指“吃”的动作,一方面用来形容“吃”的速度,该义项应补充到新版的词典中。“秃噜”在使用时通常前面与“别”连用,后面附加“了”位于句尾。  相似文献   

8.
随着东北与各地之间的交流的不断加深以及东北节目在全国的热播,东北的一些方言词走出了东北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也得到了传播使用,形成了东北方言热。东北方言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有着特殊的发展历程,这让东北方言形成了风趣幽默、节奏感强等特点。本文将以东北方言程副词中的贼字为例,分析其意义的变迁及其具体使用情况,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东北方言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说“侃”     
目前主要的工具书对“侃”字的训释与现实生活脱节.《说文解字》对“侃”字的解释属于误训.“侃”字在殷商时期就已出现,其本义为喜乐、愉悦.裘锡圭先生认为“侃”字最初是一个表示“衍”的假借义的分化字.现代汉语口语和方言中把带吹牛意味的闲谈叫作“侃”,这种用法在元代就有,它属于“永”、“衍”和“侃”三字的共同引申.“侃”字的刚直一义很可能是假借义.  相似文献   

10.
东北方言“半”类词语群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所谓"半"类词语是指包括"半"在内的以"半"为语素或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东北方言的"半"类词语既与普通话的同类词语相通,又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以语义为中心,从语音、语义、结构、功能等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东北方言"半"类词语的系统面貌。  相似文献   

11.
在经过50—70年代沉寂之后,《尚书》研究在80年代开始逐渐升温,并逐渐进入高潮。近20年来《尚书》研究的综合性著作和《尚书》译注的大量出现,学者对《尚书》具体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近年来出土文献的发现,《尚书》研究更加深入。本文就近20年来《尚书》研究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李瑞禾先生的《广韵与现代汉语方言》是一本既实用又有学术价值的语言学专著。该书具有如下特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注意实用、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汉语"表称"类动词构成的S-V-NP1-NP2句子,汉语界普遍认为是双宾语句。但是通过研究发现,这类句子并不符合双宾语句的构句规律,汉语"表称"类动词所构成的S-V-NP1-NP2句子是兼语式。  相似文献   

14.
"给"字表被动义在北京话里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前都属于罕见用法,但在"南方官话"里则始终是常见用法.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给"字表被动义在北京话里成了常见用法.这种情况的出现既可能有外部动因--受"南方官话"的影响,也可能有内在动因--北京话系统内部语法、语体的优胜劣汰规则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二级乙等"简称PSC的"二乙",被称作"教师职业生命线"。对闽方言区"二乙"的典型状态和临界状态进行分析,探讨闽方言区PSC中"二乙"的特征,发现闽方言区PSC中的"二乙"等级应试人普遍存在着测试总分、等级与普通话语音面貌状态"失衡"的现象,提出对闽方言区"二乙"特征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自"务头"论出现以后,元代人不想论及,明代人又语焉不详,至清代由于唱法的失传、资料的不足终至难于索解,于是古今学者见仁见智。如果各家之说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综合治理就更有其意义:其一,既然《中原音韵》论北曲之法,用的是"中原音韵",那么"务头"一词的语源现象就应该与"北方方言"有不可割舍的关系,因此"务头"就应以"轻声"解读;其二,"关目"说并非诸说之一,它可以统摄诸说,因此对关目的阐释是关键;其三,"某调是务头"是"关目统摄"说的支点。  相似文献   

17.
《文选》“杂诗”类作品收录标准并非失题或“总杂”,其隐藏的文体内涵是以《古诗十九首》为范式的追认归类。这与《玉台新咏》《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等将“杂诗”仅作为诗题或编纂手段不同。萧统正是通过《文选》收录作品与设立类目的内在逻辑,显示其辨体、考镜源流的意识以及对于文学发展脉络的理解。《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地位、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正由此显现,也因《文选》的推重在后世得以发扬。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地区基本上以普通话作为最广泛的交际语言。这种语言状况的成因有两点 :一是由于乌鲁木齐是一个历史不长的移民城市 ,混合方言的基础比较脆弱 ;另一方面解放后人为的政策干预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学"的概念自50年代后期诞生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时间流程中对这个概念的认识、理解呈现出不同的状貌,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更是有多种论调质疑此概念.本文将对此进行梳理,力图还原历史真实面貌,以利于该学科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漫谈“族”尾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汉语中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的“族”尾词,以指称“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类人”。列述此类“族”尾词的结构和意义类型,并对其产生的社会动因进行简要分析,可以发现此类“族”尾词还存在诸多有待规范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