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个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大花园,那么,唐人思乡诗就是这百花园中凌冬开放、艳丽动人的一丛红梅。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思乡诗,正是这几类作品中最重要、最精粹、最能“感动激发人意”的一个组成部分。认真探讨这类作品发展繁  相似文献   

2.
许浑北游考     
许浑,字用晦,晚唐著名诗人。两《唐书》无传,其生平他书所载亦简疏,研究晚唐诗歌之发展不能不研究许浑,研究许浑即不能不考索其生平。六七年来唐代文学研究蔚为大观,许浑研究亦一改冷落之局面,近短短一年中即有董乃斌《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文史》第二十六辑)、谭优学《许浑行年考》(《唐代文学论丛》总第八辑)先后问世,为深入研究许浑生平及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果,令人兴奋。然两《考》不无可訾之处,许浑北游即为其一。北游为许浑生平重要之经历,董《考》谓“元和十年(815)至长庆初年(821)之间,许浑又曾北游,足迹到过燕赵和塞北,并曾在军幕中短期工作”,所言  相似文献   

3.
许浑是晚唐的重要诗人,在当时就受到杜牧、张祜、殷尧藩等诗人的推尊,享有盛名。在宋代,许浑诗更为江湖派所宗师,陆游亦称其诗为大中后之“杰作”。明胡应麟将他与杜牧、李商隐、温庭筠同列为“晚唐铮铮者”。但长期以来许浑诗的研究十分寥落,其生平问题更无人涉笔。近年来,随着唐代文学研究中资料工作的日益重视,许浑研究的沉闷局面也开始打破。董乃斌同志《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与谭优学同志《许浑行年考》先后面世,使他的出处行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反映,筚路蓝缕,功不可没。但笔者在拜读中也发现上述两《考》对于许浑生平的一些基本事实亦有误考、失考之处。本文仅就其家世、籍贯问题正补如次。  相似文献   

4.
中古祖饯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饯诗是《文选》诗中的一类,祖饯即设宴为人送行,中古时期对祖饯时的情感甚为重视,常作诗吟咏。《文选》诗祖饯类有诗七题八首,可分为两大形态,魏晋之作或有游离于饯行送别的内容,南朝之作则完全写饯行送别。《文选》诗杂诗类所录“苏李诗”是祖饯类诗作的开山之作。《文选》诗公类中写祖饯的作品是叙述最高统治都或王侯公卿召集的送行。《文选》诗赠答类也有写祖饯的,只是意味不浓。《文选》之外还有种种祖饯类作品,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唐代边塞诗,以充沛的感情,刚健的诗笔,描写了祖国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慷慨的军戍生活以及幽怨悲凉的征夫之恨,思妇之悲,题材多样,意境雄浑,因而受到历代评论家的一致推崇。早在宋代,严沧浪就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沧浪诗话》)把它列为唐代好诗之首。当代的几部有影响的文学史,对它也非常赞誉。说它“从各方面深入表现了边塞生活,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大大地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6.
李白一生大约写了一百五十多首送别诗,其中当以第二次漫游(744—755)为最多。因为这时,无论李白的生活阅历、世界观、艺术修养都日趋广泛、成熟、提高,所以才出现了许多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作品,如《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梦游天姥吟留别》、《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等。但由于李白所交往的多是道士、诗人,尤其是封建官僚,因此劳动人民的生活很少得到象杜甫诗歌那样的反映,使诗歌带有较大的局限性。另外,还应特别指出的是,李白的浪漫主义大多与“山”有直接关系,如《蜀道难》写蜀道之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天姥山,《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写华山,在一百五十多首送别诗里,写归山、登山、游山的作品竟达近三十首,约占送别诗的五分之一,其数量之多,成就  相似文献   

7.
先唐送别诗多注重对即时离别场景的描写,抒发离情别绪,情感哀婉忧伤,形成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基本意境模式。盛唐的送别诗相比前代有了艺术性的超越,拓宽了送别诗境,借送别诗言志,致使表露功业情志成了送别诗的有机组成部分,诗篇取景宏大,情感奔放,意境雄浑。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人对盛唐送别诗发展主流非扬而重在弃,其送别诗情感深沉厚重、缠绵凄婉、景物意象多继承传统送别诗,在意境上有向先唐送别诗回归的倾向,这种回归并不是对先唐送别诗简单的肯定,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在对离别心理的意境止观或景物观照上,李商隐的送别诗与先唐有相似之处,而李商隐又善用典故、象征、暗示等手法,其送别诗意境具有狭细、流走、朦胧的特质,对后世送别诗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姚合诗辨证     
姚合是中唐后期的著名诗人。以《武功县中作三十首》闻名于世,世号“姚武功。”他与贾岛交厚,风格也颇近似,文学史上有“姚贾”之称;和白居易、刘禹锡,张籍、王建也多有酬唱。其诗描写山县风光、表达下层官僚的清苦生活独具特色,因而在晚唐名重一时,形成“武功诗派”。在宋明两代,对“永嘉四灵”和“竞陵派”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晚唐诗人许浑其诗被不少诗家指为“气格卑弱”、“气未深厚”,此论实为不当。许浑诗歌无处不充满“气”,包含作者的人格情志之“气”、声律的抑扬顿挫之“气”、结构的整密严谨之“气”、辞句的工整精切之“气”。  相似文献   

10.
《冬日归旧山》一诗,最早被搜录在《文苑英华》(以下简称“英华”)中,《彰明县志》也有记载。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却认为“英华”所录李白“五言《雨后望月》一首,《对雨》一首,《望夫石》一首,《冬日归旧山》一首,皆晚唐之语。”对前三首,笔者不打算涉及,这里仅就《冬日归旧山》为李白一辩。  相似文献   

11.
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诗解有六种,分别给出了不同的送别对象.经过考证分析,笔者发现,《赋得古原草送别》与白居易写给湘灵的诗,在时间上有明显的承接性,可以推测,该诗作于与湘灵萌生恋情之初的贞元九年(793)的一次分别时,送别的对象为湘灵,反映的是诗人初生恋情时的分别情怀,它与此后写给湘灵的诗中的“草”意象相因应.  相似文献   

12.
“晚唐体”作为晚唐诗歌的代称 ,在宋代和清代都曾风靡一时 ,晚唐诗歌特有的“秋香晚韵”之美也令喜爱唐诗的人陶醉 ,但自宋以来 ,却一直没有人对古唐代诗歌总数近三分之一的晚唐诗作深入全面和系统宏观的研究。近日欣读田耕宇著《唐音余韵———晚唐诗歌研究》一书 ,为全书立足文本基础而进行的宏通圆融的论述所折服 ,特简评如下 :首先 ,该书以高屋建瓴之势 ,以文化研究分析了晚唐诗产生的文化背景 ,全面论述了晚唐诗的创作与审美特征 ,使人摆脱以往对晚唐诗歌支离破碎的研究状况的影响 ,对晚唐诗创作有了全面的认识。其次 ,该书以翔实的材…  相似文献   

13.
作为唐末诗坛成就突出的诗人,韦庄的送别诗不仅写出了离别的苦情,也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与真情,这正是他的行旅诗、送别诗能成为"激发人意"的"好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刘驾诗浅论     
刘驾是晚唐著名诗人之一。他除了《唐乐府十首》贺收复河湟外 ,其余都是揭露晚唐社会的。他和好友曹邺的诗在题材方面有不少相似 ,但在表达方面却有很多不同。《唐才子传》说他的诗“多比兴含蓄 ,体无定规 ,意尽即止” ,的确切中特点 ,颇有见地。尤其在遣词造句方面 ,非常奇特。如果说 ,聂夷中和于氵贲是晚唐诗坛的“双璧”的话 ,那么 ,刘驾和曹邺则可谓晚唐诗坛的“联珠”。  相似文献   

15.
晚唐司空图论诗名著《诗品》,“深解诗理,凡分二十四品:曰雄浑,曰冲淡,曰纤秾……各以韵语十二句体貌之”,其摹神取象,用以表现诗之不同风格境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别树一帜,被视为“词林之玉尺,艺苑之金针”(无名氏《皋兰课业诗品解序》),对后世诗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影响。曾有顾翰作《补诗品》,曾纪泽作《演司空表圣诗品二十四首》,二者皆模拟司空图《诗品》之风格论,亦步亦趋,价值不大。足与《诗品》相颉颃者乃清代乾嘉年间诗论大家袁枚(1716—1797)之《续诗品》。其名曰“续”,不过是采取其四言十二句之形式,而内容则独出心裁。《续诗品》序曰:“余爱司空  相似文献   

16.
《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状物小诗,这首诗常常被评论者们从审美角度解读为诗人“以禅入诗”的典范之作.本文以这首诗的创作语境为切入点,分别从文本和寓意两方面分析该诗,并结合诗人个人的生命体验,将其阐释为一种私人语境下的个性述说.  相似文献   

17.
现行初中教材第四册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这是一首写在特定的环境下送别友人的赠别诗。古人写赠别诗 ,或惜别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或勉励 ,如“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或伤感 ,如“寂寂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岑参在此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怀呢 ?一般读者都认为是惜别情 ;教参认为是惆怅情。笔者觉得诗人既抒发了惜别情 ,惆怅情 ,更抒发了期盼之情。那么 ,岑参究竟要在诗中表达什么期盼呢 ?…  相似文献   

18.
康熙六年(1667),吴江顾有孝、赵沄辑刻龚鼎孳、钱谦益和吴伟业的诗歌合称《江左三大家诗钞》。钱谦益、吴伟业由于诗歌艺术较高,可谓人人皆知,而龚鼎孳及其诗歌创作鲜为人知。龚鼎孳的送别诗至少有838首,占全书四分之一还要多的比例,研究他的送别诗对进一步了解他本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龚鼎孳的送别诗继承了《文选》中所录取的七题八首祖饯诗,又有所不同: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朝野之士皆有涉及;往往用和别人诗韵的形式;喜欢运用组诗;抒发了诗人出仕清朝的悔辱、失路,怀念故国之情。  相似文献   

19.
晚唐诗人曹唐,字尧宾,今广西桂林人。《全唐诗》辑其诗为二卷,共一百六十一首,其中有七律《大游仙诗》十七首,七绝《小游仙诗》共九十九首,其余为其它题材之作。本文试图对曹唐诗歌作一总体的论述。一曹唐曾“以能诗名闻当世”①,其作品“大播于时”②,然而曹唐其人其诗,近几十年来却很少受人重视,除程千帆教授解放前夕发表过《郭景纯、曹尧宾〈游仙诗〉辨异》论及曹唐诗歌以及一九八四年梁超然同志发表过《晚唐诗人曹唐及其诗歌》外,就很少被人提及过。可见对曹唐诗歌的研究十分薄弱。曹唐诗歌,表现了较明显的进步的想想倾向,因而应该引起古典文学工作者的重视,值得人们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康熙六年(1667),吴江顾有孝、赵弦辑刻龚鼎孳、钱谦益和吴伟业的诗歌合称《江左三大家诗钞》。钱谦益、吴伟业由于诗歌艺术较高,可谓人人皆知,而龚鼎孳及其诗歌创作鲜为人知。龚鼎孳的送别诗至少有838首,占全书四分之一还要多的比例,研究他的送别诗对进一步了解他本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龚鼎孽的送别诗继承了《文选》中所录取的七题八首祖饯诗,又有所不同: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朝野之士皆有涉及;往往用和别人诗韵的形式;喜欢运用组诗;抒发了诗人出仕清朝的悔辱、失路,怀念故国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